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普救寺即是我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p><p class="ql-block"> 普救寺的建筑富丽堂皇,"红墙匝绕,古塔高耸,绿树丛中,殿宇隐现”建筑由寺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大致分布在三条轴线上。西轴线上的建筑有大钟楼、塔院回廊、莺莺塔、大雄宝殿,后为花园;中轴线上有天正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正堂、藏经阁;东轴线上有前门、僧舍、枯木堂、斋堂、香积厨等。</p><p class="ql-block"> 相传花园为唐代崔相国所建的佛居,《西厢记》中老夫人和莺莺所居之处。而莺莺塔后有经籍阁,东西两侧建有厢房,所谓的"西厢书斋”就是传说中当年张生游蒲东时来到普救寺借宿的所在。从西厢书院穿过,是崔居别院。崔居别院的后面是花园,这里是崔莺莺与张生"幽会"的地方。花园内假山高耸,湖水荡漾,小桥飞梁,厅榭玉立,到处红花绿树,使有人不舍离去。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原名舍利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动物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地方志中称"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文明中外的游览之地。</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西厢记》的爱情故事,每年普救寺都会举办"世界情侣月"活动。</p> <p class="ql-block"> 游普救寺</p><p class="ql-block">红日高悬普救寺,</p><p class="ql-block">合欢树下喜游人。</p><p class="ql-block">蓝天佛塔层峦外,</p><p class="ql-block">台榭祠堂入庙身。</p><p class="ql-block"> _陳蘇寧</p> <p class="ql-block"> 黄河大铁牛</p><p class="ql-block"> 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历史上著名的蒲津桥和唐开元铁牛也位于此处。后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没入水中,悄然消失。20世纪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据当地老人回忆,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p><p class="ql-block">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引起各界人士关注。</p><p class="ql-block">大铁牛旁边有四个铁人,分别是汉族人,藏族人,新疆人,蒙古人,唐代也讲究民族大团结!</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实物,国宝。</p><p class="ql-block"> 中国最重的古代金属制品,四座铁牛和四个铁人,原本用于蒲津渡黄河浮桥的陆上固定用,此外还有铁山、铁柱等一系列铁制品,四尊牛、四个人形态不一。蒲津渡荒废后被冲入黄河中掩埋,后被考古发现,山西一侧的四件套整体被挖掘出来展示,陕西一侧的四件套还埋在黄河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铁牛系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年间(公元724左右)下旨冶铸,共八尊,用以作为维系和坚固长安与河东的交通枢纽、山峡要津——蒲宏伟的蒲津渡浮桥。蒲津桥,是津桥的索缆和桥墩。牛下有36根铁柱连腹,入地丈余。牛旁各有一铁人,并有两座铁山,与牛、人、柱相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已出土的铁牛为四尊,呈蹲伏状,个个高大雄伟,体阔胸圆,造型精美,头昂角矫,目似怒,耳如听,每尊身长3米有余,重达万斤。铁人均作牵牛状,高大健美,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开元铁牛时代之早,数量之多,体积之重,工艺之精,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对于研究我国的冶金、水利、桥梁史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铁牛共八尊,现已出土了有四尊,每尊身长丈余,重约一吨,它们均面向黄河排列。同时出土的还有铁山、铁柱、铁人等,造型生动逼真,形象动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观黄河大铁牛</p><p class="ql-block">自古黄河蒲渡口,</p><p class="ql-block">铁人铁铸铁牛守。</p><p class="ql-block">开元建业理山川,</p><p class="ql-block">至此爱怜到永久。</p><p class="ql-block"> 2021.8.1.</p><p class="ql-block"> -陳蘇寧</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黄河东岸、蒲州古城城南,座南朝北,本依黄河水,南枕中条山,远可眺舜都遗址,近可瞰黄河之水天上而来。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本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古城紧靠黄河,有一种食鱼鸟类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此水鸟似鹤,但顶不丹,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人们称其为鹳雀,故云栖楼又称鹳雀楼。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地理位置优势、风景秀丽,唐宋时期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鹳雀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约704年前后,唐朝才子王之涣游蒲州,登上鹳雀楼,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不朽诗篇。诗因楼作,楼因诗名。鹳雀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p><p class="ql-block"> 1222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焚楼、橹,火照城中。”从此,鹳雀楼毁于战火,仅存故基。</p><p class="ql-block"> 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一层主题千古绝唱和大唐蒲州盛景,二层悠远流长(华夏根祖文化),三层亘古文明,四层黄土风韵,五层旷世盛荣,六层极目千里,使盛唐的氛围和华夏文明得到充分展示。</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外表经过磨平处理后,进行了油漆彩绘,立刻使该楼变得古典风雅起来,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重建鹳雀楼</p><p class="ql-block">白日依山鹳雀楼,</p><p class="ql-block">浩然黄水入江流。</p><p class="ql-block">后人重建多雄伟,</p><p class="ql-block">大雅胜形脑海留。</p><p class="ql-block"> _ 陳蘇寧</p> <p class="ql-block"> 解州关帝庙,位于运城市解州镇西关,距离运城市区约20余公里。因为解州附近的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故乡,所以这座关帝庙也被称为"武庙之祖"。</p><p class="ql-block"> 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关帝庙总面积22万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间,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庙内悬挂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等匾额,代表建筑是"春秋楼”。