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成立了中华民国。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大总统需任命一个以总理為首的内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第一任内阁由1912年3月组阁,由唐绍仪任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民国国务总理一职被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取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在此前的十六年中,有四十四人次先后担任内阁总理(或行政院长)。任职时间最短的伍廷芳只有6天,而任职次数最多的段祺瑞曾五任总理,有“三造共和”的美誉。内阁更迭频繁,如同走马灯一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下面以时间为序,一一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1. 唐绍仪 (1862~193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在职时间:1912年3月13日-1912年6月17日。(3个月零4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唐绍仪,广东香山县人,清未民初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曾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874年,12岁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唐绍仪</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成为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881年,唐绍仪归国。后历任驻朝鲜汉城领事、驻朝鲜总领事、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税务处会办大臣、邮传部左侍郎,并出任全权大臣与英国谈判西藏主权。清末为南北议和北方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任命49岁的唐绍仪为第一任内阁总理,并经孙中山同意,加入了同盟会。就任总理后,深受美国民主共和思想影响的唐绍仪,抱着极大的政治抱负开始施政,他挑选宋教仁、蔡元培、陈其美等同盟会骨干成员入阁、担任农林、教育、工商总长,使同盟会会员在政府中占据多数,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唐绍仪勤于公务,注重办事效率,使政府呈现一派新气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心想在总理任上有所作为的唐绍仪,却逐渐成为袁世凯的政治对立面,二人由于政见不合,最后只干了不到3个月总理的唐绍仪,于1912年6月15日愤而辞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唐绍仪为中国主权、外交权益及推进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贡献。卸任后,他积极反对帝制,支持孙中山的护法斗争,谋求和平统一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上海沦陷后,</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国民党和日本都对他虎视眈眈时,他却选择了过于暧昧不明的做法,让自己身处险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由于担心唐绍仪被日敌利用组织伪政府,蒋介石下令戴笠派赵理君于1938年9月30日将其刺杀,时年七十五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 2. 陆征祥 (1871.6-1949.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 在职时间:1912年6月17日-1912年8月20日。(2个月零3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 陆征祥江苏省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毕业于广方言馆和同文馆,随清朝驻俄、德、奥、荷四国钦差大臣许景澄在驻俄使馆任翻译,此后即一直在外交界服务,成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 唐绍仪组阁后,力邀陆征祥担任外交总长。</span>民国第一届内阁夭折后,陆征祥出任新内阁总理。但由于他本来一介书生,超然政治派别,自然失败,只得辞职,仍任外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派系之争如同水火,内阁数次更迭,政府更像走马灯,陆征祥也数次被“请”入阁复又出阁,几沉几浮。</p><p class="ql-block"> 陆征祥的性格注定他是要演悲剧的。他善良而软弱,有人形容他“谦谨和平而拙于才断”,非常中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 他曾当过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和总理,在袁世凯的逼迫下,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由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然而,大错铸成之后,在以后的日子里,陆征祥带着强烈的负罪感,走上了一条漫漫的忏悔之路。1926年4月26日,他辞去了中国驻瑞士公使一职,晚年隐居于比利时圣安德隐修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 抗战胜利后,他再一次因签署“二十一条”向国人表示忏悔,并祝贺祖国一雪前耻,衷心希望国家从此走上振兴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 1949年1月15日病逝,享年78岁,安葬于圣安德隐修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 3. 赵秉钧 (1859年—1914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 在职时间:1912年9月25日-1913年5月1日。(126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 赵秉钧介入军政门槛,也与袁世凯有一定的渊源。赵秉钧专攻侦探警察两门,机智殊众。袁世凯小站练兵,慧眼识英雄,将赵拔于草莽,颇受重用,从此赵一直是袁世凯身边的智囊式人物,深受袁的信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 </span>袁世凯要逼迫清廷退位,但又不愿承担骂名,就暗使赵秉钧等人出面。赵秉钧知道这是讨袁欢心的天赐良机,于是格外起劲,逼迫隆裕太后和溥仪下诏退位。</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论功行赏自然少不了赵秉钧,赵在唐绍仪总理内阁中出任内务部总长。不久,唐绍仪被逼辞职,继任的陆征祥又遭到议院弹劾。赵秉钧于1912年8月当上了袁世凯时期的第3任国务总理。在赵秉钧出任国务总理期间,袁世凯一边组织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独裁专制,一边指使特亲信暗杀革命党人。这时的赵秉钧,自然成了袁世凯的御用工具。</p><p class="ql-block"> 1913年5月因宋教仁被刺,赵秉钧引咎职,改任天津直泉总督。<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1914年2月27日晨,赵秉钧在天津直隶总督署突然中毒,七窍流血而死亡。更有报纸写的生龙活现,称赵秉钧之死是“1913年受袁世凯指使,布置特务暗杀宋教仁。案情揭露,改任直隶总督。袁世凯为灭口,次年把他毒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 赵在任职期间,在天津筹建了中国最早现代警务系统,创办天津侦探队及天津警察学堂。不久将天津、保定两所巡警学校合并,改称北洋巡警学堂,并在各县设立巡警传习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曾拟订警务章程,创设警务学堂。