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被历朝历代视为思想上的正统,备加推崇,历史上有13位君主亲临孔庙祭孔,奉命代为祭的朝中大员更是不可计数。曲阜“三孔”不仅留下了诸多皇帝的印迹,更有各朝各代政坛要人的印迹。在众多的政坛要人中,其中一位比较引人注目,这人是李东阳。相传孔府三路布局、九进院落的庞大古建筑群就是由他设计而重建;孔府二门上的篇额“圣人之门”,是由他题写;奎文阁廊下东石碑《奎文阁赋》,也是由他撰文。另外,他的女儿也下嫁到了孔府,成为第六十二代衍圣公的元配夫人。正是由于李东阳滞留在曲阜三孔的这些信息,让我留心了这位历史人物,发现他是一位领悟中庸之道颇深的模范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李东阳是明朝大学士,湖南株洲茶陵人,历史名臣,参与内阁机要行使相权15年。李东阳才思出众,有神童之称,17岁中进士。他一生躬于政事,勤勉有加,为官清正,晚年生活拮据,以卖字补贴家用。他是一个文学家、书法家,但是历史对他的评价不仅认可他的才学,更是认可了他为国为民逆境生存,智斗奸佞以退为进的政治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明孝宗病榻前,李东阳、刘健、谢迁等三贤臣,受皇命辅政武宗。明孝宗故,明武宗立,阉臣刘瑾专权凶暴,李东阳、刘健、谢迁等三贤臣请诛刘瑾,武宗不予采纳。刘健、谢迁为表忠心辞官不就,独李东阳留任。世人责备李东阳留任为官未能保节,李东阳却是忍辱负重,尽心在朝辅政,居间调解朝臣间冲突,暗中庇护忠臣贤臣。此中甘苦也只有局中人知道。李东阳能坚持这种放眼全局,舍个人小节,保全自身的处事原则,正是透彻领悟了中庸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庸”一词源自《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大意是中庸是至高的道德,可是已经很久没能见到了。孔老夫子发现了中庸,提及了中庸,但未深解中庸。箕裘相传,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一书,专解“中庸”。《中庸》一书解“中庸”自“中和”解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为“中和”。那么何为中庸呢?关键在“庸”字。后人对“庸”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庸,常也”,“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不偏不倚叫做“中”;易为变,不易为不变,始终如一,保持不变的经常状态叫做“庸”。此种解释将“庸”译为常道,不激进、不标新。另一种解释是“庸,用也”,中庸就是以“中和”为用,或者说是用“中和”的方式处事。佛家分析事物常用“体、相、用”之说,“体”是本体,事物的根本,“相”是体的外在表现,“用”是体的实际作用。若按此理分析,我们可以将中庸作如下理解,“中和”之思想为本,中庸之道的处事原则为相,“致中和”的处事结果则为用。不论是做“常”解也好,做“用”解也罢,中庸的追求的是“致中和”,是告诉我们用正确妥当的方式处理事情。中庸是方法论,是支持我们做出取舍的思维方式和基本原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现实生活中对于中庸常有一些偏执的认识,有人认为中庸是圆滑,而中庸的本意不是圆滑,是原则。圆滑是以取得个人需求为出发点,本位思想过重,而中庸是以实现共同需求为出发点,侧重于大局。我们面对事情做出取舍时,总要依托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实现取舍后的最大价值。有人说中庸是妥协,而中庸的本意不是妥协,是妥当。妥协是牺牲一些正当利益,满足部分不当需求,妥当是尽可能的维护大家的正当利益。有人说中庸是平均,而中庸的本意不是平均,是平衡。平均主义是人人有份,是不注重个体供需关系的大锅饭,平衡是满足个体的不同需求,有所需才有所给的利益分配。平均的方式是计算几分之一,而平衡的方式是寻找黄金分割点。这就是中庸之道,是适合于处理任何事情的处事的原则,现在,再用这个处事原则来认识李东阳,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庸之道不是为了明哲保身,而明哲保身却是为中庸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写于2008年8月10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移自LOFTER</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