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等我写完这篇感想,陈骁就到株洲了。早上09:19的高铁,去那里的一个单位实习。</h3> <h3>博士已经读完了三年级,后面还有两年。陈骁说这个实习是必须有的,半个月到一个月,看实验是不是顺利。</h3> <h3>本来这是一个预先知道的安排,昨晚就整理了行李。</h3> <h3>忘了是在早饭前还是早饭后,陈骁一句“压力好大,睡觉睡不好”突然让氛围凝重起来,我的心一紧。</h3> <h3>陈骁是走读的,所以这三年他读博的压力我们也一直是感同身受的。</h3> <h3>特别是读博初期(第一篇论文发表之前),他时不时流露出情绪上的对抗,时不时一个微乎其微的小事也会引起“大爆炸”的发泄。</h3> <h3>即便这样,陈骁一直很要强,很刻苦,基本一周都能坚持六天在实验室,也已经发表了两篇论文,导师对他也是比较认可的。</h3> <h3>陈骁自己很少会在家里直接说他的压力,因为他明白我们帮不了他。所以今天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把我带入了一种“爱莫能助”的无力中。</h3> <h3>读博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个工程却只是有一个极其模糊的目标:发现新的知识。而在发现新知识的漫长过程中,很少会有像样的、有成就感的反馈。有时候在辛辛苦苦了几个星期后,在这期间周而复始的“希望”和“失望”中,得出的结论只是自己当初的预设根本不成立(实验不出来)。</h3> <h3>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做题。做题是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的,而且是一定可以得出这个结果的。</h3> <h3>这种应试教育暗示我们的逻辑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只要努力,就应该得到好的结果。</h3> <h3>而读博的过程就有点像被困在了一个荒原上,不知道每一步努力是不是离走出去更近,没有地图,只能硬着头皮朝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前进。</h3> <h3>要求应试的教育背景长大的学生接受读博阶段的这种付出与收获的不对等,这种拼命工作却发现没有回报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被折磨”和“认命”的过程的。</h3> <h3>还是相信这句话:“付出就会有收获”:经过这五年的“折磨”,学习能力、逻辑能力、抗压能力、剖析能力、表述能力上的提升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相对科研上的突破,这些也是非常珍贵的收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