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167efb"> (接前面)</font></b></h1> <h1><b> 这又是一个新的展厅,应该是第四展厅:千载遗珍!</b></h1><h1><b> 此厅呈献的展品,堪称金沙文物中最富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且最具神秘意味的国宝重器。它们携带着远古文明的信息,承载着先民虔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凝聚着一个时代文化艺术的神髓精气,向世人展现出金沙先民关于族群的历史记忆,独特的生存意象及其瑰丽奇幻的精神世界。</b></h1><h1><b> 这件器物为玉戈: 该器柄部两面刻划有长方形方框,框内再琢交叉菱形纹。在中原、长江中游等地的夏商文化遗址中均有此类器物出土,说明金沙遗址的部分玉器明显受到夏商文化的影响。 </b></h1> <h1><b> 这件器物也是玉戈。</b></h1><h1><b> 金沙遗址现已出土玉戈50余件,常以多色玉为主,制作精细。此件玉戈厚重宽大,特别是器身中部凸起的三道高脊,流畅圆润,与其他玉戈明显不同。 </b></h1> <h1><b> 这件器物还是玉戈。</b></h1><h1><b> 此玉器受埋藏环境影响,器表杂有黑、白、紫红等多色沁斑,与其他玉戈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上下刃的中部均雕琢出了齿牙装饰,这是首次发现。 </b></h1> <h1><b> 这是玉圭。</b></h1><h1><b> 玉圭是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也是身份等级的象征。该器选材精良,阑部刻划数道细密的平行直线纹,流畅匀称,制作规整,反映出较高的等级。 </b></h1> <h1><b> 肩扛象牙人形玉璋:</b></h1><h1><b> 该器两面对称刻划两组图案,每组图案由一跪坐人像、两道折曲纹、三道</b><b>直线纹组成。人像高冠高鼻,</b><b>肩上所扛之物极似一根完整的象牙,</b><b>真实形象地反映了金沙人用象牙</b><b>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景。</b></h1> <h1><b> 玉璋:</b></h1><h1><b> 该器玉质温润,阑部装饰极为复杂,如将之横视应为一呈卧伏状的动物形象:主阑为凸起的阔嘴兽首;阑间两侧各有两组齿突,构成兽身;附阑呈台阶状,构成兽尾。此器制作精美,工艺相当高超,是金沙遗址出土玉璋中制作最为精美的一件。</b></h1> <h1><b> 玉钺:</b></h1><h1><b> 玉钺是先秦时期象征权力的礼仪性用器。</b></h1> <h1><b> 兽面纹玉钺:</b></h1><h1><b> 该器两面对称雕琢纹饰:上部以兽面纹为主,下部为卷云纹。主体纹饰以双勾阴线刻划,兽面纹四周又采用减地方法,从而形成浅浮雕的效果。此钺玉料来自本地,形制与其他玉钺有所区别,兽面纹则又明显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 </b></h1> <h1><b> 十节玉琮:</b></h1><h1><b> 该器共分十节,每节以转角为中心构成四个简化人面纹,其中一面的上部还阴刻一神人图案。此器在料、工、形、纹上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其他玉琮完全不同,却与浙江良渚文化晚期玉琮相似,说明两地在较早时期可能就有了交流与往来。 </b></h1> <h1><b> 石跪坐人像:</b></h1><h1><b> 该人像眼晴以雕刻与彩绘相结合的手法表现,眼睑涂红彩,眼仁为白色,口内涂满朱砂。其奇异的发式、脑后的发辫、绑手的绳索交待了人像的特殊身份与地位;匀称的造型及成熟的雕刻技艺反映了金沙石雕艺术的发展水平。 </b></h1> <h1><b> 石跪坐人像:</b></h1><h1><b> 该人像呈跪姿,双手被反绑,头顶的头发从中间向左右分开,脑后两股辫子直垂腰间。此类人像目前在金沙已发现12尊,出土时与石蛇、石虎、石璧等有规律地摆放在一起,应是用来祭祀的特殊用品。 </b></h1> <h1><b> 石虎:</b></h1><h1><b> 该石虎以蛇纹石化橄榄岩制作而成,其黑色石料上遍布的白色纹理恰如老虎自身的斑纹。在管钻的虎口内及虎须、耳间还涂满了鲜艳的朱砂。金沙出土众多石虎,既反映</b><b>了蜀人的祟虎习俗, 也代表了金沙石雕技艺的发展水平。</b></h1> <h1><b> 金面具:</b></h1><h1><b> 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同时期形体较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金面具,可能是附着在青铜或木质人头像上使用。金面具的出土反映了古蜀文明发达的巫术、宗教文化,同时也展现了古蜀先民对黄金制品的崇拜。</b> </h1> <h1><b> 镂空喇叭形金器:</b></h1><h1><b> 该器呈喇叭形,正面镂空三组卷云纹,背面未经打磨,可能是镶贴在某种物体上使用。这类器物造型奇特,在古蜀文化中为首次发现,体现了古蜀先民独特的祭祀习俗与精湛的黄金制作工艺。