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陵墓和他的故居

陈洪元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建于1931年至1933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谭延闿(1880--1930),字组庵,湖南茶陵人,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为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1904年中进士,他二十八岁点翰林,授翰林院编修。曾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陆军大元帅,1927年后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第一任院长。1930年9月21日在南京参加军事检阅时不幸跌落马下中风去世。其墓由我国著名建筑家杨廷宝、关颂声、朱彬等设计,占地约300亩。其建筑特点主要表现为借山川地势倚山构筑,具有江南园林风味而不落俗套。↓</p> <p class="ql-block">谭院长纪念邮票 ↓</p> <p class="ql-block">钟山东峰下,灵谷寺东北侧,有一碑池,池中赑屃驮一石碑,上书“灵谷深松”。其实,这块碑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的墓碑,上面原有蒋介石题书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闿之墓”字样,1949年后才被改写的。 ↓</p> <p class="ql-block">经过“灵谷深松”碑,向墓地方向行约20米,为谭延闿墓第一道南湖石碑坊。↓</p> <p class="ql-block">400米长甬道尽头,有一小石桥,过桥便是墓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小石桥 ↓</p> <p class="ql-block">此处为墓前广场</p><p class="ql-block">广场呈椭圆形,四周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清静幽雅,颇具山野之趣,其中央有一椭圆形花台,植松、竹、梅。↓ ↑</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石碑↓↑</p> <p class="ql-block">广场东北角有四楹三开间汉白玉石碑坊一座,牌坊柱上刻有楹联一副:凤翙鹰扬一代羽仪尊上国;龙蟠虎踞千秋陵墓傍中山。现字跡已难辨认。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陵墓右侧有廖仲恺何香凝墓,左侧有国民党著名将领左派人士邓演达墓和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墓左右并峙。↓</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临瀑阁</p><p class="ql-block">临瀑阁由民国浙江省政府捐建,沿曲折跌落的小溪砌筑,周围亭、台、坊、阁层层叠叠,布局精巧,相映成趣。此阁迎溪建台,阁后壁正中开设圆门,两侧壁上分别刻谭延闿生平和民国浙江省政府修建墓园的碑记。↓</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 ↓</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牡丹花坛</p><p class="ql-block">牡丹花台,圆形,高1米,直径2米余,汉白玉雕筑。台壁刻飞龙纹饰。据北京圆明园文物专家考证,此花台石雕风格与圆明园石器风格相近,用的很可能是北京圆明园的石料。 ↓</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祭堂</p><p class="ql-block">祭堂仿清宫式建筑做法,正面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檐下柱枋均作油漆彩画,门窗亦按传统旧制作菱花格子。主要梁柱骨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表则仿木构架形式,祭堂正中原立有汉白玉石屏,有谭延闿遗像一幅。↓ ↑</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待祭堂</p><p class="ql-block">1937年5月,因谭延闿是湖南人,湖南省政府捐建谭延闿墓待祭堂。不料才开工一个多月,抗日战争爆发,这座待祭堂只造起框架,工程被迫中止。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南省政府早已将这一工程置之脑后,直到今日,这座待祭堂也仅存一个框架坐落在草从间。 ↓</p> <p class="ql-block">具有园林风格曲折幽深的墓道 ↓</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华表、石狮、花盆</p><p class="ql-block">华表、石狮、花盆均由汉白玉雕制,纹饰精美,颇具古意。据载,这批汉白玉石器原为北京昌平原清咸丰皇帝的重臣肃顺墓前之遗物。民国初期,肃顺墓前的石器被一古董商收购,后被当时北平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长张继扣下,赠献谭墓。