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共数百万大军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最终共产党军队凭借人民群众的支持,把国民党军队打的节节败退。蒋介石不得已乘坐飞机逃亡台湾。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共双方的联系也没有完全中断。</p><p class="ql-block"> 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复兴,共产党也做了很多努力。当时,周总理对蒋介石隔空喊了一句话,这句话非常的耐人寻味,虽然蒋介石没有回应这句话,但是它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渊源。</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说这句话的起因,是有媒体记者采访他,问到关于台湾回归和蒋介石的问题。记者们问到,如果蒋介石真的回归大陆,那么,人民政府是否会给其一个部长的职务?</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个问题,周总理的高情商显露无疑,他直言不会只给蒋介石一个部长,因为部长职务太低,如果蒋介石真的有回归意愿,会给他另外一个职位。至于这个职位到底是什么?这还得从建国前的重庆谈判说起。</p><p class="ql-block"> 在进入正题之前,新进来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既不错过未来精彩内容,又可回顾往期视频。</p><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邀请毛主席赴重庆谈判,讽刺的是,当时的蒋介石可不是真心实意想跟共产党合作、共存。事实上他是想提一个共产党不会答应的条件,之后共产党领导推脱掉这次谈判,蒋介石就有正当理由发动内战了。</p> <p class="ql-block"> 彼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国家早已经元气大伤,老百姓此时想要的是休养生养息,他们无比期待和平。好不容易打跑了外来的侵略者,如果民族内部又很快发生战争的话,对国家对民族都是一种长久的损耗和打击。</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当时,各地老百姓和有识之士都在呼吁着和平,谁在这个时候贸然发动战争,无疑是在跟民心作对。违背了民心所向,那么就很难赢得最终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共产党、国民党能够和平共处,那么就可以把一场战争消弭于无形。但是因为国民党和谈意愿不够,蒋介石一直把共产党视为心腹大患,视为眼中钉,一直都想要剿灭共产党,实现高度独裁,因此当时蒋介石就想了一个阴招,那就是设下鸿门宴,邀请毛主席来重庆谈判,他料定毛主席不敢前来,这样就可以作为他发动内战的借口。</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的胸怀和气魄,怎是蒋介石之流可以想象的。当毛主席接到蒋介石假意邀请和谈电报后,他很快就分析出此事的利弊。毛主席认为:出于对大局的考虑,必须要参加这次谈判。共产党不想再启战端,是希望和平解决问题。于是,毛主席在周总理、王若飞和美国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动身前往重庆。</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主席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后,中央就对毛主席是否应亲自前往重庆有过讨论。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一直视共产党为眼中钉,即便是在全面抗日阶段,蒋介石也在一直寻找机会打压共产党人及八路军。皖南事变,就是最好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 不过,主席还是说服了反对前往重庆谈判的人。在出发重庆之前,毛主席交代了各个岗位工作的备选人选。一旦自己遭遇险境,都不会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行。共产党的队伍,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队伍,更不会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要挟。</p><p class="ql-block"> 最终,毛主席的专机降落在了重庆机场。一时间,国内外媒体都纷纷热议并高度赞许伟人。可以说,蒋介石已经先败下一局。在接下来的谈判环节,双方谈判了很多很久,在军权以及根据地问题上,都进行了激烈交锋。</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由于国民党态度十分强硬,认为共产党方面不削减几大军区,这个会谈就没有必要进行下去。而共产党虽然向往和平,一般情况下都能够容忍并且接受,答应了国民党提出的几个要求。但是在军权这一方面,我党坚持底线寸步不让。</p><p class="ql-block"> 最终在双方的权衡讨论下,签订了《双十协定》。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为了让主席妥协,托人许诺主席一个省长的职位。主席听完,也是哈哈大笑。可以说,彼时的蒋介石依然没有认清自己,没有认清他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对手。</p> <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反动派一直代表的是,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两党的和平注定是短暂的。在协议签订后不久,蒋介石就单方面撕毁协议,向解放区发起进攻。解放战争,就此开启。好在凭借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将领们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人民解放军最终还是打败了国民党。</p><p class="ql-block"> 后来,蒋介石撤退台湾,盘踞一方,但国共双方的交流一直都没有中断。又经历一段时间的沉淀,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的剑拔弩张,到后来逐渐开始平静、稳当。周恩来总理开始考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合作。</p> <p class="ql-block"> 共产党没有忘记国民党对共产党的伤害,曾经国民党屠杀了很多共产党进步人士,甚至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也遭到了牵连,这些是我们永远不忘的历史伤痕。但是从大局观考虑,和平收复台湾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因此共产党还是要跟国民党展开合作,争取让祖国不再分裂,早日统一。为了统一大业,共产党能够作出许多努力,包括以德报怨。</p> <p class="ql-block"> 1956年春天,在周总理的安排下,章士钊带着组织的信,远赴香港会见了许孝炎,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面,我方的代表人章士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爱国人士、政治活动家。