</b></h1> <h1><b> 金冠带:</b></h1><h1><b> 该器系锤揲成形,表面錾刻出四组相</b><b>同的图案,每组图案由一个人头像、</b><b>一支箭、一只鸟、一条鱼组成此图</b><b>案与三星堆遗址出土金杖上的图案十</b><b>分相似,应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与</b><b>威仪。</b></h1> <h1><b> 铜面具:</b></h1><h1><b> 整器为一人面,以墨绘勾勒出圆眼和半圆形的嘴,并施以朱砂。此类器物为古蜀文化中首次发现。其人面形象与祭祀区出土的金人面形器以及玉璋上的人面图案非常相似,推测应为古蜀文化中极具特殊意义的重要图像。</b></h1> <h1><b> 铜人形器:</b></h1><h1><b> 该人形器作伏卧状,颈部有一直径较大的圆孔, 无头。颈部与小腿处各有一对称小孔,可能为铆接固定或悬挂之用。人像身体正面凸起,背面平整,可以平放在地上。此类器物为古蜀文化中首次发现,共出土2件,造型完全相同。</b></h1> <h1><b> 铜人头:</b></h1><h1><b> 该人头像中空,推测可能是套在某个柱状物体上作为其顶端的装饰,其凹槽部分可能还另有装饰之物。</b></h1> <h1><b> 铜带柄有领璧形器:</b></h1><h1><b> 该器两面对称刻划三只首尾相接的鸟纹图案,下端突出的柄部可能是插入某个基座上的榫头。其图案与“太阳神鸟”金饰上的“四鸟绕日”图案类似,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与鸟的崇拜。</b></h1> <h1><b> 四刃玉凿:</b></h1><h1><b> 该器整个器表上的沁斑犹如一幅天然图画。同类器物在金沙遗址已出土70余件,大多制作精美,没有使用痕迹,应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礼器。</b></h1> <h1><b> 玉钺:</b></h1><h1><b> 该器两侧扉牙错落有致,刃部两端微</b><b>翘,外形似“风”字。此类器物并非一</b><b>般的斧形工具,而是一种权力的象征</b><b>物,形态从早到晚有着明显的变化,此</b><b>件玉钺的形制与装饰风格与河南二里头</b><b>文化中同类器物相似。</b></h1> <h1><b> 有领玉璧:</b></h1><h1><b> 该器制作规整、打磨精细,环面上刻划有同心圆圈纹。目前金沙遗址祭祀区内共出土有领玉璧近100件,大多色泽艳丽,制作精良,表明这类器物在金沙祭祀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b></h1> <h1><b> 有领玉璧:</b></h1><h1><b> 该器体型巨大、制作规整,且由于光的作用与土壤的影响,出土时器表两面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其中阳面呈紫蓝色,阴面则呈浅白色,这种现象体现出玉器因自身矿物质成分分布不均匀,受埋藏环境影晌而产生的神奇变化。</b></h1> <h1><p><b> 玉镯:</b></p></h1><h1><b> 金沙遗址出土玉镯数量较多、选料精细、圆周极其规整,应是一种佩戴在手腕上的装饰品。<br></b><b> 绿松石珠:<br></b><b> 在中国古代,绿松石珠一般是作</b><b>为串饰使用。此器为目前金</b><b>沙遗址出土绿松石珠中形体最</b><b>大、制作最精美的一件。</b></h1><p></p> <h1><b> 海贝形玉佩饰:</b></h1><h1><b> 海贝是生长于海洋中的生物,玉海贝更是被视为上层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br></b><b> 阳刻昆虫纹玉牌:<br></b><b> 该器纹饰以阳线雕刻而成,每道线纹粗细均匀,婉转流畅,显示出金沙玉工高超的工艺水平。</b></h1><div><b><br></b></div> <h1><b> 在第四展厅的最后,还用图表的形式对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做了解读:这一块图版对“玉镯、玉环、玉箍形器;玉钺、玉戈”等的发展、变化做了系统的解读。</b></h1> <h1><b> 这张图表专门对“玉璋”的发掘出土情况做了概括性的展示。</b></h1> <h1><b> 这张图表展示的是“玉璧”。</b></h1> <h1> <b>“玉琮”。</b></h1> <h1> <b>“面具”——沟通神灵的媒介。</b></h1> <h1><b> 金冠带——王权的象征;人物造像——人神合体的艺术形象。</b></h1> <h1><b> 这张图表是“金沙与中国其他区域早期文化交流示意图”。</b></h1><h1><b> 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包含了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如玉璋、</b><b>玉戈、玉钺、陶盉等体现出中原夏商文化因素,玉琮、玉璧等</b><b>则受到西北齐家文化和江浙良渚文化的影响。它们既揭示了金</b><b>沙与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文化交流的史实,又融入</b><b>了古蜀先民自身的精神信仰和审美意识,最终形成了多元独特</b><b>的古蜀文明,与中国其他地区早期文化共同谱写岀中华文明起</b><b>源的壮丽诗篇。