<p data-from-paste="1">董必武(1886—1975),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h3></br><p data-from-paste="1">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政务院副总理、政法委员会主任,国家副主席,代国家主席等职,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h3></br><p data-from-paste="1">说起董必武与书法的结缘,不得不提到他童年经历的一件事。在10岁那年,其父董基文应聘到湖北麻城张杰麟家任教,董必武随父就读。当地所谓的一些“文人”瞧不起董基文这个穷书生,便故意刁难他,邀其赛诗比赋。这当然难不倒熟读四书五经的董基文。</h3></br><p data-from-paste="1">见捉弄不成,那些人又提出比赛对对子,而且要当场书写。董基文对对子极有功夫,却戳到了他不擅书法的“软肋”。面对他们的讥讽,董必武站在一旁,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为父亲争回这口气! 从此以后,他便发愤练字。</h3></br><p data-from-paste="1">为了节省墨和纸,董必武动手做了个沙盆,用木棒在沙上习字。还把《三字经》《百家姓》等抄成单行本,一则练字,二则用它们换些纸来书写。大字行间写小字,正面写完写反面。日久天长,董必武书法功底日臻扎实,终于练得一手好字。</h3></br><p data-from-paste="1">董必武习书从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唐楷入手,取法正脉,功底深厚。他的楷书风格,我们从他写下的首套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大字及“壹、贰、伍……”“一、二、三……”等票面金额字体可见端倪。</h3></br><p data-from-paste="1">粗观董必武的行书信札,其用笔、结构和颜真卿的祭侄稿颇有几分相似,用笔外拓圆转,线条丰腴遒劲。然则细加品味,其节奏、意趣与颜真卿的祭侄稿又大相径庭,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情绪和心境。</h3></br><p data-from-paste="1">董必武用心平气和地心境谈自己对练习白话的看法,而颜真卿则是为亡侄祭灵,情绪悲痛、自豪交织。因此,董必武的信札少了一份纵横盘结的动势,线条以平稳有度为基本基调。字体的大小对比也较小,偶尔出现几个顺势而生的动感结构,平稳中增添了细微的变化。</h3></br><p data-from-paste="1">在他斩钉截铁的点画与刚柔相济的线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一名坚定的革命主义者那种独有的襟怀坦荡、胸怀天下、睿智从容、光明磊落的君子气概和风骨。</h3></br><p data-from-paste="1">正因如此,抗战期间,国民党上层人物和爱国民主人士常常请他书写中堂和条幅,成了他开展统战工作的“法宝”。</h3></br><p data-from-paste="1">他还用书法鼓舞国统区军民的抗战热情。1938年1月18日,他为《新华日报》创刊题写的“拥护抗战到底,为实现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28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就被不少人临摹成条幅挂在自己家里,书法也是他革命和斗争的“武器”。</h3></br><p data-from-paste="1">董必武有良好的国学根基,担任过师范学校教员,诗书合璧,交相辉映,其书法浸透着深厚的文化功底。1964年,董必武重访南湖时题写的一首诗:</h3></br><p data-from-paste="1">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h3></br><p data-from-paste="1">这件题写的诗被勒石矗立于嘉兴南湖景区烟雨楼东南岸边临水处的“访踪亭”内。</h3></br><p data-from-paste="1">1975年3月,他在逝世前一个月还挥笔写下了《九十初度》:</h3></br><p data-from-paste="1">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弊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新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h3></br><p data-from-paste="1">这位九十高龄的老人以宽广的胸怀和气魄,写出了自己最后的心声和对个人人生的总结。</h3></br><p data-from-paste="1">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中,董必武与李大钊、陈独秀走过同样的人生道路,由读私塾、考秀才、任教到赴日留学,了解到共产主义思想后,再回国革命。</h3></br><p data-from-paste="1">1956年2月22日,作为党的一大代表的董必武到一大会址陈列馆视察,当场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这句出自《庄子》的题词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的真实写照。</h3></br> <a href="https://ms.mbd.baidu.com/r/q0bEPhZNwQ?f=cp&rs=2934066499&ruk=uGgP47PuchCu8dGAKrHdeA&u=cd635227d490a35b"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s.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