而国民党方面的代表许孝炎曾任国民党宣传部副部长,时任《香港时报》负责人,报社编辑只是他的一个幌子,事实上他是国民党安插在香港的一个卧底,负责国民党在香港的宣传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党选择许孝炎作为突破口,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他与章士钊都是湖南人,俩人本是老乡,同时他们之间还有另外一层比较深厚的关系。抗战时期他们两人都在重庆,且都是参政会的参政员,交情非常深厚。不过抗战结束后,两人就天各一方。分别许久的两人,这次因缘际会在香港重聚,让许孝炎、章士钊二人都忍不住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感慨寒暄之余,当然也不能忘了谈正事,在当时,章士钊向许孝炎说明了大陆的意愿,共产党当时还是想继续跟国民党合作,以和平方式统一全国,就像是当年为了抗战而进行国共合作一样,他提出两党“重新合作”的几个要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台湾回归祖国后,军政、人事权仍归蒋介石所有;</p><p class="ql-block"> 第二、台湾经济建设费用若不足,可以上报中央,并且由中央政府拨付;</p><p class="ql-block"> 第三、台湾地区的社会改革,可以等条件成熟后再进行;</p><p class="ql-block"> 第四、双方不做破坏团结之举。</p><p class="ql-block"> 章士钊表达完共产党的意愿之后,递给许孝炎一封信,并且叮嘱许孝炎,这个信封里面是国家领导人写给蒋介石的信,麻烦他务必亲手转交。</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会面后,许孝炎认为兹事体大,他必须赶紧汇报给蒋介石。于是,他立刻回台北见蒋介石。他先把章士钊说的那些话大致转述一遍,然后就把信交给了蒋介石。蒋介石听完许孝炎的汇报后,面色一沉。</p><p class="ql-block"> 然后蒋介石把这封神秘的信件打开,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地读了好几遍,读完了以后,他掩卷沉思,一时间默不作声。时间大概过了半个小时,蒋介石回了许孝炎四个字:你辛苦了。许孝炎理解其中的含义,便不敢再打扰他,只是默默地告退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很大的契机,无论是对于共党还是对于国民党来说,毕竟在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下,和平已经是大势所趋。这一切就看蒋介石的意愿,看他是否会同意。那封中央领导写给他的信,里面的内容也十分关键,但因为种种关系,双方一直都没有公开,没有人知道信中具体说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蒋介石迟迟没有下一步动作,或许在他心里,他从来就没有打算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以他骨子里的倨傲,和对共产党的敌意而言,和谈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折磨。而且他也知道他曾经大肆伤害共产党人,他不知道共产党人能不能原谅他。</p> <p class="ql-block"> 当年日军侵略中国时,他就一意孤行,打算先除掉共产党,再进行反攻。蒋介石固执地认为内患不除,何谈外忧!如果不是后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民族大义进行兵谏,把他扣留并发动西安事变,可能国共的第二次合作还没有那么容易促成。</p><p class="ql-block"> 这次蒋介石犹豫了很久,一直没有给大陆回应。大陆不想放过这次机会,接下来就主动对他喊话了。1956年6月,周总理进行了一次报告,向蒋介石传达了共产党方面的意见,周总理说,大陆愿意同台湾当局就和平解放台湾展开对话。而且周恩来特意强调称,共产党方面是很有诚意的,甚至可以由国民党方面来决定谈判时间和地点,再派出代表与大陆商谈。</p> <p class="ql-block">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样的喊话对于蒋介石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自从退到台湾以后,就缺乏回大陆的契机。但是实际上他骨子里还是留恋着自己家乡的一草一木,怀念昔日的岁月。在那个时候,家乡的任何消息都能牵动他的神经。</p><p class="ql-block"> 余光中在自己的诗歌中写道,乡愁就是一张小小的邮票,一条浅浅的海峡,对于被迫前往台湾的普通百姓来说,是如此。对于蒋介石这样的达官显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虽然位高权重,但还是有乡土情结的。更何况,落叶归根这个想法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一次,蒋介石登上金门岛,他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些步履缓慢了,连走带扶才到了金门岛。在金门岛上,蒋介石看见岸边驾着一支高倍望远镜,他赶紧把望远镜对准大陆的方向,凑在镜头里面凝视,对着大陆望了很久很久。</p><p class="ql-block"> 凝视了这么久,他就像是看到了一幅怎么也割舍不掉的画像,连停下来休息的欲望都没有。其他人看到他这样的举动,都觉得十分伤感,这也是他半生乡愁的一个缩。可是,从他做出的最终选择来看,他内心的乡愁,还是没有促成他回归大陆。</p><p class="ql-block"> 1956年11月,周总理率领新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七国,继续与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友好往来,同时也宣传新中国的公平互利、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2月9日晚上,印度在加尔各答为他举行欢迎宴会,这场欢迎宴会结束后是一场记者招待会。而在记者招待会上,就有记者提到了中国当时的敏感内政问题,也就是台湾何时回归的问题。当时,周总理说,中国政府正在努力争取蒋介石,只要蒋介石方面愿意为祖国做贡献,蒋介石可以自由地回到大陆,并且选择留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听完周恩来的解释后,有记者询问:如果蒋介石回到大陆,“是否给他一个部长职务?”</p><p class="ql-block"> 记者的刁钻问题并没有让周总理为难,周总理笑了笑,回答了五个字:“国务院总理”。他解释说,像部长这种职位对于蒋介石来说显然是太低了,不符合他的政治地位,至少也要是国务院总理以上的职位吧!</p> <p class="ql-block"> 周总理并不是开玩笑,显然,为了台湾回归,他给出了自己最大的诚意,同时,这也是周总理第一次对外部宣布,对蒋介石回归大陆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时间辗转流逝,蒋介石始终没有明确意向。他选择了冷处理,让共产党方面也无可奈何。原本一件可以和平解决的问题,就这样旷日持久,向后拖了整整三代光阴。</p> <p class="ql-block"> 时至如今,一道海峡仍然把大陆和台湾岛隔开,我们依然怀揣着诚挚的热情,希望看到祖国早日实现统一,也希望两地人民能够亲密无间,精诚合作,共同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