解州关帝庙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关公信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现存的建筑基本都是清代重建的。整个关帝庙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进入景区后,先是来到结义园。园中有结义坊、君子亭等主体建筑,园中种植了不少古柏,还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是个休闲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蘇寧詩二首 </p><p class="ql-block"> 资寿寺</p><p class="ql-block"> 观光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年古刹添幽事,</p><p class="ql-block">万载民风资寿寺。</p><p class="ql-block">十八罗衾失复归,</p><p class="ql-block">人间冷暖众生遂。</p><p class="ql-block"> -2021.7.20</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游览</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偶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忠孝节仪关帝庙,</p><p class="ql-block">历朝遗迹得安存。</p><p class="ql-block">若无文革众人保,</p><p class="ql-block">那有今天处处尊。</p><p class="ql-block"> -2021.7.20.</p> <p class="ql-block"> 运城盐湖位于山西晋南盆地,形成于新生纪第四代,由于山出海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封建社会,运城盐湖的盐税曾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运城盐湖可同闻名于世的以色列死海相媲美,湖中的黑泥蕴含七种常量和十六种微量元素。湖水中可以人体泛舟,湖中黑泥可以美肌活肤,所以运城盐湖被誉为——中国死海。</p><p class="ql-block"> 运城盐湖是世界第三大硫酸钠型内陆湖泊,面积为132平方公里,已有四千多年的开发历史。盐湖南依苍翠高峻的中条山,北靠峨嵋鸣条岗,东连涑水瑶台,西接黄河古渡。湖内银泊万顷,浩淼广阔,芦苇湿地环绕,水禽候鸟族聚。</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盐池神庙就坐落在盐湖岸边,盐池神庙规模壮观,结构严谨,布局明快、新颖、建筑宏伟,总面积2.6万平方米,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以三大主殿、盐文化博物馆,海光楼、歌薰楼、汉唐采盐工场为系列,使游客在领略运城盐湖秀美风光的同时,体味盐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感受中华民族的沧桑变迁,聆听人类文明进化的漫漫脚步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运城盐湖形成于5000多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传说中,距今5000年前,黄帝联合炎帝在盐湖边与蚩尤发动部落战争,并取得了盐湖的控制权,从此就有了沿黄子孙之说。由此,运城人民真的可以无比自豪地说"五千年文明看运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彩盐湖亦称盐池、银湖,位于运城市南、中条山下,诞生于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约有0.5亿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处约6米,总面积132平方公里,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p><p class="ql-block"> 运城盐湖之所以出现七彩色,是由于在每年的夏季中,是盐湖中的藻类和盐水虫迅速繁殖的季节,当它们出现大规模极聚集时,使得湖水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高温和藻类是让盐湖出现七彩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当天气气温上升时,水分蒸发,湖水中钾钠等成分浓度不同导致湖水变色,一般为红色或者粉红色。</p><p class="ql-block"> 同时盐湖和世界其他盐湖或者海盐田一样,生长着一种叫杜氏盐藻的嗜盐绿色微藻,正常情况下使湖水呈绿色,但在生活条件不良时,杜氏盐藻会产生血红素,藻体呈红色,也会把湖水染成红色或粉红色,再加上藻类多少的差异,会使湖水产生深浅不一的各种颜色。</p><p class="ql-block"> 盐湖,是大自然给予人类丰盛物资的场所,运城盐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总面积达132平方公里,可以提供丰富盐资源,同时湖中数以百万计的盐水虫也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这样美轮美奂的七彩盐湖,值得更好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 历史典故</p><p class="ql-block"> 1. 歌谣</p><p class="ql-block"> 在黄淮地区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移民们动身一般是在秋收后,为的是多积攒点安家落户的费用。飒飒秋风之中,树叶凋落,一个个老鹳窝更加醒目。移民拖儿带女上路了,故土难舍,忍不住频频回首,再看一眼故乡。</p><p class="ql-block"> 路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方志、家谱、墓碑以及口头传承只是笼统地说来自洪洞县,也有一些具体到某个村落,如核桃园村、打水巷子、卧疃村、老吴村、双龙街、东门里、双狮子胡同等等。</p><p class="ql-block"> 2. 诗词</p><p class="ql-block"> 清末,有个叫景大启的人在曹州当官(今山东菏泽),当地百姓听说他是洪洞人,像见了娘家人一般格外亲热,有些人还翻出族谱给他看,说祖上本也是洪洞人。景大启很受感动,就和另一个在山东做官的洪洞人刘子林相商,募资修复古大槐树遗址。此议得到了若干洪洞人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们在大槐树旁建起了碑亭,还有牌坊。牌坊横额两面刻有4首怀古诗,其中一首云:迁民往事忆当年,拄杖穿云窗夕烟。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p><p class="ql-block"> 景大启等人还编辑了一本《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p><p class="ql-block">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寻根热”的出现,洪洞移民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关于洪洞移民的研究论著,数量也颇为可观。</p><p class="ql-block"> 3. 解手</p><p class="ql-block"> 传说,当时移民中的一些不愿意移民的男女老幼被反绑着双手,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需要大小便的时候,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我要方便。”</p><p class="ql-block"> 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解手。</p><p class="ql-block"> 4. 身体特征</p><p class="ql-block"> 据移民后的后裔讲,他们有两个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背抄手走路,那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p><p class="ql-block"> 小拇趾甲是两个,说的是脚的小拇趾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指甲。