</b></h1> <h1><b> 太阳与神鸟崇拜:</b></h1><h1><b> 在古人的神话宇宙观中,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之运</b><b>行是以鸟作为载体的,人们因此视鸟(金乌)为具有</b><b>神性的日中之精。太阳带给世间光明与温暖,且与农</b><b>业丰歉攸关,崇鸟的实质即是崇日。</b></h1><h1><b> “太阳神鸟”的寓意:</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太阳神鸟图案寓意深远、构图严谨、线</b><b style="color: inherit;">条流畅,极富韵律,是古代人民深邃的哲学</b><b style="color: inherit;">宗教思想、丰富的想像力、非凡的艺术创造</b><b style="color: inherit;">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其造型简</b><b style="color: inherit;">洁精炼,本身就具有极佳的徽识特征,适合</b><b style="color: inherit;">做标志使用,是一件不用重新设计的标识。</b></h1><h1><b> 太阳神鸟图案是中华民族太阳崇拜观念</b><b>的集中体现,以此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b><b>传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同时又具</b><b>有很强的识别性。<br></b><b> 金沙遗址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重大考</b><b>古发现,是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b><b>太阳神鸟图案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b><b>奋进与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可增强人们保</b><b>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的责任感。</b></h1> <h1><b> 参观完第四展厅后,我们按着指引,来到位于底层(地下一层)西侧的第五展厅。(前四个展厅分别位于二层东西展厅、一层东西展厅,只有第五展厅位于地下一层!稍不留神,就会略过!)</b></h1><h1><b> 这个展厅的名称为——解读金沙!</b></h1><h1><b> 当古蜀国又一个王朝的背影呈现在金</b><b>沙这片古老的土地,人们再次聆听到了古</b><b>蜀人深沉而自信的文化呼吸。面对金沙璀</b><b>璨的文明形态,人们在惊喜之余也产生了</b><b>不少疑问:她何以如此辉煌?源自何方?</b><b>流向哪里?这其间还有多少秘密尚待人们</b><b>去探寻?</b></h1><h1><b> 背景:</b></h1><h1><b> 近几十年来,在成都平原及四川盆地周边</b><b>地区,已发现了几十处与金沙相类似的同时代</b><b>遗存。它们如满天星斗,形成众星拱月之势,</b><b>烘托出此时期金沙作为古蜀国政治、经济、宗</b><b>教、文化中心的显著地位,并与金沙一起,共</b><b>同架构岀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蜀王国雄浑</b><b>壮阔的社会历史图景。</b></h1> <h1><b> 这个橱窗展示的是“十二桥遗址出土文物”!</b></h1><h1> <b>十二桥遗址面积逾5万平方米,发现了大型建筑木质构件、木桩基础、竹编墙体、大片茅草屋顶堆积和小型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迹,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铜器、卜甲及动物骨骼等。该遗存可能是此时期古蜀王国的又一处特殊建筑基址。</b></h1> <h1><b> 十二桥遗址大型木构建筑遗迹(图片)。</b></h1> <h1> <b>十二桥遗址干栏式建筑(模型)。</b></h1> <h1><b> 成都市区其他遗存:</b></h1><h1><b> 上左:岷江小区发掘现场。上右:高新西区“中海国际社区”商周遗存。</b></h1><h1><b> 下左:方池街遗址卵石埂遗存。下右:高新西区商周遗址发掘现场。</b></h1><h1><b> (左小图:石璧、陶纺轮)</b></h1> <h1><b> 成都市区其他遗存出土文物:</b></h1> <h1><b> 羊子山土台遗址:</b></h1><h1><b> 羊子山土台遗址位于成都北郊驷马桥以北1公里处,原为三层四方土台,高约10米,底边长约140米,始建于商末周初。土台极有可能是此时期古蜀国举行祭祀大典的又一神圣之地。</b> </h1><h1> <b>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山海经·</b><b style="color: inherit;">南山经》</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b><b>祲象,察气之妖祥也。四方而高曰台,以天象在上,须登台望之,故作台以观天也。