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思娘亲,励志后来人

繁花似锦

<p>【原创】繁花似锦</p><p>图片:手机自拍</p><p>文章:繁花似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纪念母亲逝世26周年1995——2021)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慈母离世26载,生养之恩难忘怀。</p><p class="ql-block">6月16母忌日,睹物思母情打开。</p><p class="ql-block">母亲一生很少照相,更别说和子女们的合影了,除了当时第一代身份证照,就剩我现在珍藏的这张黑白照片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1924年生于延津县塔埔乡通郭村,一个贫苦百姓家中。由于当时兵荒马乱,缺吃少穿,我姥爷出去讨饭,一去无返,杳无音讯,家里面就剩下我姥姥,带着八岁的母亲和几个月的舅舅,相依为命,苦度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幸亏当时母亲的姥姥家的家境还好,又是姥姥一个姑娘,三个舅姥爷,所以姥姥时常得到娘家人的接济。母亲姐弟俩的童年大半是在他(她)姥姥家度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母亲从小吃苦耐劳,聪明伶俐,高高的个子,梳着一双黑油油的辫子,再配上白净的瓜子脸,正值18岁的年龄,即便穿着破烂打补丁的衣服,也掩盖不住她那青春靓丽的美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在十九岁这年,母亲的本家姨就把母亲介绍给本县塔埔村比母亲大两岁的父亲。而且父亲也是一表人才,家景相当,三代单传。父亲朴实、善良,又会给人捏骨看病,常常免费助于乡邻。但父亲的脾气有点倔,就是老话说的“老板脾气——太直”。从此这对苦命青年结成了姻缘,才把我们兄弟姐妹带到了这个世上。</p> <p class="ql-block">母亲一生产有十个孩子(大月生)。7女3男,其中俩个男孩夭折,一个哥哥活了10个月,一个弟弟活了1岁,现在我是老小,就剩我和哥哥及六个姐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饥不填腹,衣不遮体的贫苦年代,父母亲吃糠咽菜,硬是把我们兄姐妹八个养大成人,这得遭受多少艰难困苦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我记事起,就看到母亲右手食指缺了小半截,母亲说是推磨磨粮食去下面扫面的时候,上扇磨盘落下来,结果把那节指甲盖砸掉了。哎呦!我的娘啊!十指连心,当时那该有多疼呀!就这样过几个月直到手好后,还继续做家务、纺花织布、扎花描鱼,家里地里的活,从不怠慢,从不落后于街访邻居任何女人。</p> <p class="ql-block">逢年过节,由于买不起新衣服,母亲就把自己的陪嫁衣等改做一下,或者用布票给大姐买块布做新的,大姐的再给二姐、三姐,就这样一此类推,往下轮流穿。由于母亲心灵手巧,做的合体,姐姐们穿出去还经常遭人羡慕呢!但可苦了母亲,你想一家十口人,七八个孩子,生性好动,穿衣又费,今天给这个补补丁,明天给那个拾掇衣服,白天下地,晚上点上油灯还要做到深夜。尤其是到了年关,还要给舅舅一家(五个儿子)七口人赶衣服,还有其它亲朋街坊等等,这时由于熬夜,母亲的眼睛总是红红的,眼角都烂好长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一生勤俭持家,任劳任怨,乐善好施,虽然不识字,但她深明大理。那么差的家景,姊妹八个有六七个人都上了学,只有三姐,四姐弄不到学校里,上了两年小学就辍学了,这样三姐四姐就成了我们家的顶梁柱。父亲给生产队里养牲口,大姐还上了高中,二姐上完小学后帮母亲做些杂活,五姐六姐哥哥先后在本村初中、高中完成了学业。在那个靠干活领工分吃饭的年代,她们和父亲一样,是我们家的功臣,他们几个挣得工分多就能多分粮食,养家糊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时光荏苒。