“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征。</p><p class="ql-block"> 一个更为盛行的传说是,说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让他们脱掉鞋子,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p> <p class="ql-block"> 明初大移民又称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指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移民。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p><p class="ql-block">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p><p class="ql-block">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p><p class="ql-block"> 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这是对发生在明代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p><p class="ql-block"> 明朝大移民</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种方式,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p><p class="ql-block"> 民朝大槐树移民路径</p><p class="ql-block"> 元末战乱之后,朱元璋统一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p><p class="ql-block">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1. 黄河泛滥</p><p class="ql-block"> “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p><p class="ql-block"> 元朝时的黄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p><p class="ql-block"> 据《元史·王行志》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人民游移45.8万户。同年五月,济宁、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百、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至正八年正月,河决济宁路。23年七月,河决东市、寿张、没城墙、漂屋庐、溺众生。26年2月黄河北徙,上至东明、曹州、濮阳,下及济宁皆受其害。</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人烟绝迹,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所剩无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丧黄泉。</p><p class="ql-block"> 古大槐树处旧貌</p><p class="ql-block"> 2. 战乱不断</p><p class="ql-block"> 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连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p><p class="ql-block"> 靖难之役后,永乐帝迁都北京。由于河北一带连年战争,百姓死的死,在河北这块大平原上,赤地千里,没有人烟。永乐帝随即下令,派十万人马督押,把山西的众多百姓移到河北及其它人少的地区来。</p><p class="ql-block"> 古大槐树处旧貌</p><p class="ql-block"> 3. 山西情况</p><p class="ql-block"> 山西晋南一带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难攻。在元末的战乱中保持了相对的和平。另一方面,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也纷纷往那里逃。</p><p class="ql-block"> 大槐树移民告示</p><p class="ql-block"> 移民方法</p><p class="ql-block">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p><p class="ql-block"> 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p><p class="ql-block"> 有民间传说称,当时的官府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p><p class="ql-block"> 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p><p class="ql-block"> 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洪洞县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而且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设局派员,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川资凭照。</p><p class="ql-block"> 这都决定了洪洞县广济寺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移民过程</p><p class="ql-block"> 明朝大移民共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涉及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也为移民设立了有效政策,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p><p class="ql-block"> 移民分布</p><p class="ql-block">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p><p class="ql-block">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p><p class="ql-block"> 地名和村名</p><p class="ql-block"> 山西移民来到中原地区,看到那么多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一时间慌了手脚,有的跑马占地,以马蹄印为界,谁圈起来就是谁的;有的以犁占地,围着大地犁上一圈,这地就归我所有了。</p><p class="ql-block"> 有了地,就张罗着盖房造屋,建立村落,有的依据地形建造,叫某坡、某坑、某河口、某湾;有的依据自己的姓氏,叫某村、某庄;也有的依据不同的行业,会种菜的叫某菜园;会打油的叫某油坊;会造纸的叫某纸坊。还有的依据盖的房子取庄名,盖瓦房多的就叫某瓦房;盖平房多的就叫某平坊;盖楼多的就叫某楼等。还有不少地方以“屯”、“营”取名的村庄很多。如:丁官屯、马坊屯、欧山屯以及张营、李营、孟营等。</p><p class="ql-block"> 这些屯和营的来历,大都是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实行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所致。</p><p class="ql-block"> 据部分调查资料显示,中原特别是河南、山东一带,半数以上的村庄都是明代建立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民间故宫”和“ 山西 紫荆城”。有一“王家归来不看院”之说。</p><p class="ql-block"> 历经300年修建而成,气势和规模在晋商宅院里首屈一指。 雕刻艺术精湛、空间格局大气是深深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重要因素,“王家归来不看院”名副其实。 王家大院很大,由高家崖、红门堡两个相对封闭的院落组成,之间由细长的桥腾空连起,其余由无数四合院组合而成。 