——《诗经·大雅</b><b style="color: inherit;">》小序郑笺及孔疏</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b><b>所作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广五里……台上有神渊,渊至灵焉,人污之则竭,斋洁则通。神庙在齐八祠中。——《水经注·潍水注》 </b></h1><br> <h1><b> 成都羊子山土台(模型):</b></h1> <h1><b> 新繁水观音遗址:</b></h1><h1><b> 水观音遗址是成都平原发现较早、发掘面积较大的一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发现灶坑、墓葬等遗迹,并出土大量陶器。</b></h1> <h1><b> 彭州竹瓦街铜器窖藏:</b><b><br></b><b> 彭州竹瓦街于1959年、1980年先后发现了两</b><b>批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主要类型有罍、尊、觯</b><b>等,既有中原传来之物,又有蜀地铸造之器,代表</b><b>了当时青铜工艺的较高水平,体现出商周时期蜀文</b><b>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联系。</b></h1> <h1><font color="#167efb"><b> 有关古蜀史的传说:</b><b><br></b><b> 蜀之先称壬者有蚕丛、柏灌、</b><b>鱼凫、开明,是时人萌椎</b></font><b><font color="#167efb">髻</font></b><font color="#167efb"><b>左衽,</b><b>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以上至</b><b>蚕丛各三万四千岁。<br></b><b> ——扬雄《蜀王本纪》</b><b><br></b><b><br></b><b> 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b><b>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b><b>灌。次王曰鱼凫……后有王曰杜宇,</b><b>教民务农……巴国称王,杜宇称帝,</b><b>号曰望帝,更名蒲卑……会有水灾,</b><b>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b><b>委以政事,法尧、殊禅授之义,遂禅</b><b>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周慎</b><b>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b><b>墨等从石牛道伐蜀……开明氏遂</b><b>亡,凡王蜀十二世。<br></b><b> ——《华阳国志•蜀志》</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溯源:</b></font></h1><h1><b><font color="#167efb"> 人们在领略了金沙古蜀王国的雄姿丰采之后,或许会问,这个神秘的国度何以产生?其实,成都平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几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旧况早已改观,现已基本厘清古蜀文明的演进脉络,金沙正是植根于本地文化传统然后精进发展而来。 </font></b></h1> <h1><b> 宝墩文化:</b></h1><h1><b> 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较早的考古学文化,距今约4500—3700年。近年来,在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城、郫县古城、崇州双河、紫竹古城、大邑盐店、高山古城等八座史前城址。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小型村落。这些文明星火演成燎原之势,为商周时期古蜀文明的辉煌打下了坚实基础。 </b></h1> <h1><b> 图分别为:宝墩遗址大型建筑基址、宝墩古城内外城分布图、宝墩城墙遗址。</b></h1> <h1><b> 图分别为:大邑盐店古城城墙、大邑盐店古城示意图、崇州紫竹古城平面图、大邑高山古城2015年发掘去、崇州紫竹古城城墙(照片)及大邑高山古城平面图。</b></h1> <h1><b> 图分别为:温江鱼凫古城发掘现场、温江鱼凫古城东墙、温江鱼凫古城平面图、崇州双河古城城墙及崇州双河古城平面图。</b></h1> <h1><b> 橱窗内展出了许多精美的器具。但,由于反光,拍摄得不十分理想。</b></h1><h1><b> 这是敞口圈足陶尊和陶壶。均出土自成都新津宝墩遗址。</b></h1> <h1><b> 尊形陶器。1996年成都新津宝墩遗址出土。</b></h1> <h1><b> 豆形器、宽沿平底陶尊。2002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和1996年成都新津宝墩遗址出土。</b></h1> <h1><b> 石凿石锛。1998年成都都江堰芒城遗址出土。</b></h1> <h1><b> 石剑、石锛。1998年成都都江堰芒城遗址出土。</b></h1> <h1><b> 豆形器。