转眼到了70年代初,我这个老疙瘩妞也该上小学了。记得那年春天,我们乡供销社收购部出售蚕种,母亲就买了一板黑芝麻星一样的东西,回家用布裹着放到温暖处,每天小心谨慎去查看,终于有一天,小虫模样的小东西慢慢爬出来,好像在觅食。于是母亲就到村西的和尚岗上,採点嫩桑叶喂它们。一开始食量少,铺一张苇席就够用了,到中后期随着蚕宝宝的长大,食量的增加,动用了二三张苇席,隔几日还要为它们来回倒腾,清理粪便。当然这些活都是母亲和上面两个姐干的,三姐四姐负责採桑叶,有时星期天五姐六姐也加入到行列中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次礼拜天四姐去採桑叶,我跟着去玩。四姐一面採一面给我讲“咱喂的是春蚕,等养二十几天蚕长老了、做茧子后,就能把茧子卖到收购部换钱贴补家用了”。一听能卖钱,我也连忙学着跟姐姐干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两种叶子能喂春蚕,一种桑叶,一种叫(铁头寨各镇叶)方言,不过现在很少见这种叶子,它更难採,上面长满了半寸长的针刺,稍不小心就会把手划破,难怪母亲和姐姐们手上经常伤痕累累,苦不堪言,这都是为了我们的穷家啊!</p> <p class="ql-block">母亲总能找到挣钱的好办法。那时收购部又开始收洋槐叶了,于是母亲就领着姐姐们到村北荒岗上去捋洋槐叶,因那时不太重视植树造林。所以到处都是不成才的小朴愣(像灌木丛)槐树,把捋好的槐叶弄到家后,倒在房顶上、或者院子里,等干透了,用床单做好的包或者麻袋装上干槐叶,拉到收购部能卖不少钱呢。</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里土岗特多。村北两个郑庄村,沙口村,还有村西的任光屯村,一到秋天,沙岗上就热闹起来,尤其是礼拜天,学生还有村里的妇女带着孩子们来到沙岗上面。有刨土鳖的、有摘棠梨的,而我的姐姐们大都是摘酸枣。酸枣不光好吃,又酸又甜,解决孩子们的馋欲,它里边的栆仁,有很好的药用价值,用它和其它中药配伍,能开胃生津、助眠等很强的功效,最主要的是它能够卖钱,但工序非常复杂。姐姐们把它摘到家后,母亲先把它晒干,然后用石磨把它们碾烂收起,最后找来筛子簸萁除去里面的杂质。于是半簸箕红澄澄明晃晃,微微发紫的酸枣仁,就可以到商店里面去卖钱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母亲精打细算,勤俭过日子,虽然吃的都是黑粮,但总算能打住顿,没到大队里边要救济粮,并且少有结余。这时母亲就托一位在县城工作的熟人,给买了一台“西湖牌”缝纫机,这物件那时可是抢手货,我们一个村子2000多口人,只有大队缝纫社才有两三台,霎时间,我们家又热闹起来。一到年关,街坊邻居有让给孩子做过年衣服的,有做嫁衣的,还有做新衣服走亲戚的,整天是络绎不绝,流连忘返。当然,这活是由大姐和二姐来完成的,大姐高中毕业有文化,一看说明书就会做,所以她俩成了妈妈的好帮手。这时母亲也能少时歇息了,真的有时能做半道街人的衣服。</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家有活,他们也很热情,不叫自到,有帮着挑粪的,有挑水的等等,其他重一点的活都有他们帮着来做。</p> <p class="ql-block">常言说“女儿是娘的贴身小棉袄”,有吃苦耐劳的母亲,子女也不会太差。姐姐们个个融会贯通,她们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尤其大姐品学兼优,大姐于60年代末结婚,二姐于70年代初成婚,她们找的分别是军官和国家干部,是家庭贫寒的励志青年;三姐四姐五姐于70年代中末分别成家;六姐和哥哥分别是80年代初结婚生子。原来十口人的大家子逐渐冷清下来,剩下我这个老疙瘩妞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7月由于高考失利,再加上父亲身体不佳,哥嫂又要赶会做服装生意,所以我就辍学回家务农。