高家崖是封闭式城堡建筑,承袭了中国古代前堂后室结构,到处可见精美的雕刻艺术。 红门堡与高家崖东西相望,堡内石雕融南北风情于一体,是清代雕刻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山西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豪宅之首,王家大院究竟有多美</p><p class="ql-block"> 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 全部</p><p class="ql-block"> 司马院</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司马院是王氏十六世王寅德的住宅。王寅德,候选州同,称州司马,又因门内有木匾“司马第”,故称司马院。</p><p class="ql-block"> 绿门院</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绿门院是王氏十六世王中极的庭院。这座院落主要展示了王氏博物馆第二部分内容——静升王氏。</p><p class="ql-block"> 静升文庙</p><p class="ql-block"> 静升文庙,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兴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至顺三年(1332年)开工,历时四年到至元二年。</p><p class="ql-block"> 资寿寺</p><p class="ql-block"> 据现存的碑文记载,寺院创建于唐代咸通11年(870),重修于宋,以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而得名:“资寿寺”。所谓“资”</p><p class="ql-block"> 王家祠堂</p><p class="ql-block"> 王家祠堂包括孝义祠与孝义坊,是为乡举孝义王梦鹏而建。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总面积42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绿门院 </p><p class="ql-block"> 绿门院位于红门堡三甲东巷,是十六世孙王中极的宅院。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p><p class="ql-block"> 山西王家大院📸归来以后不看院😁</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大院格局</p><p class="ql-block"> 整体格局</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p><p class="ql-block"> 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p><p class="ql-block"> 院落特色</p><p class="ql-block"> 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p><p class="ql-block"> 景观景点</p><p class="ql-block"> 高家崖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p><p class="ql-block"> 红门堡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29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设立于红门堡的中华王氏博物馆、力群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司马院</p><p class="ql-block"> 司马院位于红门堡二甲西巷,是王氏十六世孙王寅德的宅院。该院落特点为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四座院落主题各异,分别为加官、进禄、增福、添寿。</p><p class="ql-block"> 绿门院</p><p class="ql-block"> 绿门院位于红门堡三甲东巷,是十六世孙王中极的宅院。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庭院装饰华丽,雕刻讲究,尤以木雕挂落“满床笏”,石雕“四爱图”为最。</p><p class="ql-block"> 展开全部</p><p class="ql-block"> 孝义祠</p><p class="ql-block"> 静升王氏家族五座祠堂中最小的一座,于1998年对外开放。位于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的南坡下临街处,为晋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孝义祠是在孝义坊的基础上扩建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上为旌表王氏十五世孙王梦鹏的孝行义举而下旨为其修建孝义坊,乾隆五十一年牌坊建成,后又于嘉庆元年扩建为孝义祠。祠堂坐北向南,分楼上楼下两院,总面积428平方米。院内一层有正窑三间,陈列静升王氏宗祠、王家坟茔模型以及记载王梦鹏一生孝行义举的立体雕塑。楼上正厅五间,为供奉祖先的牌位之地,前面有一座坐南朝北的戏台,歇山顶,四角挑檐,平面呈“凸”字型,有元代戏台遗风。</p><p class="ql-block"> 资寿寺</p><p class="ql-block"> 位于王家大院以西两公里处的苏溪村,始建于唐懿宗咸通11年(公元870年),距今有1100多年的历史,经宋、元、明历代扩建和补修形成当代的规模,现存建筑以明代为主。1986年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2001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总面积17000余平方米,分前后三进院落,共15座殿堂。以元代壁画和明代彩塑艺术著称于世,并因十八罗汉头像失而复得名扬海外。作为千年古刹,资寿寺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壁画。资寿寺的壁画既有外来艺术的痕迹,又有强烈的本土风格,汇聚了唐宋元明历代不同特征的大量壁画。二是明代彩塑。资寿寺有大小塑像150余尊,其中大的3米有余,小的不足10厘米,无论是表情动作、衣饰着装,还是着色用彩都刻画的非常细腻。三是药师佛殿的藻井。药师殿殿顶的装饰堪称一绝,尤其是正中的两组藻井,一大一小,一方一长。其中大的是由256组斗拱,分四层向上叠涩收缩而成,中间雕刻鎏金八卦蟠龙;小的由100组斗拱分两层叠涩而成,中间为二龙戏珠。</p><p class="ql-block"> 静升文庙</p><p class="ql-block"> 静升文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王家大院风景区内。始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已有近7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乡村文庙。</p><p class="ql-block">静升文庙规模虽小,面积仅3500平方米,却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尊经阁等一系列的建筑,并配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壁”的双面镂空石雕“鲤鱼跃龙门”午壁。</p><p class="ql-block"> 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p><p class="ql-block"> 灵石县王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建筑装饰</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是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如穿廊上的斗拱、额枋、雀替等处的木刻,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以及各院落内的楹联匾额,形式多样,做工极佳,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民居 “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家族史略</p><p class="ql-block"> 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启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大院内再无人居住</p><p class="ql-block"> 文化研究</p><p class="ql-block"> 楹联匾额</p><p class="ql-block"> 楹联匾额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 “映奎”、“桂馨”, 是期盼子孙科考顺利,出类拔萃; “观我”、“视履”,是警示做人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日瞻云”显示谒见帝王之荣耀。