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姚敬厚</p> <ul class="ql-block"><li><span style="font-size: 20px;">蚌蜒河又称驳盐河,是苏中里下河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全长近50公里,东西流向,西起兴化市老阁村(古称陵亭镇),与兴化境内的卤汀河和南官河交汇于老阁,东至东台境内流入黄海。</span></li></ul> <ul class="ql-block"><li><span style="font-size: 20px;">蚌蜒河是一条富有传奇色彩的河流。传说很久以前,黄海龙宫里正在操练的虾兵蟹将被从上游内陆突袭而来的洪水冲得七零八落,洪水还夹着无数生灵。龙王见此顿生善意,觉得这人间每年都可能发大水,若是从黄海向上游开一条泻洪河,或许可以解决上游内陆的水患。于是,龙王下令一只得道成仙的蚌精,从今天东台的黄海顺着上游来水至高邮湖。蚌精不舍昼夜,一鼓作气,直至陵亭,蚌精实在无力再至高邮湖了,在老阁村“搁”住了,累死了。</span></li></ul> <ul class="ql-block"><li><span style="font-size: 20px;">蚌蜒河是一条半自然半人工河流。过去的蚌蜒河只有南岸有圩,用于阻挡圩北黄淮的洪水,起于蒋庄与老阁的交界处。史料记载,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疏浚蚌蜒河、修筑蚌蜒圩。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东台、兴化两县共同疏浚。光绪十四年(1888年)拓浚,当年沿河南岸再次加筑蚌蜒堤。因有记载最早为乾隆年间疏浚筑圩,所以人们又把蚌蜒圩叫做乾隆圩。</span></li></ul> <ul class="ql-block"><li><span style="font-size: 20px;">蚌蜒圩是过去里下河地区长江和淮河水域的一道分水岭。它绵延的圩堤连贯相通,西至邵伯,东达东台,长约100公里,圩内圩外的水位落差有一尺多。建国前卤汀河老阁段仍留有船闸,供南来北往的船只通过。1950年6月,苏北行署通令拆除圩闸和战争期间筑的土坝,以利排灌和航运。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蚌蜒圩以南的河水总是清澈见底,圩外地区的河水则比较浑浊,尤其在冬春枯水季节更为明显。听老人讲,过去的蚌蜒圩既宽又高,到抗战时期,圩上竖有刷了沥青的通讯电杆,晴天还能通汽车。圩上经常过兵,四匹战马能并排行走。1941年新四军转战苏北,部队在蚌蜒圩上走了一天一夜,惹得圩北民众纷纷驻足观看。</span></li></ul> <ul class="ql-block"><li><span style="font-size: 20px;">蚌蜒河与蚌蜒圩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兴化文史专家郭保康考证,蚌蜒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吴王刘濞招徕天下流亡之人来此“煮海水为盐”,如银似雪的海盐顺着蚌蜒河驳运而去,带动了吴国的富强,所以这条河原来的本意,其实是“驳盐”二字。早期的蚌蜒圩叫做白象圩,在明朝,抑或早在汉唐时期就已存在,其历史远在兴化八大圩之前。郭老说,位于蚌蜒河源头的陵亭古镇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地方,远在唐宋就非常繁华。当时陵亭周边盐场烧制出来的食盐,人们用小船从滩涂中运出,再经过蚌蜒河等古代运盐河聚集到陵亭,然后搬上大船编纲。“编纲”类似于现在拖船编队,每五条船(抑或十条船)为一纲,加封官印,然后西经斜丰港、淤溪河、大泾沟(也有经南、北澄子河)至大运河、或者沿卤汀河南下长江,运往全国各地。陵亭古镇的繁华与古代的盐运、漕运密不可分,很久之前就是里下河地区的中心集镇。难怪早在唐朝末年,卞将庞师古和孙儒为了争夺江淮制控权爆发了旷日持久且非常惨烈的陵亭之战(见郭保康、潘仁奇《陵亭之战——兴化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事》)。</span></li></ul>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兴化陈斌考证,陵亭是兴化建县以来的县治南大门,关于“陵亭”地名的由来,或许能够联系上汉代的乡亭制度。