↓</p> <p class="ql-block">墓室坐落在水泥平台的中央,直径9.5米,高3.5米,内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覆花岗石。原墓在“文革”中被毁,1981年国家拨款按历史原貌重新修葺。墓内葬有谭延闿的骨灰罐,墓包前的汉白玉祭桌是当年谭墓的原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其人:</p><p class="ql-block">支持立宪;赞成辛亥革命,追随孙中山,与汪精卫合作,又与蒋介石结盟,直至逝世。且广交游,有“药中甘草”之誉;</p><p class="ql-block">能治军,曾多次领军征讨,有“翰林将军”之称;</p><p class="ql-block">善书法,为民国颜体第一人,时人以得其只字片纸为荣;</p><p class="ql-block">喜吟咏,著有《祖盦诗集》,《慈卫室诗草》,《祖盦诗稿》等;</p><p class="ql-block">北伐胜利,蒋介石登上最高权力宝座,谭延闿很知趣,让出国民政府主席职位,做行政院院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深知,在蒋介石手下办事不易,面对蒋介石的独裁,谭延闿有一整套对付之策,即抱定“三不”主义:一不负责;二不谏言;三不得罪人。</p><p class="ql-block">他唯一的嗜好便是下馆子,南京所有有名的饭店都让他吃遍了。他吃得异常考究,吃得不再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终于成为著名的美食家。</p><p class="ql-block">谭延闿对美食的需求意犹未尽,便与另一位湖南同乡何健共同投资开设了一家湘菜馆,那就是坐落于碑亭巷的“曲园”酒楼,并亲自为菜馆题写招牌。谭延闿字组庵,于是“组庵鱼翅”,“组庵豆腐”,“组庵鱼生”等一系列名菜上榜,“座中客长满,杯中酒不空”,有谭延闿遂使湘菜在南京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1977年,“曲园酒楼”改名为“曲园洒家”。</p><p class="ql-block">后来,2005年前后,因“江宁织造府”项目,曲园酒家被拆迁,如今江宁织造府早已建成并对外开放,但曲园酒家却没了踪影。在几代老南京人中享有极高口碑正宗湘菜的中华老字号曲园酒家只能存在在人们的记忆中了。</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初期,因十年动乱中断了的职称评定工作终于启动,我们的两位师长,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德国语言文学教研室叶逢植老师和林尔康老师双双晋升副教授,这喜事登上了新华日报,为庆祝,由俩老师做东,教研室二十多位老师受邀去酒店品尝了一歺美食,时间大约为1980年前后,地点正是“曲园酒家“,一个消失了的中华老字号酒店。</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公馆位于成贤街112号</p><p class="ql-block">该公馆坐北朝南,建于1927年,砖木结构,高两层带地下室,坡屋顶,下段仿石基座,主体青砖外墙,局部红砖镶嵌,两层之间有线脚和壁柱装饰,门窗均为弧形砖拱过梁,古典复兴主义风格,具有较高的没计水平。入口处设外八字台阶踏步,朝南方向伸出一个观景阳台,有六根爱奥尼亚立柱支掌,柱头弧面和雕花清昕可辨,典雅大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希腊建筑风格爱奥尼亚柱式 ↓</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公馆是单门独院式小洋楼,原观景台四面无墙,现已被住户围墙砌筑成了房间。入口通廊封死,为增加房屋面积,外部搭建了单坡灶屋。</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公馆门口本有一个小池塘,后来被填平了,现在是一片空地;空地东南方还有一座假山,现在也早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一幢五层居民楼。</p><p class="ql-block">2009年12月28日,谭延闿旧居公布为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 ↑</p> <p class="ql-block">成贤街112号历经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谭延闿公馆周围虽然竖起了一幢幢楼房,但是,当我们走近这座公馆,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恢宏气派和超凡魅力。</p><p class="ql-block">2018年9月26日,成贤街112号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期待这座民国官邸建筑的华丽重生。↓ </p> <p class="ql-block">废墟中的谭公馆 ↓ ↑</p> <p class="ql-block">谭公馆周围有几幢楼房己被拆除,公馆现已划入市中心医院围墙内加以保护,至于何时能修旧如旧,以原貌面向市民,那就不得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其实为谭延闿设计墓园的著名建筑师之一杨延宝也就住在成贤街104号,两家直线距离也就百米左右,可算是近在咫尺,互为邻居。当然就人物的等级和年龄而言还是相差甚远,两人生前是否有过交集就不得而知了。↓ ↑</p> <p class="ql-block">杨延宝故居“成贤小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