楹联匾额作为文化的象征,使得以商发家的王家有所品位,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识礼守制,谨遵祖训,引导他们在一条既定的路上有所作为,不断推动着家族的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 一、圣旨:这是王家后人历经数代保存,后来自愿捐赠的嘉庆年间颁发给王家的一道圣旨。这道圣旨不仅是王家先祖留下的一份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研究清代历史、文书制度、官制、书法、针织等方面的演变、发展具有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 二、千工床:敦厚宅后院“洞房”内摆放的“千工床”,采用雕、嵌、描、绘等多种装饰技法,以最能体现喜庆气氛的红色为主色调,搭配鲜艳欲滴的中国红,彰显富贵的金漆,显示了其作为“婚床”的独特风采。</p><p class="ql-block"> 三、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凝瑞居大厅内陈列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为刊印本,但对研究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域的历史变迁是一份宝贵的科学资料。</p><p class="ql-block"> 四、其它家具:有在花梨木中间镶嵌螺钿并得以完整保存的书柜式多宝阁,以及许多用红木、梨木、榉木等珍贵硬木精心打造的精美古典家具。</p> <p class="ql-block"> 醉美山西之灵石红崖大峡谷</p><p class="ql-block"> 红崖峡谷景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是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十大景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处于祁县、太谷、平遥、灵石的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带上,北邻绵山8公里,西邻王家大院5公里,形成一个旅游金三角组合。</p><p class="ql-block"> 景区交通便利,距京昆高速灵石出口5公里,距宏源国际饭店5公里,距大西高铁灵石东站仅2公里。</p><p class="ql-block">红崖峡谷山高峰险,人迹罕至,动植物种类丰富,奇花异草、四时交替,珍禽异兽、遍布山间,森林覆盖率97%以上,素有“山西绿宝石、天然大氧吧”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最高峰牛角鞍2566.6米,是太岳山最高峰,晋中市第一高峰。</p><p class="ql-block">红崖峡谷景区集险、秀、雄、奇、幽于一体,天成胜境,景区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茂密,草甸坦荡,风景秀丽,在山西所有景区中水资源也是非常充沛的,拥有多个瀑布,形成了较为壮观的瀑布群系统,因此被国家林业局授予“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景区内拥有山顶日出观云海、峡谷勇士漂流、水上嘉年华、等多种娱乐参与性项目,并且是华北地区所有景区中唯一拥有峡谷、森林、高山草甸及多样性气象景观的原生态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二堂与大堂由一道院门隔开,这道院门称作“宅门”,宅门是通入内宅的咽喉之地,两旁设有“门子房”,是看门人的住所,“门子”日夜轮流值班,闲人免进。门子房既是传达室,也是保卫科。门子虽地位低贱,但却是知县亲信,知县手中有权,难免有人情相求,但若想见知县,必须由门子通禀,门子虽然年俸仅有六两,但许多来访者为求方便,常对其行行贿赂,否则,在这里就吃了闭门羹,连知县的面都见不上,就别提办事了。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走门子”的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Qiao Family Courtyard):</p><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陈展有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陈列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还设立有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的陈列。</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p><p class="ql-block"> 万人球</p><p class="ql-block"> 一个挂在天花板上的水银玻璃球,据说为乔家从美国进购来。会按一定比例缩小所挂屋中人的影像在球上。当年乔家会客谈生意时挂房上以用来监视屋中人,可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监视探头,为当时极罕见之物。</p><p class="ql-block"> 犀牛望月镜</p><p class="ql-block"> 犀牛望月镜是一面直径有一米左右的镜子,镜架镜框为木质最坚硬的珍稀树木铁力木所制。雕刻有祥云犀牛,祥云缭绕在圆镜下方如彩云烘月,祥云下方的犀牛回顾上瞥,似在痴望明月。在乔家的三号院有一个犀牛望月镜,它高两米重一吨,采用东南亚的铁梨木雕刻而成,是国家的一级文物,同时也是乔家的镇宅之宝,整个宝贝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镜子代表圆圆的月亮,中间是祥云,底座是犀牛,因此叫“犀牛望月镜”。犀牛望月镜造型独特,样式美观,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堪称为稀世之珍品。镜子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上面镜子呈圆形,代表月亮,中间祥云,底座是一只犀牛,“犀牛”的谐音是“喜牛”,是大吉大利、喜从天降的吉祥物。当年的晋商巨族——乔家大院的主人闻此传说后,便尊奉“犀牛望月”为生财镇宅之宝。从此“明月高照祥云绕,安居乐业鸿运来”。今乔家仍供奉其宅地内。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祁县特有“犀牛望月镜”系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九龙灯</p><p class="ql-block"> 九龙灯是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藏精品之一,清代,红木。昔日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而逃向西安时,乔家捐赠30万两银子与太后以解燃眉之急。后慈禧太后为感谢其忠诚而赏赐了两盏九龙灯。全国至今未发现第三盏。灯之主体上下通轴,共分3层。上层为葫芦形挂钮,其下有4条龙,龙首高昂,龙身盘曲;中层为八棱八面形灯身,其中四面为玻璃风景画,四面为水银玻璃;下层有5条龙,其中4条龙首向上,龙身呈“卍”字形,并能转动、伸屈;另有一条龙首向下,能四面转动,龙身盘于主轴。在下层的4条龙头上均有灯台、蜡签。综观全器,制作工艺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结构造型独具匠心,动静结合,是一件既豪华繁缛,又实用美观的木雕工艺精品。经考证,在中国尚未发现有类似的第三件。</p> <p class="ql-block"> 观乔家大院</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有三宝,</p><p class="ql-block">屏幛古灯望月境,</p><p class="ql-block">楼阁亭台众目瞻,</p><p class="ql-block">名扬天下好风景。</p><p class="ql-block"> -陳蘇寧</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为晋祠古建三绝之一。