乡亭制度规定,县以下置乡、乡以下置亭、亭以下置里;汉代尚处在海陵县腹地的陵亭,很可能就是县乡以下的一个“亭”。“亭”,在古时还起着传递文书、酌酒饯别和为往来商旅提供食宿的作用,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里就说:“亭,留也。”有史料记载北宋时期泰州设有八个税务,陵亭务就名列其中(其余七个税务是泰州、兴化、海安、如皋、泰兴、西溪、柴墟)。南宋时抗金首领冯定在陵亭设有水寨,曾有一次擒获39名敌军的记录。古老的陵亭法华寺具有上千年历史,后毁于日寇战火,现已重建。法华寺既是佛教胜地,古代又有商旅客店的功能,因此历史上的文人墨客经过陵亭时,留下了许多抒发送别、离乡、寄寓情怀的诗词作品(见陈斌《古诗里的陵亭》)。据《东台县志》卷之八第十四页记载诗一首:《舟泛蚌蜒》,作者王贵,诗中写到秋色今年较若何,暮林残叶响如梭;松杉落日浮云尽,霹雳寒声夜雨多;望里悬灯纷列宿,坐中横带出双河;无端又作经秋客,惭愧棲心住涧阿。</span></li></ul> <ul class="ql-block"><li><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陵亭近处的废墟陆家庄经兴化博物馆“田野考古调查”确认为隋唐遗址。考古专家推测陆家庄蚌蜒河对岸七家店遗址的历史或许更为久远。2019年春天,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孙建中老师曾在七家店蚌蜒河岸边的文化层中发现了一只较为完整的汉代陶罐,经兴化博物馆考古部周阳阳主任修复,现存于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唐庄的村史馆中。在这两处遗址中,村民曾发现过许多早期的古井、灰坑等遗迹。位于蚌蜒河沈埨段,也曾发现有唐宋时期的古井。</span></li></ul> <ul class="ql-block"><li><span style="font-size: 20px;">蚌蜒河是过去一条交通繁忙的河流。兴化至东台的客班轮船,曾沿兴化南官河转航蚌蜒河到达东台。它的繁华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里下河地区公路交通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水上交通的功能才逐渐消退,但其位于里下河腹部地区的泄洪能力仍很明显。</span></li></ul> <ul class="ql-block"><li><span style="font-size: 20px;">蚌蜒河还是历史上区域治理的分界线。早在三国时期,蚌蜒河就是吴魏两国的分界河,河北是魏国,河南是吴国。与蒋庄村近邻的曹垛村,相传三国时是曹操的养马场。蒋庄村蚌蜒河北境内,留有与蚌蜒河相通的南北向河流芦秫沟、走马沟、送命沟(亦说宋家沟)等河流。晚唐时兴化置县后,蚌蜒河成了兴化与泰州的分界线,圩北属兴化,圩南属泰州。乾隆年间,东台置县,蚌蜒河两岸区域隶属东台县治,直至1949年建国后,蚌蜒河西部大片地区划归兴化县管辖。</span></li></ul> <ul class="ql-block"><li><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历史上圩里圩外分属不同的区域治理,也形成了一定的民风民俗差异。圩外地区民众的口音接近兴化,圩里民众的口音接近泰州。记忆中,我们蒋庄村这一带的村民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要到城里卖粮、卖猪、购物等,还是舍近求远去泰州。因此,留下了上泰州拢港口的俗语。娶新娘接亲,圩外地区安排在白天,圩里则安排在深夜,新娘踏着晨曦进门,寓意步步高升。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近十几年来,蒋庄村一千多户民众,在兴化城买房的只有二十户左右,而在泰州城买房的有上百户。</span></li></ul> <ul class="ql-block"><li><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由于时代的发展变迁,蚌蜒河与蚌蜒圩的许多功能已经逐渐淡化,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仍然让人们依依恋念。</span></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