2002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b></h1> <h1> <b>敞口圈足陶尊。1996年成都新津宝墩遗址出土。</b></h1> <h1> <b>陶壶。1996年成都新津宝墩遗址出土。</b></h1> <h1><b> 陶器盖。2004年金沙遗址“中海名城”工地出土。</b></h1> <h1> <b>陶盉。2004年金沙遗址“中海名城”工地出土。</b></h1> <h1><b> 陶觚。2004年金沙遗址“中海名城”工地出土。</b></h1> <h1><b> 小平底陶罐。2004年金沙遗址“中海名城”工地出土。</b></h1> <h1><b> 陶壶。2004年金沙遗址“中海名城”工地出土。</b></h1> <h1><b> 三星堆文化:<br></b><b> 三星堆遗址位于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距离金沙约40公里,遗址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闻名天下的古蜀王都,堪称古代中国长江上游及西南地区的文明高地。从考古材料看,金沙与三星堆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金沙兴盛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此时恰与三星堆的衰落时间相接,可以说金沙直接秉承了三星堆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b></h1> <h1><b> 这幅图片展示的是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b></h1> <h1><b> 图片分别为:青关山宫殿遗址、立面复原图、平面复原图、木骨夯土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复原)。</b></h1> <h1><b> 图片分别为:都江堰芒城古城城墙剖面图、郫县古城5号房屋建筑基址及平面图、郫县古城平面图。</b></h1> <h1><b> 雅安沙溪遗址:</b><b><br></b><b> 沙溪遗址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青衣江北岸,出土陶器与金沙遗址的陶器大体相同,其文化内涵与成都平原腹心地区保持着相当程度上的一致性。 </b></h1> <h1><b> 石棉三星遗址:</b></h1><h1><b> 三星遗址位于石棉县丰乐乡三星村,是大渡河中游地区商周文化的代表,出土的平底器、尖底器和圈足器等器物,与成都平原腹心地区的同类器风格相似,反映出其文化内涵与成都平原的十二桥遗址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b></h1> <h1><b> 遗韵:</b><b><br></b><b> 大约在春秋中期(公元前650年左右),金沙王国已渐趋衰微,其中心位置或已转移。随着成都商业街大型船棺葬、新都马家大墓、青白江双元村墓地等一批战国时期墓葬的问世,人们见证了古蜀文明的再度辉煌,而在这辉煌之中, 犹可见到金沙的吉光片羽。</b></h1> <h1><b> 三角援铜戈:2005年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出土、三角援铜戈: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黄河工地出土、三角援铜戈:2005年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出土。</b></h1> <h1><b> 铜剑:2005年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出土、铜剑: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黄河工地出土。</b></h1> <h1> <b>铜矛: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黄河工地出土。</b></h1> <h1><b> 铜矛:2005年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出土。</b></h1> <h1> <b>铜戈:2005年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出土。</b></h1> <h1> <b>双剑铜鞘: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黄河工地出土。</b></h1> <h1><b> 铜钺: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黄河工地出土、铜钺:2005年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出土、铜斤: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黄河工地出土。</b></h1> <h1><b> 这里还有一硕大的圆木。标牌显示:商业街船棺局部(复制)。</b></h1> <h1><b> 这两个玻璃柜子里展示的陶器看来很珍贵。