创建于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圣母传为叔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晋祠,千年殿堂与彩塑诉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到山西太原自然是要去晋祠,向来有“不到晋祠,枉来太原”之说。晋祠的故事,得上溯到西周,说的是周成王的同母弟姬虞受封于唐,被称作唐叔虞,封地大抵在今天山西的翼城。唐叔虞在封地治理有方,深受民众爱戴,打下了之后晋国称雄的基础。唐叔虞的儿子晋侯燮,因封地境内有晋水,便把国名由唐改为晋,这便是晋国之始。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今天的太原),后人为了奉祀唐叔虞,便在悬瓮山麓的晋水源头建祠宇,也就是晋祠了。晋祠是太原的第一景观,来太原一定要到晋祠一游。</p><p class="ql-block"> 晋祠在太原城西南二十余公里外的悬瓮山下,占地十公顷,与大部分的祠庙坐北朝南不一样,晋祠建筑群的主方位是坐西朝东。整个建筑群经过千百年的建设,慢慢形成了拥有祠堂、殿宇、寺庙、道观等各类古建筑近百座,宋、金、元、明、清代代不绝,殿、堂、亭、台、楼、阁、桥、榭样样俱全的庞大群落,堪称古建筑博物馆。整个核心区可以分为中路、北路、南路三个系列,水镜台是中路中轴线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来晋祠参观的人有的会问:为什么这里叫“晋祠”?“晋”和“祠”,祠跟寺、庙有什么区别?我们说,寺一般特指佛教建筑,祠和庙泛指供奉神明和各种圣贤的祭祀建筑,两者之间的含义有重合的地方,但是也会有一些区别,庙更多是供神的场所,祠很多时候是对历史名人纪念性的场所。晋祠的前身叫唐叔虞祠,所处的位置是悬瓮山的山下,是晋水的发源地,随着时间的流转,后来主要的祭祀对象就由唐叔虞慢慢转变为晋水之神圣母了,慢慢名称也就改成晋祠。所以“晋祠”的“晋”是“晋水”的“晋”。</p><p class="ql-block"> 晋祠博物馆大门为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面阔三间,大门两旁石狮蹲坐威严肃穆。正中檐下牌匾“晋祠”二字是陈毅元帅1959年题写。</p><p class="ql-block"> 晋祠整体格局基本采用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轴线东西向起自大门终于主殿圣母殿,轴线上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等建筑;北部有叔虞祠、关帝庙、文昌宫等几组建筑;南部有胜瀛楼、三圣祠、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晋溪书院等;一条智伯渠由南斜插至北,将三部分连为一体;最南部是十方奉圣禅寺。</p><p class="ql-block"> 进入门内,前面就是始建于明代的水镜台。它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二为一的戏台建筑。戏台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在很多的祠庙,包括一些道观里都可能见到,基本上绝大部分戏台都有一个特点,它的舞台要正对主殿,当它演戏的时候主要是演给神看的。</p><p class="ql-block"> 晋祠里的水镜台很特殊,它不仅仅有一个舞台,它是由两部分拼接而成的,而这两部分分别修建于明朝和清朝,但是很好地组合在了一起,屋顶尤其表现出非常不一样的个性。东半部这个屋顶是很典型的“重檐歇山”顶,呈宫殿形制,面阔三间,中间开门,两边开圆形窗户,远看像两个大眼睛。听导游说,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时,变身成一座小庙,原型就是这座建筑,只是这里没有那根多余的旗杆。两檐正中悬“三晋名泉”匾;四周围廊,每面有六根明柱,门前两柱上一副对联题: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咲有声有色文章。</p><p class="ql-block"> 西面似台似阁的便是唱戏的舞台,是一单檐卷棚顶,三面开敞,台上正面挂“水镜台”匾,匾额为晋阳人杨二酋书写,杨是太原人,曾做过乾隆帝的书法教师,匾额字迹清秀有力,是晋祠三名匾之一。“水镜”之名取自《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一句。寓清水明镜之意,即忠奸是非人皆可知。</p><p class="ql-block"> 戏台正面的台柱上,一里一外挂有两幅楹联两幅:临迥望之广场,瓢轻裾弋长袖舞,虽云优孟衣冠,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伦理都从丝竹管弦中抑扬绘出;虽角抵诸妙戏,著假面拗真腰标,只属侏儒伎俩,则文文,武武,鬼鬼,神神,是是,非非,奇奇,怪怪,情形竟自清词丽曲里婉转传来。</p><p class="ql-block"> 另一幅则是:笙歌韵管弦,皆是写炎凉世态;艳质回风雪,罔非传冷暖人间。</p><p class="ql-block"> 水镜台西行,过会仙桥,便来到建于北宋的金人台。金人台又称莲花台,方形,台中有一琉璃小阁。台上铸有铁人四个,高2米有余,其中西南角的铁人胸前有「北宋绍圣四年( 1097 年)铸」的铭文,表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现保存完整,乃神态威武,销明甲亮,颇为独特。东北隅之金人,原铸已毁,现为民国初年补铸。四尊铸像戴冠披甲,体型魅梧,昂首挺胸,睛眼暴鼓,体现了古代男子的阳刚之气,与我们当前选“好男儿”的奶油小生标准,在美学价值上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 金人台之后便是对越坊,对越坊也是四柱三门重檐式木结构琉璃顶牌楼,重檐下的匾题“对越”二字,是高应元手书,字体磅礴雄宏,亦属三名匾之一。据载,此坊是明万历年间邑贡生高应元因母病祈福、病愈还愿所建,“对越”二字语出《诗经.周颂》“对越在天”一句,“对”为报答,“越”为显扬,意即报答显扬圣母之功德。</p><p class="ql-block"> 明朝是喜欢建牌坊的朝代,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明朝牌坊以石牌坊居多,因此对越坊是很难得的珍贵木构实例。其实,牌坊本身没有什么功能,就是一种仪仗,显示隆重,往往会在重要的建筑前面设置一下,还有一个隐含的意思就是每一座牌坊都可以看成是立体的画框,也就是通过牌坊的柱子和横梁看过去往往是一个很优美的主体的立体画面,对越坊同样有这样的功能,说白了那就是增加了一个取景层次。😀😀😀</p><p class="ql-block"> 对越坊左右是钟楼和鼓楼。穿过对越坊不几步便是献殿。献殿,即祭奠圣母邑姜的享堂、供奉礼品的场所,建于金大定八年( 1168 年),1955年曾用原料按原样式进行了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献殿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与紧接其后的鱼沼飞梁、主殿圣母殿并列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p><p class="ql-block">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献殿是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献殿外檐斗栱,柱头铺作也用平昂,与圣母殿类似。梁架、四椽栿上架一平梁,简单省料,轻巧坚固。斗栱唐朝时候尺度最大,从唐朝之后有逐渐缩小的趋势,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献殿是金代建筑,它的斗栱还保持相对比较大的尺度。刚才经过的明朝所建的对越坊,它的斗栱就是典型的明晚期斗栱,不但数量多,而且非常密,和金代的斗栱,虽然只是隔了几百年的时间,但是反差已经非常明显了。</p><p class="ql-block"> 斗栱在宋朝的时候有个特别的名称叫“铺作”,位置一般来说分三种情况,凡是柱头上直接放的斗栱叫“柱头铺作”,如果在两根柱子之间把中间位置给补上叫“补间铺作”,如果放在角落那个位置,叫“转角铺作”。</p><p class="ql-block"> 游览献殿,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它的独特之处是它没有墙,而是由栅栏围着,如凉亭一般,它完美的展现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之美,是我国古建中的瑰宝。殿前楹联:圣德著千秋,维其嘉而维其时,精神不隔;母仪昭万世,于以盛而于以奠,灵爽堪通。</p><p class="ql-block"> 晋祠的工作人员说,每年农历6月15是水母的生日,晋祠都要开展祭祀活动。