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r> 七十年代初,学校从上级争取到了资金,对教师院进行改造,以改善教师的居住条件。限于资金,改造分两步实施。<br> 第一步是改造原陈家祠堂大天井部分。拆除大天井所属部分的房屋,外墙基础不动,在此基础上建造三楼一底的楼房。楼房东西两头是小套间,中间是6个小间,每间约十来平米。顶层取消了小间,平成晒坝作屋顶。为节省资金,建筑采用了当时尚属试验阶段的薄壳建筑方式。当基础形成,砖墙砌到一层时,各个房间就用木材支成拱形模,铺垫粗糙的竹蓆并敷满水泥灰浆,再在上面平铺满满的青砖,抹上厚厚的一层水泥灰浆,凝固后就成了五六寸厚的坚硬的拱形水泥制件。然后在水泥制件上面填充炭碴,夯实后铺上三合土,经过技术处理形成硬化的楼面。按如是工序,完成整栋楼的建造。<br> 第一步改造完成,教师入住,后续资金也争取到位,便着手第二步改造。第二步是改造原陈家祠堂的中堂部分,将原有建筑拆除,外墙基础仍然不动,在此基础上建造一楼一底瓦屋顶的薄壳房子,每层六间,每间二十三四个平米。同时在两栋房子的东头修建一搂一底的廊房,将两栋房子连成一体。从后栋的一搂可直达前栋的一二楼,一个大门进出,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从后栋的二楼可直通前栋的三四 楼,共用一个大门和一个水泥砖梯进出,形成另一个独立的单元。薄壳建筑的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果然没两年便出现险情,那是我曾住过的后栋房子二楼东头的第一间,出现险情的也仅仅是这一间。由于利用的陈家祠堂原地基,这间靠边的房子成了异形,比其他几间要宽些,所以这间房子的水泥构件弧度过大。住进没两年底楼住户便发现楼顶出现了多条裂缝,经鉴定为危房。由于住房紧缺,学校用钢筋加固后仍然继续使用。说来也怪,经过这一闹腾后的二三十年,这间危险的异形房险情并没有恶化,整个教师院也没再出现险情,直到因三峡工程学校搬迁,教师院拆除,才结束了它的使命。<br> 教师院玲珑紧凑,住有三十多户教师,和社会上居民大院一样,柴米油盐,吃喝拉撒,一应俱全,烟火浓浓,人气旺旺。七十年代能有这样的宿舍住,老师们也心满意足了,尽管还有很多的不便。是的,有很多不便。就说解决内急的问题,还得走一二百米去校园西头临山沟的大厕所,所以各家大多准备有噐具以应不时之需,早晚再提到大厕所去处理干净。还有烧的,得到附小外的巴当湾煤坪凭票购买挑回,若是买的灰煤,得进行加工做成煤球煤饼。还有用水,要到学校大厨房去提,去挑,前提是厨房不打烊,或者到不受时间限制的大水井去扯水。<br> 学校用水是从五峰楼西侧的陈家沟引来的山溪水。早年没有塑料管,金属管又造价太高,学校采用了农村的老办法,将石料打成水槽,一节一节拼接成引水渠。水渠全长三四千米,引水注入在学生宿舍楼前用条石砌成的大蓄水池里,再用水管接到大厨房。大厨房是工作场所,到那里提水挑水,还是有些碍事。<br> 幸好云师有大水井。云阳老县城西坪有大小两个水井,这是上天给西坪人民的恩赐。小水井在机械厂外一坡坎下面,井口成2x3米左右的长方形,井深二米左右,明显比大水井要大得多,不知何故却称之为小水井。大水井在云师办公楼内侧的石坎下,井口呈正方形,边长约一米左右,井深约四五米。大水井的水是从云师后山地下的岩层浸出汇集来的,其水甘甜清冽,与现在市面热销的号称有点甜的农夫山泉相比,窃以为也差不了多少。大水井的水,取之不尽,即便是冬腊月枯水期,仍可用长绳小桶将水扯上来,只不过费时费力罢了,但从未见过干涸。