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月14日至16日,风雨载途,我与迁安小语骨干教师代表们,在海滨城市秦皇岛,共同参与北派名师组织的“单元习作练课堂”深度研习营活动。“童化作文”领军人物吴勇老师和他的名师工作室成员梁俊老师一起,为我们烹制了一顿写作教学的饕餮大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习营活动中既有示范性的课例引领,也有含金量极高的理论讲座,更有实践性的自主设计成果展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学有习,节奏紧凑,让我倍觉获益良多。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以下几个关键词:</p> 一、练课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研习营活动的主题词——“单元习作练课堂”,是吴勇老师及其名师工作室成员共同研发,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单元教材编排结构为基础,依山傍水,步步为营,逐渐形成层阶分明的训练体系。从两位老师的课堂展示以及吴勇老师的报告中可以发现,这个训练系统依照常态的语文教学节奏,不需额外增加课时,它基于单元要素的写作知识贯穿其中, 在单元内自组织自运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训练系统包含四种训练课型,即“铺垫性习作训练—靶心性习作训练—补偿性习作内化——提升性习作训练”,四种课型将单元语文要素细化到点,精准到位,步步夯实,使得相对于“习作单元”的、阅读与写作要素关联性相对显弱的普通教材单元,也运行着扎扎实实的读写训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研习营活动最后的自主设计展示活动中,我和谌东玲等几位老师切实对四种课型的教学操作进行了多次探讨,并围绕三年级上册“习作——我来编童话”如何在单元内进行四种课型的设计与实施,做了深入的研究与交流。我们发现,只要能够扣紧单元语文要素,吃透教材内容,系统考量设计,把定主题,目标清晰,有序有节地进行有针对性的点状任务切分,就能将单元写作任务逐层分解,逐一解决,让单元语文要素真实落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针对四项训练课,吴勇老师还特别强调,这一训练系统是微型训练,要做减法,不要无穷叠加。一堂课练一个点,应需而用,一切都要服务于真实的习作教学,不能为了教而教。</p> 二、支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练课堂训练系统有一个灵魂的话,我认为,这个灵魂当是吴勇老师所说的各种各样的“支架”。吴勇老师在报告中曾说,习作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写作支架的搭建和设置;习作指导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为学生事事搭建和合宜设置恰当的写作支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作支架是能够帮助学生打通言语的局部梗阻的各种问题、框架、图示、范例等。搭建写作支架的过程,就是让写作知识具体化,操作化的过程,也是让习作指导清晰呈现的过程。写作支架具有实操性,结构性,多样性和过程性。一个适合的写作支架,可以让学生将散乱的言语借助支架有机的组合起来,去表达完整的意思。它可以拿来就用,拿来好用,拿来管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与谌东玲等几位老师在设计《习作“我来编童话”》的提升性训练课时,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我们最为关注的就是写作支架的设计与选择,期间因为写作活动的调整,我们不得不推倒原有设计,重新设置写作支架,再根据写作支架调整写作活动。切,身体会到了写作支架的设计在导写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吴勇老师所说,一个恰当的写作支架,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指导可视化,引领学生打破现有的言语结构,重构新的语言图式,实现言语表达技能质的提升。</p> 三、例文意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吴勇老师的课例与讲座中,几乎处处都有例文的身影。吴老师说,习作例文是离学生习作最近的语体范本,是写作知识的负载体,习作教学的创生体学生习作诞生的模仿体。他认为只要学生完成习作中遭遇困境,就可以有例文的身影。好的例文不在别处,就在教材中。例文可以使用全文,也可以使用片段或过渡性的语句,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对准单元要素,因需而交。习作例文的教学内核就是培养学生的例文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例文意识的培养需要老师有例文意识来引领。而老师例文意识的建立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深入研读教材,关注文字背后的言语密码,用写作的视角去关注每一篇文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常给学生支招,多读才能会写,但孩子真能通过大量的读让写作获益的却不多,其根源就在于没有读对——只读了热闹,却没想过应用。读到的文本中有什么写作智慧?这样的写作智慧是否可以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可以怎样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用吴勇老师的话说,这就是例文意识。做到了读中这样想,那么从多读到多写就不再是梦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写作教学不是不需要教,不可教,而是要有目的、有路径、有序列而为之。只要我们能循着吴勇老师指明的方向,在“语用”的视野下,更扎实地运用统编语文教材,扣紧要素,搭建桥梁,微型针对,系统训练,定能让更多的小学生会写习作,能写习作,爱上习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