从这里我们前后回望,可以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情况,晋祠中轴起点的地方是水镜戏台,中间是进香的地方,还有金人台守卫,对越坊是仪仗,在这有祭品,最后是圣母主殿,建筑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整个祭祀的大功能是合在一起的,形成一套完整的空间序列👍👍。</p><p class="ql-block"> 穿过献殿,便是宋代修建在池水之上的桥梁∽“鱼沼飞梁”。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p><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立于圣母殿前,沼内石柱顶部架有斗栱及横梁,承托十字形桥面。桥梁东西水平,南北下斜,如飞鸟展翅,造型独特,被誉为古代的立交桥。梁思成先生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p><p class="ql-block"> 跨过鱼沼飞梁,便是晋祠主体建筑之圣母殿。关于晋祠最早的记录,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至晚在北魏,晋祠已颇具大观。北齐高洋以晋阳为别都,对晋祠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到宋代,晋祠又几经扩建,现存的圣母殿就是北宋天圣年间(1023 - 1032 年)仁宗赵祯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规模宏大的圣母殿建成后便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加之前面的鱼沼飞梁与金大定八年( 1168 年)修建的献殿,构成了新的中轴线。</p><p class="ql-block"> 晋祠的圣母殿是现存的宋代建筑中最出色或者最经典的案例之一,这是一座面宽七开间的大殿,进深有六间,采用重檐歇山屋顶,这属于非常高的规制了。中国古建筑说“间”并不是说里面有多少个房间,所谓的“间”就是看它的外立面有多少个柱子中间的间距。比如说有两根柱子就是一间,八根柱子中间有七个空间就叫七间。为什么说七间是比较高的数字?因为九间是规格最高的了。</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古建筑有很多元素都可以表现等级,比如台阶的高矮,最重要的是间数,也包括屋顶的形制、斗栱的形制,还包括油漆彩画的色彩,都可能会表示等级。但尺度和开间数是最核心的表现方式。</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有旅游的经历,往常我们到一个古建里,看一眼这个房子就走了,但是在晋祠,在这里你遇到圣母殿这样非常重要的宋代建筑,千万别着急拍张照就走开,你们一定要停下来特别欣赏一下圣母殿的建筑架构。它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所以殿内无柱、十分的宽敞。它的屋檐非常优美,中国古建筑最好看的部分就是屋顶,《诗经》里描述说古建筑的屋顶就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特别具有飘逸感。屋檐往外的曲线特别柔和优美,看了会让人觉得很受感动。</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另一个最重头戏的地方就是前廊很深,圣母殿整个进深方向有六间的尺度,但是比较少见的是前廊保持了有两间宽。它是希望人们更多地在前廊这个位置停留,去感受整个祠庙的气氛,然后也能欣赏周边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殿前廊柱上,雕有八条木质盘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雕龙遗物,这八条龙各有名称:居中两条叫应龙,次两柱上的为蟠龙,再次两柱上的为蛟龙,最边上的两柱上的谓之缡龙。这八条龙都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宋朝年间的原物。</p><p class="ql-block"> 殿前高挂“显灵昭济圣母”大立匾。此匾是崇宁元年(1102年)孙路奉敕重修圣母殿时的原物。殿外周廊有石碑20余块。殿前有楹联:灵泉浩浩,万顷琉璃穷地脉;圣水溶溶,九涯珠玉荡天光。</p><p class="ql-block"> 匾额「惠普桐封」则道出了周成王「桐叶封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又是一绝。殿中圣母邑姜盘膝端坐在神龛正中,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霞帔珠璎,神情肃穆。她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之女,周武王之妻,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这尊塑像充分显示出她贵为帝后的尊严和奢华。</p><p class="ql-block"> 其余42尊侍女塑像分立四周,服饰、神态、动作各异,形象逼真,乃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在这42尊待女中,最有名的据说是一尊双面美人雕塑,她的一个侧面笑如花,另一个侧面则愁容满面,珠泪点点。这位美丽少女的双面人生,留给了游人丰富的想象余地。据说当年梅兰芳先生专程来访,研究并揣摩这个双面侍女的表情,以丰富自己表演艺术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现在只能在门外远观而不能近看。这组宋塑与“难老泉”、“齐年柏”共称为“晋祠三绝”。</p><p class="ql-block"> 在圣母殿右侧有两株千年古柏,一立一卧,树身向前倾斜与地面成45度的斜角,偎倚在撑天的柏树上,虽苍劲古老,但依然挺拔有力,枝繁叶茂。犹如我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据记载,古柏是东周时种植,所以叫“卧龙周柏”,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被称为“晋祠三绝”之首,是晋祠沧桑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几百年以前,就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来歌颂它的古老、苍劲。刻于周柏旁的明末书画家傅山先生的题词“晋源之柏第一章”,更加渲染和烘托了它顽强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圣母殿的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559年)修建的难老泉亭,亭为八角攒尖顶。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名为“难老泉”。</p><p class="ql-block"> 晋祠内共有三泉,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唯独难老泉泉水自地下五米的岩石中涌出,清澈见底,为晋水之源。该泉经流不息,天旱不减,雨涝不增,被誉为“晋阳第一泉”。它与齐年古柏,宋塑仕女像并称“晋祠三绝”而驰名中外。</p><p class="ql-block"> 亭内梁间竖匾题“难老”两字,为清初傅山所题,字迹俊逸、气韵贯通,被称为晋祠三名匾之首。此匾之下檐口处另有一横匾,上题“晋阳第一泉”。</p><p class="ql-block"> 高应元所题“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与傅山先生的“难老”,杨二酉的“水镜台”同为晋祠三大名匾,书法界名家评说:傅山“难老”是神奇之笔,杨二酉“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高应元“对越”是雄伟之笔。</p><p class="ql-block"> 难老泉泉水从龙口中流出,流入亭下的水池,池中有一小台,四周汉白玉低栏围成船型,台上一长方小亭,亭台远观极似画舫,故名曰“不系舟”。池中有中流砥柱、张郎塔、人字堰等景。 李白有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p><p class="ql-block"> 刚才我们所走过的这条路线是晋祠最核心的中路建筑群。北路主要是祠中之祠,每组庭院有自己独立供奉的神灵,首先是一座文昌宫,祭祀的是文昌帝君。然后是东岳祠,祭祀东岳大帝。再往西为关帝庙、三清洞、玉皇阁一组建筑,分两进院落,关帝庙居前院,三清洞居后院,洞上即为玉皇阁。关帝庙前有一座小戏台。</p><p class="ql-block"> 再往西边,即圣母殿的北边还有一组祠庙~唐叔虞祠,它就是前面提到的晋祠最初祭祀的唐叔虞,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唐叔虞祠不是原来的建筑,是元代重建,又经过明清两朝重修和改建,不过它的后院的主殿依然是元朝的大殿堂。