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购书,就是峻青的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和根据他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连环画《交通站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是“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5年的春天,正在初中三年就读的我,本来做好了考高中的准备,未想却赶上了“停课闹革命”。为了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我与小伙伴王忠玉,来到与沈阳市第三十七中学一墙之隔的一家机械厂劳动锻炼。我俩的任务是将剪板机割下的边角余料,堆放在仓库的一角。当时我俩十七、十八正当年,干起活来常常是满头大汗。</p><p class="ql-block">(图右为作者,图左为王忠玉)</p> <p class="ql-block"> 半个月下来,厂里按每天一角五分的标准,发给我2.25元的伙食补助费,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通过自己劳动获得的“巨款“。当天下班后,我便急不可待地跑到城里中街的沈河新华书店,选购了峻青著的《黎明的河边》和连环画《交通站的故事》(根据峻青的同名小说改编)。这一大一小的两本书,花了一元多钱。当我满心欢喜地回到家里,将剩下的七八角钱交给妈妈时,妈妈不仅没有对我的此举赞许,却沉着脸叹了口气:“唉!这孩子,头一次挣点钱就自己做主去买书?!”受到妈妈的责怪,我的心情也有些沉重,我深知当时家境的贫困,一两元钱显得不同寻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本《黎明的河边》来之不易,我倍加珍惜,反复阅读,其中重点篇章和句子,我能背诵如流。1968年下乡插队时,我特意把它带在身边,不料被村里的一位小学老师借去后没还,令我好不痛惜。</p><p class="ql-block">(图为我当年下乡插队的小山村)</p> <p class="ql-block"> 熟读峻青的《黎明的河边》后,我又迷上了他的散文集《秋色赋》。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大加赞叹。我还将峻青的《秋色赋》的精典词句与杨朔的《茶花赋》的全文抄在笔记本上,随时带在身边。冬天的夜晚,我在农家的土炕上;深秋的场院,我躲在自己搭建的草窝里,反复阅读《秋色赋》、《茶花赋》的创作技巧和文笔文风,渐入佳境。</p> <p class="ql-block"> 渐渐地我喜欢上了散文的阅读和欣赏。回城工作后,我还购买了刘白羽、秦牧、碧野、杨朔、杨石等著名作家的散文集。对刘白羽作品的史料价值,杨朔文笔的气势磅礴,碧野散文的情景交融,秦牧散文的语言特色,我非常欣赏。受此熏染,写起东西来很容易出现散文的风格和情调。 </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从事新闻工作后仍“恶习难改”,时不时的写些散文。还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一些散文作品也得以发表和出版,其中我写的给老师拜年的故事,还在第十届“中华颂”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中,被中国散文学会评为一等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藏书近万册,弄得三居室,几乎个个是书房。对于每本书的来历,我几乎都能说出个大概。但是,令我刻骨铭心的还是这第一次买书的遭遇,它成为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为辽宁老年报社原总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