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早年欧洲贝壳的收藏史中,有一种十分著名的贝壳,它的名字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就是海蛳螺科大名鼎鼎的琦蛳螺,</p><p class="ql-block">Epitonium scalare (Linnaeus, 1758)</p><p class="ql-block">在三个多世纪前的欧洲收藏界,能收到一枚<span style="font-size: 18px;">琦蛳螺就等于收到了至高无上的荣耀,但是它的稀有程度与在当年的价格就劝退了许多人;甚至于人们对它的渴求程度之高,以至于在早年都要用面来伪造,这是真事儿,而且还是咱中国人捏的,那么听到这儿,你肯定会对这个故事表示好奇,别急,请由我下文为你慢慢讲述。</span></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琦蛳螺,现代化的采捕技术早已结束了它作为稀有贝壳的历史,而在早年,这个螺是十分稀有的:关于这个螺最早的文献史料是在</p><p class="ql-block">1663年,当时一个旅人来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去参观一位名叫Emst Roeters博士的自然收藏,在这个<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旅人的一封信札里,他这样描述他所看到的一个螺,(它的)外形就像被扭了几圈的喇叭,从头到尾的螺层都是松开的,十分地吸引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就是关于琦蛳螺的最早的文字描述;</span></p><p class="ql-block">据传早年关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琦蛳螺</span>有一个很夸张的故事,一位来自法国的公爵夫人,称她愿意用自己的公国来换这个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我们无从考证,但应该只是笑谈,并不是真事,要是真的,那还得了?</p><p class="ql-block">之前说过在欧洲,早年的拍卖档案管理的都十分妥当,在1750年,一枚琦蛳螺可以拍到4000 guilders,在1757年可以拍到1611 livres的价格,这两个价格当时都可以买下一座庄园还绰绰有余;到了19世纪初,虽然绮蛳螺在欧洲市场的标本存量有所增加,但是,当时的成交价格还是能换一幢独栋别墅。</p><p class="ql-block">因为需求量的增加,所以便有了绮蛳螺造假, 19世纪中叶的时候有一批欧洲人在我国浙江沿海地区活动,他们给当地群众看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绮蛳螺的图画,征集一枚这种螺,并有重赏;不久便有人提供了一枚“绮蛳螺”,这批欧洲人就得意扬扬地将它带回欧洲四处展览,结果一天这个“螺”脏了,主人便把它置于盆中用水清洗,结果不一会儿这个“螺”就变软了,原来这个所谓的螺是由中国的手工艺人用面团捏的,这应当就是最早的Made in China了,于是它的英文名字就叫做“Paste Shell”(面团贝),而且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哦。</span></p> <p class="ql-block">其实绮蛳螺的分布十分广泛,最北至我国东海靠济州岛的地方,南至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其中以我国东海的个体活壳十分稀少,下图便是东海近三年出产的极少的几枚活壳,但是一般在市面上可以见到的往往都是这种破了洞的死壳;而在主产地菲律宾,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个体出水,现在的琦蛳螺,纵使最初级的爱好者也可以轻松拥有一枚,同时它也是五十名珍里价格浮动最大的几个品种之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这句诗形容真的是再贴切不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第二自然段有部分文段借鉴</p><p class="ql-block">何径先生,钱周兴先生,方一锋先生</p><p class="ql-block">《邮票上的贝壳》P20页的部分文段;</p><p class="ql-block">本文图二来源:</p><p class="ql-block">“美友”看东方--2019上海国际贝展,于他本人于2019.8.3日发布于其美篇;</p><p class="ql-block">本文图三图四来源:</p><p class="ql-block">东海老贝壳--吴飞先生(经他本人同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