晋祠的主人本是唐叔虞,可宋初重修之后,唐叔虞祠被改成了圣母殿,而唐叔虞祠只成了三间小殿,屈居圣母殿之北。直到清乾隆年间重建唐叔虞祠,在旧址上拓宽增高,改建享殿,新建配殿、大门、围墙,唐叔祠才有了单独的院落。</p><p class="ql-block"> 主殿是三间单檐悬山顶建筑,殿内修饰简单,正中龛中是唐叔虞坐像,左右各只一侍童,龛前左右各一大臣拱手侍立。殿前楹联: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p><p class="ql-block"> 晋祠里的唐碑也是一大看点。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隋末李渊据晋阳而得天下,所以晋阳也被视为唐帝国的龙兴之地,国号「唐」便来源于此处的古唐国,李氏对唐叔虞也多有感念。李世民随父亲起兵时就在唐叔虞祠祭拜誓盟,贞观二十年,太宗远征高丽回途之时在晋阳休养,时隔多年再次来到晋祠,回想起自己从戎马疆场到帝国初成的岁月,不禁感慨万千,挥笔写下《晋祠之铭并序》,并镌刻于碑上。</p><p class="ql-block">晋祠的唐碑、石幢和砖刻并称为“晋祠三铭刻”。唐碑《晋祠之铭并序》是有名的珍贵文物,也是国内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内,碑文共一千二百余字。写的是赞美唐叔虞的美德和晋祠风光。唐太宗一生推崇王羲之,碑文写的行书,飞逸洒脱,笔力遒劲,深得王羲之的神韵,为唐太宗得意之作,也备受后人推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行书体碑刻,也是书法艺术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 再往西边走地势慢慢变高,就会出现一些台地,上面开凿一些山洞。北部最后沿山坡建有一组建筑,巧借山势,错落有致。沿石蹬拾级而上,依次有朝阳洞、云陶洞、开源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仙阁、老君洞等建筑。整个建筑体量显得更灵活。</p><p class="ql-block"> 晋祠南路最东有胜瀛楼,二层三间,歇山顶。楼上开敞,风致高爽。南路值得一说的著名祭祀建筑,有一座是水母楼,还有一座是公输子祠,公输子大家听起来可能有点耳生,它其实就是建筑木匠行业共同尊奉的祖师爷鲁班,历史上有这个人。此外,还有一座三圣祠,里面供奉的是传说中的药王、真君、黑龙王。南路也是多元的祭祀文化。</p><p class="ql-block"> 晋祠,山西的历史与文化的缩影,它悠久的历史,承载着西周叔虞受封、北朝兴替、大唐龙兴,北宋营建,它在中原的历史中可谓是留下了许多浓墨重彩。它布局精当、环境清幽,文物古迹众多,有古泉、有古木、有古建,颇有穿越历史之感,人文底蕴厚重,正如民国初刘大鹏在其撰写的《晋祠志》序中写到的,“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所以你到太原,还请抽身前往,这里是一座艺术殿堂,一座精美的皇家园林,一座丰厚的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46, 224); font-size: 18px; color: rgb(67, 47, 7);"> 双面美人雕塑,她的一个侧面笑如花,另一个侧面则愁容满面,珠泪点点。这位美丽少女的双面人生,留给了游人丰富的想象余地。据说当年梅兰芳先生专程来访,研究并揣摩这个双面侍女的表情,以丰富自己表演艺术的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p><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 1、斗筑居</p><p class="ql-block"> 内城“斗筑居”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内城“斗筑居”东西相距71.5米,南北相距161.75米,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制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p><p class="ql-block"> 2、河山楼</p><p class="ql-block"> 河山楼位于内城北部。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为抵御流寇侵扰,由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建造,高三十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p><p class="ql-block"> 3、屯兵洞</p><p class="ql-block"> 战乱时期驻藏家丁或垛夫的隧道,共计五层125间。洞间或通、或不通,或三五间相连,层间有暗道相通,可直达城头。最高一层筑于城墙之内,并设炮眼对着城外,既可发射火器,又可观察敌情。</p><p class="ql-block"> 4、陈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陈氏家族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庙。建于明嘉靖年间,结构为两进院落,前为祭祖堂,后为先贤祠。</p> <p class="ql-block">伏天相伴赴晋城,</p><p class="ql-block">同窗好友乐融融。</p><p class="ql-block">一路探究地上宝,</p><p class="ql-block">寻根洪洞大槐树。</p><p class="ql-block">王家府邸色彩浓,</p><p class="ql-block">气势恢宏史悠久。</p><p class="ql-block">晋商乔家有耳闻,</p><p class="ql-block">民宅典范精湛秀。</p><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金融城,</p><p class="ql-block">晋商文化天下扬。</p><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三绝嘹,</p><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品味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次获益不虚行,</p><p class="ql-block">再续同学友谊情!</p><p class="ql-block"> _張桂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46, 224); color: rgb(67, 47, 7);"> 树东美篇内容丰富,对每个景点都有详细的解说。照片选择也很有特色,谢谢老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46, 224); color: rgb(67, 47, 7);"> _郭秀蓮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46, 224); color: rgb(67, 47, 7);"> 相册做得很棒👍👍👍知识性和可读性都非常强。内容和形式也达到了较好的结合。让我们在欣赏美篇的同时,也长了不少知识👍👍👍谢谢树东老同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46, 224); color: rgb(67, 47, 7);"> _張桂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46, 224); color: rgb(67, 47, 7);"> 图文并茂,音画时尚。自然和人文相映、民俗与风情成趣,历史和传说交错、典故与轶事相织。更有美女与和风光旖旎同框,同窗情谊胜似酷暑的热烈,还有古迹与现代文明并存,华夏子孙寻根大槐树的认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46, 224); color: rgb(67, 47, 7);"> _張淑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劉樹東 美篇制作的非常精美,图文并茂,长知识了,深度旅行,收获满满。曾两三次到山西,从你制作的美篇中,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回味无穷!大槐树,中国的根在黄淮地区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平遥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一句话美篇就是个美!👍👍👍🌹🌹🌹 </p><p class="ql-block"> -樊小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