夏天是大水井的丰水期,水面离井口不足半米,用桶打水就轻松容易。井口外铺满石板且低于井口,因此洗衣服也方便,脏水不会流进井里,而是顺势流进办公楼的阳沟再流入下水道。所以一到夏天,来大水井的人就多起来,有云师的师生,还有西坪的居民。久而久之,人熟事熟,有打招呼的,有聊两句家常的,大水井就热闹起来。<br> 有一次我在井边洗衣服,遇到周老师带着子女来洗棉衣棉裤。看得出来周老师是轻车熟路,几个人分工协作,程序有条不紊。摆放好大木盆,有人打水倒入盆中,有人将棉衣棉裤一一放入,有人将浸水的棉衣棉裤铺在石板上,打上肥皂,用力刷洗,再放入盆中。到了清洗阶段,只见周老师高挽裤脚,进入盆中,赤脚用力踩踏,浑水涌出,子女不断注入清水,不断翻转棉衣棉裤,老师不断地踩踏,几个回合下来,水渐渐变清了,将棉衣棉裤拎干,装进背篓,提着木盆,老师一家子便回家了。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学生油然生情。老师出身富家,在省城华西坝读完中学,在国内知名大学毕业,后回县城教书。为人耿直的老师,在五十年代的暴风雨中遭受打击,即便如此,工作仍认真负责。六十年代教我们算术,还到附小低年级上课,探索如何使儿童尽快学好10以内加减法的方法,以此丰富中师的算术教学法。七十年代有幸和老师一起任教中师73级5班,老师对我这个年轻教师多有鼓励提点。直到七十年代末得到平反,八十年代初在西坪选区当选为县人民代表,老师方得扬眉。2008年初冬,在成都老师女儿家得与老师最后一晤,师生相谈甚欢,不意当时留在学生心中的老师音容,便成了最后的定格。<br> 通透通达的教师院也有现今设备齐全的宿舍楼无法比的优越之处。小院来人,有人注目。若是来的生面孔,自有人主动问他“找谁”。若是哪家有客人来,也不需担心主人不在吃闭门羹而扫兴离去,自有邻居老师热情招呼进屋小坐。老师们弄吃的都是在走道上,一排炭炉子摆放在各自的门前。有哪家弄好吃的,那刺激你味蕾的香味在走道上,在院子里飘散,说不定还有邻家蹒跚学步的小朋友一颠一颠地前来“钓鱼”尝鲜。在走道上聊几句,那是常态;到别人家串串门子,也很方便。在这种氛围下,一单元龚辉富老师的宿舍就成了棋友之家。<br> 龚老师的宿舍是一单元二楼靠边的一个小间,他的夫人和子女都在乡下,即便是暑假时间长,他也是常在学校,喜欢下象棋来打发时间。同单元的于老师薛老师张老师(云中任教)自是这里的常客,住在教师院外的周老师韩老师也常来这里打卡。对阵双方全神贯注,抱膀子的不时提高嗓门参谋一二。下棋自有输赢,但从不见有争吵,胜者不骄,败者不馁,让座他人即可,尽显儒雅之风,图的就是一个乐字。下棋正在酣处,时有家人来催吃饭,更有假期全心投入者。王老师暑假带孩子去武汉看望父母,张老师在家留守。为了节约时间,早上把一天三顿的稀饭煮好,把一天吃的洋芋片炒好,这样就不会耽误下棋了。棋友若要小解怎么办,去大厕所路远费时,龚老师备有便壶提供方便。一天下棋收场,棋友回家,龚老师自行打扫,还要提便壶到大厕所清洗干净。天天如是,毫无怨言,这样的表现,堪称“劳动模范”。<br> 一单元住的多是年长的教师,业余生活有下棋之乐,我所在的另一个单元住的多是年轻教师,业余生活则有饮酒之趣。俗话说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趣。虽然我们远没有“唯有饮者留其名”的豪气,但饮酒之乐,即便现在回味起来,仍醺醺然。酒,就是在湖北馆商店打的50度的普通白酒。菜,就是随手拈来的家常菜。喝酒多在周广礼兄住的一栋西头的套间,不仅是他的住处稍微宽一点点,更主要的是周兄有山东人特有的义气,在那里可无拘无束。喝酒的油头要从一次劳动说起。