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一九五一年七月我通过考试,被沭阳初级师范学校录取,于当年九月进校学习。我想那是新中国建立后,沭师招收的首届学生。之所以叫初级师范学校,是因为考生都是小学毕业生,是因为初建国时各乡镇还没有初中。刚开学时,学校没有房子,是借用沭阳中学的房子作教室,一年后才到沭师建好的教室里上课。全年级一百人,分甲、乙两班,我在甲班。算起来至今已有七十个春秋了。</b></p><p class="ql-block"><b>七十年来未能忘,未曾忘的是沭阳师范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淳淳教悔。老师常对我们讲,我们国家经多年战乱,经济文化极其落后,要想国家富强,民众不能没有文化。你们来师范读书,要倍加努力,毕业后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多作贡献。那时生活条件艰苦,学生经常饿肚子。我春夏秋三季仅有一件褂子穿,若脏了也只能在午休时洗洗晾着,到下午上课时,不管褂子干没干,都要穿着去上课。当时的物质生活很贫乏,但我们求知的欲望却很强烈,我们那届毕业生,后来都成为乡村学校的教学骨干。</b></p><p class="ql-block"><b>七十年来未能忘,未能忘的是沭阳师范学校老师们的音容笑貌、敬业精神。我记得开始教我们语文的是黄国辅老师。他中等个子,两鬓染霜。他讲课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也有激情。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次他讲楚霸王的《垓下歌》。他范诵道:力拔山兮--气盖世--”。诵时是动着腰身和头颅,声音拖得老长,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可他对学生们的笑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仍摇晃着腰身头颅诵道:“时不利兮――骓不逝――”学生又是一阵大笑。黄老师走了之后,教我们语文的是汤雨霖老师。他身材魁梧,大眼睛。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学识丰富的人。他讲课声音洪亮,语言精练,讲的知识也好懂。学生遇有难题,他总给予精当的解答,的确是“钻之弥坚,越坚,越锲而不舍。”</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在师范三年级下学期的一天,我们班名叫张巧玲的告诉其他女同学,说她姐姐病了,她姐夫来带她去服侍她姐姐。张巧玲说自己很为难,不去吧,是不体恤姐姐,不顾亲情;去吧,是影响学业。有别的女同学把张巧玲的难处告诉了汤老师。汤老师就对张巧玲说,你放心地去吧,你服侍你姐姐期间缺的课,我可以利用晚上和星期日给你补上。张巧玲说,您这样不是很辛苦吗?汤老师说,你是我学生,我又是班主任,你有困难,我理所当然要帮助你。张巧玲说其它学科的老师也能给我补课吗?汤老师说,我对其它各科老师讲讲,他们一定会为你补的。张巧玲听了汤老师这番话,流着泪跟她姐夫走了。教我们化学的是程瑞珠老师,他很聪明,也很谦逊。他说他教化学必须先自学,然后再教给学生,也要常与别的老师交流互学。当时没有做实验的条件,他叫我们“口中要常念,笔下要常写”。如水分子,他教我们念“氢二氧一”;又如他讲化学元素的稳定性,把常见的由弱到强排列,教我们念“钾钠钙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不久,他被调到教育局做副局长。到任以后,他每年都会到学校视导。他查教案作业从不做笔录,交流时对老师教案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作业批改的情况都讲析得清清楚楚。他每次视导十多个学校,都是步行去的,从不说一个“累”字。</b></p> <p class="ql-block"><b>七十年来未曾忘,未曾忘的是沭阳师范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有一次,我们班吴行光同学生病,请假躺在宿舍里,恰遇校长吴木斋带领两位老师查宿舍。校长问吴行光为什么不去上课,吴行光说自己重感冒,头疼,四肢无力。吴校长说,你不去听课,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你就不懂。说着,吴校长从口袋里掏出钱,对身边的一位老师说:“你拿这钱去买二斤馓子,二斤条酥,再买点药,走厨房弄点开水来,给这位同学吃。”吴行光很感动,立即起身到教室听课。后来,他把这经过写成文章,文章结局感慨道:“听了吴校长的话,我的病就像好了一半,校长对我的关心胜过父母啊!”“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七十年来怎能忘沭阳师范学校的恩师。他们高深的学问,令我羡叹;他们的言传身教,惠我良多;他们的敬业精神,是我的标杆。我毕业后,工作一直兢兢业业,所任教的学科也总是成绩斐然。我在惠庄小学教书时,一个姓陈的学生语文书丢了,买又买不到,我就放弃星期日休息,借来别的学生的语文书,逐课抄写一遍,装订成册,供他使用。我在王华小学教书时,一个姓耿的学生家里穷,我常自己饿肚子,把我的饭菜省给他吃。我一九五六年入党,历任马厂中心小学、县实验小学校长等职。我退休三十年了,目睹当今我国经济繁荣,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盛况空前,我由衷地感激执政党的英明领导,赞誉教师们的勤奋工作。</b></p> <p class="ql-block">作者:陆文才(1951-1954年就读于沭阳初级师范学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