因父亲为生产队养多年的牲口,在饲养室染上了烟瘾,因此落下了严重的气管炎,在家待着,不能干重活,我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什么出粪坑里的粪啦,赶牲口车往田地送粪、拉东西了,收麦割豆了,哥哥不在家,统统由我来做,通过两年的历练,由于我肯出力流汗,善于观察学习,种的庄稼和别人没什么两样,我就快成一个“庄家精”了,时常得到街坊邻居们的夸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6年底,经亲戚介绍,县保险公司招聘乡镇代办员。通过一个月的培训,我被聘丰庄镇保险代办员。临上班前一段,母亲就托在县城工作的本家侄子,给我买了一块“海鸥”牌手表。要知道当时只有高工资高学历的人才戴手表的。这是我梦寐以求,也是母亲给我最珍贵的礼物。去上班的头天晚上,母亲小心谨慎地从柜子里面拿出一个手绢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搭全国粮票和河南流动粮票。也不知母亲省吃俭用多少年,才积赞下这些节余啊!九十年代末,基本上不时兴粮票了,有人拿去兑换现金,可我不舍得、至今还珍藏着。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它,就想起了母亲,像母亲走亲戚没回来似的。我带着母亲买的手表,吃着母亲给我的粮票(粮票能转成口粮)和二十块钱,第一次走出家门。从此,我更是带着母亲对我的期望和无尽的爱,走上工作岗位,迈出了我人生的第一步,度过了风华正茂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我于89年腊月结婚。第二年十月生下了儿子,由于我是家里面的老小,针线活做的少,不上学又上班了,于是母亲又承担了照顾外孙和做衣服的任务。</p><p class="ql-block">母亲的身体大不如以前,但仍不辍劳作。古稀之年了,眼又花,血压又高,时常头晕。但她戴着眼镜给儿子做衣服,还要做一家七口人的饭(父亲、哥嫂、侄女、侄儿),以及家务,勤劳的习惯,根本停不下来。</p><p class="ql-block">感谢苍天赐予我这么好的母亲。我而立之年前的苦与累,爱与恨,只有母亲能懂,只有母亲能为我遮风挡雨,分担忧愁,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对我的真爱,付出又不图回报的恩人。让我这些年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没被复杂的人生生活和困难击倒。</p><p class="ql-block">难忘您!在我被调到县城工作的1991年,由于和爱人两地分居,爱人在基层工作,您为我带儿子,又要照顾患病的父亲。整个家务一老一小的吃喝拉撒,就靠您一人来承担。就此你开始肚子疼,认为是阑尾炎,吃几天药就好了,为后来的结肠癌埋下了隐患。您一直瞒着我,当时我要是领着你去做肠镜,该多好啊!但您仍坚持劳作着,还坚持说吃点药就好了。</p><p class="ql-block">屋漏偏逢连阴雨。91年十月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脚踩上去,快把膝盖埋了。而父亲的病就在这极端天气里也恶化了,因为姊妹几个都有孩子,走不开。都是母亲一人照顾父亲打针吃药,有时自己一人干不动了,才让身边做生意的哥哥姐姐帮忙照料。而我这个不孝女儿,连一天也没有侍奉过父亲。就在父亲弥留之际,母亲才托人告诉我。我请了三天假,带着儿子和保姆才见了父亲最后一面。</p><p class="ql-block">时间是把杀猪刀,岁月时时催人老。在我而立之年的1994年初,也是父亲离世的第三年,由于母亲积劳成疾,再度犯病,最后确诊是肠癌。在医院里面做了切除手术后,在家稍事休息了半年恢复的还算好。但她仍然闲不住,帮哥哥干家务,帮邻居的小孩裁剪衣服,做棉衣,继续给我带两三岁的儿子,好让我安心上班。</p><p class="ql-block">好景不长,就在1995年元月,病灶复发转移又住进了医院。由于身体素质和病灶扩散等原因,医生让回家保守治疗。这时我正好下岗,就领着儿子来陪伴母亲治病。记得一次,我在商店里买了一块花布,想做一件中式小领的上衣,上面需要有盘扣,我正要拿着布去街里找会盘扣的人给做,母亲硬是不让去找别人,她说人家盘的还不如我呢。于是我给她拿来剪刀、锥子、布条,她坐在床上半个小时的功夫,五个精美的布扣盘好了。姐姐帮我订好试穿以后,效果简直比买的还好。