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86年在山大读书,依靠封封家书禀报平安。4月份,邮票的图案变成了古民居,新鲜、别致的让人喜欢。每每忍不住多买几张存着,也盼着看看家人、同学寄来的信上贴着的是哪里的民居?一时成了心思。</p><p class="ql-block"> 这套民居邮票一共二十一枚,小桥流水姑苏人家、一正两厢京城四合院、中西合璧海派石库门、彩云之南山间竹楼、向阳山坡陕北窑洞、“四菜一汤”闽西土楼……对二十一个省特色民居刻画的淳朴静美,令人心向往之。那时去的地方很少,没想到最关心的山东,竟然是胶东民居海草房。</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而那有海草房的地方,虽不算故乡,又似乎代表了故乡。海边长大的人,也“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南北朝﹒江总)</p><p class="ql-block"> 暮去朝来,岁月如流。</p><p class="ql-block"> 2017年底的一个冬日,专程陪母亲到胶东荣成看天鹅,顺便也走村串岛,真真切切地看看海草房。村子里冬雪未融,冷冷清清,难觅人影,排排海草房静穆矗立,似是等待久违的乡亲。海草房,山东古民居唯一的代表,从没如此亲近,三十多年前它曾给与我似是故乡的温暖和惊喜,但这天却让我感受到了一丝凄凉。</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最早的海草房出现于商周,元以后开始繁盛,改革开放后逐渐被新民居替代。整个胶东地区只有荣成还保存着海草房,它们中“年龄”最大的有五百多年,大部分都在百年到三百年间。</p><p class="ql-block"> 胶东海边人建海草房,凿山取石、捞晒海草,砌墙苫顶,在石匠、苫匠、瓦匠、木匠等手艺人的配合下,经过七十多道工序方能完成。但海草房主要是苫出来的,苫匠的手艺非常关键。他要把海里生长的大叶藻拿铁耙子梳直,像打扑克牌一样,一层一层叠压,用泥巴密密实实苫在房顶,从低到高逐渐加厚。屋顶坡度很陡,压实的海草有半米多厚,起到防晒、防潮、防寒的作用。这种海草还防虫蛀、防霉烂、能阻燃。好苫匠苫出的房子房顶都有一个最合理的角度,不大不小,夏天太阳晒不透,冬天海风吹不进。我们祖先的智慧真是令人叫绝!可以说,这是最原生态、最有海味的民居了,冬暖夏凉,百年不腐。</p><p class="ql-block"> 以前苫海草这门手艺都是父辈传给儿子,继承者不能怕脏怕累。当下愿意学艺接承的人少之又少,荣成现有的苫匠也就三十多人,年龄最大的八十多岁,最小的也六十多了。海水里的大叶藻也是问题,之前多年寻觅不到。虽然因为生态环境改善,大叶藻重现海中,但量小价高,实难为继。</p><p class="ql-block"> 海草房村落归置的都很整齐,用岩石砌就的院墙美观厚重;院落临街的门楼灰瓦加顶、双扇门漆成黑色或红色,对称庄重;每栋房子的房顶高低错落,兴许是苫匠按照逻辑做出的差异化处理吧。</p><p class="ql-block"> 世事变迁,海草房也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荣成现存海草房只剩下几千栋,用于生活居住的也越来越少。但海草房是文物,连同建造它的各种技艺(非遗),穿越时空,伫立海边,留给我们那些久远年代的气息和印记,告诉我们过往的诸多喜乐和悲愁。它们是祖先遣送的使者,庇护一方生灵,诉说人们的来处。它们值得敬畏、更值得珍爱!</p><p class="ql-block"> 近日,有机会再次贴近海草房,亲切而温暖。不仅因为在夏天,而是看到了当地用心保护、合理利用的新变化,令人欣慰!历经千百年风雨的海草房,在展示其古风古韵的同时,也焕发了新生。有的海草房村落成为了景点甚至网红,烟墩角、东楮岛、东墩村等还修建了海草房乡村博物馆、非遗民俗馆,举办乡情展、非遗展等,记录乡村沿革和变迁,展示民间艺术和习俗。有的村还用海草房改造了不少高端民宿,宜居且养眼,吸引了大量游客。海草房,正在深情演绎胶东海边新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吴山全接汉,江树半藏云”。(宋﹒简长)</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17日</p> <p class="ql-block">1986年4月发行的民居邮票~山东海草房</p> <p class="ql-block">2017年冬日一个周末,陪着老妈到荣成烟墩角和樱花湖看天鹅。</p> <p class="ql-block">2017年冬日拍摄的荣成烟墩角、东楮岛、中我岛等村落的海草房。</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拍摄的荣成东楮岛、中我岛等村落的海草房</p> <p class="ql-block">请横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