是中国近现代警察制度创始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 4. 段祺瑞(1865.3-1936.1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 任职期间:1912年5月1日-1913年7月31日。(一年三个月)</span></p><p class="ql-block"> 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中华民国时期皖系军阀首领,号称“北洋之虎”。</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三年(1887年)11月,段祺瑞以“最优等”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炮科毕业,被派往旅顺督建炮台。</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四年(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获准与其它四位同学到德国留学。</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17日,段祺瑞任会考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试大臣。11月慈禧和光绪先后病死,摄政王载泮欲杀袁世凯,段祺瑞制造假的兵变,致使载沣不敢动手。</p><p class="ql-block"> 宣统二年(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办北洋陆军学务有功,赏头品顶戴。12月18日加侍郎衔,外放任江北提督,驻江苏清江浦,负责本地治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出山,急令段祺瑞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 民国元年(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联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将领,致电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一致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清廷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逼迫清廷退位。</span></p><p class="ql-block"> 1913.5月赵秉钧引咎辞职后,由段祺瑞任代理总理。</p><p class="ql-block"> 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3.18"。</p><p class="ql-block"> “9.18”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p><p class="ql-block"> 号称“六不总理”,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一一保定军校的总办。</p> <p class="ql-block"> 5. 熊希龄(1870年.7—1937.12)</p><p class="ql-block"> 在任时间:<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 1913.7.31~1914.2.12。(192天)</span></p><p class="ql-block"> 熊希龄湖南湘西凤凰人。民国时期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和慈善。</p><p class="ql-block"> 熊希龄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898年,因参加百日维新运动被革职。武昌起义时到上海因与立宪派张謇、梁启超等拥护袁世凯有功,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和热何都统。</p><p class="ql-block"> 1913年7月31日,经国会通过,熊希龄被任命为第四任国务总理,和梁启超、张謇等出面组阁。熊希龄内阁制定了民国第一部宪法,以图中国能尽快走上现代资本主义法制国家的轨道,并由此而建成一个真正意义上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国家。</p><p class="ql-block"> 次年曾副署解散国会命令,旋去职。1928年,出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1932年,任世界红十字中华总会会长。</p><p class="ql-block"> 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衫、沪会战起,熊希龄在上海与红十字会的同仁合力设立伤兵医院和难民收容所,收容伤兵,救济难民。京沪沦陷后,熊希龄赴香港为难民、伤兵募捐。12月25日,熊希龄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 6. 孙宝琦(代总理) (1867—193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 任职时间:1914.2.12~1914.5.1。(80天)</span></p><p class="ql-block"> 孙宝琦浙江杭州人。晚清至民国时期重臣、外交家。</p><p class="ql-block">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随光绪帝逃至西安。1901年任驻德、澳、法等国使馆随员。 </p><p class="ql-block"> 1902年7月,升任出使法国大臣。1905年回国,署顺天府尹。1907年4月,出使德意志,筹措讨还青岛事宜。1908年回国,充帮办津浦铁路大臣。</p><p class="ql-block"> 1911年任山东巡抚。当年爆发辛亥革命,在山东宣布独立,后又取消独立。1913年9月,任袁世凯北京政府外交总长。1914年2月兼代国务总理。1914年5月辞去国务总理,专任外交总长(次长曹汝霖)。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支持袁世凯中立政策。1915年1月因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辞外交总长,任审计院长。1916年4月任财务总长。</p><p class="ql-block"> 1920年春任经济调查局总裁(税务督办)。1924年1月15日经总统曹锟提名,国会通过,任国务总理兼任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提出“奉行宪法”、“和平统一”的施政方针。任内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向德国索赔成功。当年7月2日,因与曹锟嫡系财政总长王克敏不和,提出辞职。</p><p class="ql-block"> 1925年8月被任命为驻苏联大使,未就。1926年任中法大学董事长。1931年2月在上海去世,终年六十四岁。</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3pqdldq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无聊斋(382)民国短命总理走马灯1:唐绍仪、陆征祥、赵秉钧、段祺瑞、熊希龄、孙宝琦</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3q6ytkao?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无聊斋(383)民国总理走马灯2:伍庭芳、李经羲、张勋、汪大燮、王士珍、钱能训</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3qq6xq5m?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无聊斋(386)民国短命总理走马灯4:顏惠庆、王正廷、张绍曾、李根源、高凌霨、顾维钧</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3qyqhsw7?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无聊斋(387)民国短命总理走马灯5:顏惠庆、许世英、贾德耀、胡惟德、顏惠庆</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