</b></h1> <h1><b><font color="#167efb"> 迷雾:</font></b><b><font color="#167efb"><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金沙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古蜀史</font></b><b><font color="#167efb">研究的空白,开启了古蜀历史研究的</font></b><b><font color="#167efb">新篇章,人们庆幸于此找到了三星堆余脉和战国蜀文化的源头。近几年的</font></b><b><font color="#167efb">发掘与研究,虽然揭开了金沙神秘面</font></b><b><font color="#167efb">纱的一角,</font></b><b><font color="#167efb">但仍有许多谜团无法解</font></b><b><font color="#167efb">答,尚待人们去上下求索。</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font></b></h1> <h1><b> 马车的发掘与搬迁:</b></h1><h1><b> 发掘: <br> 马车的主要部件是木质的,在地下埋藏3000余年后朽烂并渗入黄土中,局部改变了黄土的颜色,使朽蚀部位的颜色与周边不同。考古学家通过仔细观察,去掉回填土,就能将整辆马车剥离出来。 </b><br></h1><h1><b> 搬迁:<br></b><b> 搬迁前先用化学药剂将其整体加固,周围以软性材料填充,用石膏固定,再填充细土。然后掏空马车周围的原生土,再用条型或板型木材将马车整体包装好,以钢材将木箱加固,最后用大型吊车和运输车将其运出。</b> </h1> <h1><b> 蜀与商周:<br></b><b> 文献及考古资料表明,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的古蜀国和中原地区的关系十分密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征蜀、伐蜀的记载:周武王伐纣时,蜀曾作为盟军参战。金沙遗址出土的诸多器物也明显看出受到中原商周文化的影响。</b> </h1> <h1></h1><h1><b> 最后,展厅还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蜀地外围遗存:<br></b><b> 古蜀王国在其发展扩张的鼎盛时期,</b><b style="color: inherit;">其势力所及辐射到了四川盆地的</b><b style="color: inherit;">周边地区。</b><b style="color: inherit;">目前在东接湖北西部、北</b><b style="color: inherit;">到陕西南部、</b><b style="color: inherit;">南至川西南地区都发现</b><b style="color: inherit;">了与蜀文化接近的古文化遗存。<br> </b><b style="color: inherit;"> 还是为了便于手机横向观看,把此图片旋转一下,放在下面。</b></h1><p><b style="color: inherit;"> </b></p> <h1><b> 还有一个沙盘模型,展示金沙遗址的地形分布情况。</b></h1> <h1><b> 参观完金沙遗址博物馆后,我们从地下一层直接来到了东大门的下面。看!这儿有一棵硕大的乌木!</b></h1><h1><b> 乌木,又称“阴沉木”、“炭化木”,是树木由于地壳的自然变异埋沉于古河床之后,在特定自然条件下,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其树种以楠木、红椿木、香樟树等常见。乌木主要出土于四川盆地,经碳—14测定,其年代大约在距今3000年至10000年之间。 </b></h1><h1><b> 这是一株大型乌木。</b></h1><h1><b> 1997年修建达成铁路时,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出土。树种为香果树。残长27米,直径最大处2.1 米,重数十吨。经碳—14测定,其死亡年代约距今6500年,生长年代近1000年。现在香果树在成都平原周边山区还有少量生长,是我国二类保护植物。 </b></h1> <h1><b> 来一张照片吧?</b></h1> <h1><b> 拍一张!</b></h1> <h1><b> 给你俩拍一张!</b></h1> <h1><b> 给我也拍一张!</b></h1> <h1><b> 在博物馆门前再来一张合影吧!可惜!缺少了她们姐仨!她们另有安排!</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完了!真的挺震撼的!原计划要去三星堆遗址的,可考虑实在太远,时间也紧,于是改为金沙!也不错!虽然,由于近期三星堆的考古新发现,把三星堆炒的火热!但!金沙确实也毫不逊色!毕竟要近了很多,交通也便利很多!</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我们在这里学到了好多知识,有了好多不一样的感受!</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关键是,我们只用了半天的时间!下午想去哪里?好好研究研究!</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