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丨墨韵悠悠 书香习习——贵阳四十二中校园文化侧记

校园文化在路上

<h5></h5><h3><font color="#ed2308">古人云:“书者,心之迹也。”</font></h3><br><h3>学习书法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贵阳四十二中选择书法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采用养成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即是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h3><br><h3>学校的环境建设同样离不开书法这一特色。为使学生能够“养德于书 博学于文”,我们结合书法特色打造“墨韵悠悠 书香习习”的校园环境,并呈现了五种学生需养成的好品质。</h3> <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养 · 德</b></font></h3><br><h3>《左传》言“德,国家之基也。”俗语亦有云“正人先正己”,青少年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引发周围人的学习,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在贵阳四十二中的围墙上,我们能看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教育方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有关培养道德的内容的展示,这些内容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全体师生都有约束作用,有助于提升师生的道德修养。</h3> <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养 · 雅</b></font></h1><br><h3>养雅乃指学校借助书法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在环境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能够让学生了解并体会笔墨纸砚的美,名家书法作品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及其作品,从而体会不同书体带来的不同美感,了解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所言“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之内涵,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并且感悟不同书法作品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h3> <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养 · 慧</b></font></h3><br><h3>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训与学校精神是学校的根与魂最精炼的表达。贵阳四十二中在学校最醒目之处将二者表露出来,包含了学校希望培养学生才高行洁之意。学校乃养慧之地。达芬奇说“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菱。”学生“养德于书,博学于文”,广泛学习,勤于思考,用书法陶冶性情,正是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翰墨留香,书意育才”的目的。</h3> <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养 · 健</b></font></h3><br><h3>“生命在于运动”,学生在日常刻苦学习之外,也应注重身体锻炼,强化身心健康。在学校运动场周围可以看到丰富的体育项目图标,这些运动图标以篆字结构为基本形式,兼具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相形逸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的特点,配以中式窗框,彰显了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体现了学校的书法特色。</h3> <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养 · 勤</b></font></h3><br><h3>荀子在《劝学》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见勤奋与坚持的重要性。书法大家的成功更是离不开他们长年累月的坚持,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书法都离不开自身的勤勉。因此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勤奋的习惯,让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h3> <h3>北宋文学家晁补之言“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贵阳四十二中开展书法课程,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做那品高之人,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h3> <h5></h5><h3><b>在路上文化机构合作学校</b></h3><br><h3>在路上文化公司服务于全国,重庆、四川、贵州、广西、云南、湖南、湖北、江苏、甘肃……</h3> <h3>编辑:路漫漫<br>以上为在路上文化机构原创案例,严禁转载</h3>

书法

学生

学校

四十二中

培养

贵阳

学习

特色

师生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