那年月常给云师派有义务劳动,有一次是派的到沙湾河坝正在修的公路上将大石头敲打成铺公路的小碎石。任务完成后,有人提议晚上回去后喝点酒,得到多人的积极响应。回去后大家就行动起来,肖光驹兄准备了盐蛋,刘朝汉煮了几节香肠,我端去了一盘炸洋芋片,周兄拿出了酒,我们几个就畅饮起来。酒助兴,话匣子就打开了。天南地北,风土民情,话题广泛,滔滔不绝,白天劳动的疲劳没有了,烦恼琐事也没有了,其情(同事情)也,浓浓;其乐也,融融。自是,隔个十天半月,就会有人提议一聚。我们喝酒,不是你一杯我一杯,而是就着一个大搪瓷缸子,你一口我一口轮流转,从不劝酒,更不拼酒,各自量力而为,决不勉强为之。花看半开,酒饮微醺,图的就是一个乐字。見我们喝得热闹,说得开心,陈元桥、冷永志也来加入我们这个圈子。就连滴酒不沾的刘英德老师有时也被吸引,看我们喝酒,参与聊天,还会带来几个盐蛋让我们下酒。老冷住在前一栋二楼,不是我们这个单元的。有一次喝酒聊天有点晚了,一单元关了门,回不去。酒兴方浓更助胆,老冷自有办法,他翻过廊房顶的围栏,双手紧抱砖柱,身体下沉,让脚尖够着廊坊二楼的护拦,顺利回家。<br> 教师院不仅仅有生活的乐趣。老师们认真教学,备课批改作业,多在斗室里完成,教师院的灯光,在校园里是最后熄灭。虽然条件艰苦,没有谁躺平,大家积极向上,没有内卷。于老师周老师就是在教师院用业余时间研究成功了计算工具倍数枋。于老师还研究了人的生物节律,到汽车运输公司等单位去宣讲。七十年代末,文化教育开始复兴,周兄敏锐地觉察到渴望读书渴求知识的形势,提出了编著课外阅读资料的课题,和肖兄一起谋划了大的框架,并邀我参加讨论方案。方案形成后,然后任务到人,分头组稿。那期间我们都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为了完成这繁重的任务,我们只有秉烛夜书。在一二年间里,我们完成了《古代诗词译注》《中国文学史常识》《现代作家小传》的编著,英德兄精心设计了这几本书的封面,交县印刷厂印行全国十多个省市区的百多所中学。《古代诗词译注》应读者要求,进行了增编再版。我们的辛勤劳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br>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九十年代末,因三峡工程兴建,学校要搬迁,云师规划在新县城盘石城下的龙脊岭旁兴修校园。俗话说起屋造船,昼夜不眠。周艺云校长就是在这特殊的时期走马上任的。周校长凭着对事业的忠诚和敢于担当的勇气,率领云师同仁,想尽各种办法,克服了资金巨大缺口的种种困难,按期完成了新云师的建设任务。新校园面积220亩(云师老校园占地不足70亩),校园规划设计现代先进,校园环境绿化美化,教学设备设施齐全。2004年12月28日,举行了盛大的新校园落成暨建校75周年的隆重庆典,数千云师校友齐聚一堂,为云阳师范翻开了新的一页而欢欣鼓舞。与此同时,老县城的云师校区全部拆除移交移民部门,当三峡工程蓄水到165米时,教师院遗址便永沉江底。斗转星移,时间到了2021年8月18日,云阳师范新校园奉命全部移交新挂牌的重庆幼专。从此,云阳师范学校这响彻下川东的名字,只有长留在云阳教育史册中,只有留在曾经的云师人的心中。在结束这篇回忆云师往事的短文时,兹录李斐然老师为庆贺云师75周年校庆而作的精彩佳句于后:<br> 云山苍苍<br> 阳春朗朗<br> 师之邑庠<br> 范垂巴乡<br> 谭明煜<br> 2021.7. 于蓉</h3> <h3>附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