我是家里面的老嘎达,姊妹几个数我跟母亲时间最长,感情最深。没参加工作之前,我是和母亲一起睡大的。每到隆冬,只要我先睡下,母亲总是把被子给我这盖盖,那掖掖,生怕冻着老妞。只要姐姐们走娘家,母亲总是想着法给女儿们做爱吃的,可口饭菜,而且又是烧着柴草的大地锅。只有冬天特别冷了,才舍得生煤灶。这样我每天带着儿子陪着母亲去看病,拿药,打点滴,虽然病痛难忍,但有老妞和心爱的外孙在身边,母亲的确精神好了许多,而且每顿能吃上一碗饭。</p><p class="ql-block">事与愿违,怕啥来啥。病痛这恶魔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病人,就在95年阴历6月16日中午,和我轮班的四姐慌慌张张的跑过来跟哥哥说,“快、快去吧,咱妈不说话了。”我哥嫂赶紧往母亲跟前跑。同时急忙通知舅舅、姥姥家的近亲,我跑到母亲跟前,趴在脸上,问了几句喝水不喝,母亲闭着眼睛,拖着长长的、微弱的声音说声“不……”。这个不字是母亲唯一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从此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她就这样安祥地放心的走了,再也不受病痛的折磨了…呜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不”字,重若千斤,它包含了多少母亲对儿女们的不舍和无尽的爱呀!很简单的一个“不”字,却成了生死离别的告白。从此我们成了一群无家可归,叫娘无人应的苦孩子。老天啊!我娘才72岁啊!她苦了一辈子,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就把她带走了!呜,呜呜……!</p> <p class="ql-block">安顿好母亲的后事。我回到县城自己的家,好大一段时间,精神恍惚,萎靡不振,还病了一个月。后来在哥哥姐姐的开导下,我逐渐从悲痛的坏情绪中走出来。但每逢清明寒节,去给母亲上坟或者给母亲用铂金纸迭元宝、烧纸钱的时候,母亲的音容笑貌,举止言谈,就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于是,我就泪流满面,痛哭流涕,不能自已。</p><p class="ql-block">娘啊,你要是健在该多好啊!现在我们姊妹几个都过上了小康的生活。您的儿女们都熬成了爷爷,甚至太爷爷奶奶辈了。您含辛茹苦养大的八个孩子。现在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您成就了八家加起来有90余口人之多,连你最疼爱的小外孙也已结婚生子,现在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部队里的军官。这和您从小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这90口人中,有党员十人,公务员十人,正科级五名,副科级三名,大学本科生十几名,并且担负过党和国家的要职,是名副其实的实干家,这都归功于您的培养和教育。您不但给了我一个健全的身体,还把我们辛苦的养大成人,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愿母亲在天堂一切安好,和父亲一起去做你们该做的事情吧!</p><p class="ql-block">我一定继承您的遗志,传承您的优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任劳任怨,乐善好施,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努力把孩子们培养成国家有用的人才,来告慰您在天之灵,父母大人您的儿女永远怀念您!</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阴历)7月25日塔铺老会,兄嫂和5位姐姐(3姐已故)相聚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1年大年初三兄弟姐妹再次相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