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的一天,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先生收到一封密信,寄信人自称是中国的留美学生周光磊, 信上大概内容说:1980年9月14日晚上7点左右,周光磊同一名朋友以及一名大使馆的工作人员3人在美国华盛顿的一家饭店吃饭时,看到了中国科学家彭加木和另外2名美国人也在这家餐厅吃饭,因为周光磊和彭加木是多年的好朋友,便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不料对方却说不认识他,匆忙离开了。<br></br>以上消息来自香港一家报社,1980年10月11日的头条报道。消息一出震动了全世界,因为此时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科学家彭加木早就在1980年5月3个月前于罗布泊遇难,而且中国出动三次搜寻都未能找到他,此刻怎么会出现在美国呢? 彭加木彭加木,生于1925广东,中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植物病毒专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一生中先后15次到新疆各地进行科学考察,即使身患两种癌症都没有阻止他科研的步伐,为我国开创边疆做出巨大贡献。最令人称道的是彭加木3次进入罗布泊考察,1964年3月5日到3月30日, 彭加第一次率科考队环绕罗布泊,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进行研究。1979年11月,彭加木第二次率队到罗布实地拍泊摄,并且对罗布泊进行了细致的科学考察,此行考察为国家寻找到了许多稀有的宝藏,发掘填补了我国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的空白。<h3> 虽然两次进入罗布泊,但是被称之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蕴藏着非常多的秘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弄明白的。比如说公元630年消亡在此的楼兰古国,公元前126年,张骞走过的丝绸之路,再比如,1800万年前的中国第二大内陆湖,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动植物呢?带着诸多的问题,1980年5月8日,经国家批准,彭加木率领9名科考队员开始第三次进入罗布泊做研究工作,然而这一次科考行动,彭加木再也没能走出来这篇神秘的"死亡之海"。 1980年5月8日,科考队在马兰基地带,准备好本次行程的物资以及一部电台,队长彭加木,带领副队长汪文先、队员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司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以及报务员肖万能,信心满满的向罗布泊方向进发,它们打算纵向穿越全长450公里的罗布泊,为我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前瞻性的准备。<h3> 进入罗布泊后,科考队先是在一个代号“720”的地方建立了电报转接点,如果科考队遇到困难可以与马兰基地及时取得联系。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本次科研工作异常顺利,历经一个月的时间,科考队顺利完成任务,并且抵达米兰农场,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科考队纵向穿越罗布泊的核心地带。对于本次任务的圆满完成,科考队员本来应该高兴庆祝的,但是在米兰农场休息站,队长彭加木却似乎并不高兴。<h3> 由于完成任务的喜悦,队员们杀羊喝酒,并没有太多关注彭加木的情绪。但是就在休息了五天后,彭加木集合所有队员开会,终于说出了心事,他和队员们说,本次任务我们提前20天就顺利完成了,但这不是我们最后的胜利,我们应该乘胜追击,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如果能用20天的时间再开辟一条新路,也不负国家对我们的信任?彭加木刚宣布完“重返罗布泊计划”,就遭到了队友们的一一致反对,因为穿越一次罗布泊过程艰难,而且“重返罗布泊”这不在任务之内,眼看就要回家了,为什么还要冒这个险呢?可是彭加木却表现得非常执着,不是说不在任务范围之内吗?那就让这个计划变成我们的任务、随后他通过电报上级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获得了同意。就这样6月11日整个考古队怀着各种情绪向东开始出发。按照曾经前苏联考察罗布泊时绘制的军用地图,科考队计划在一个叫做就库木库都克的地方进行第一次补充水,经过计算,到库木库都克只需要3天的时间。<h3>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次行程在最初就遇到了很多问题,这条路比他们想的难走数倍,眼看三天过去了,他们才走了五分之一的路程,但是饮用水汽油已经消耗了一半。这怎么办呢?既然是任务,咬着牙也要走下去,科考队在极其艰难的路程中向前进发,没有丝毫后退的意思。6月16日下午,考察队历经艰难终于来到,库木库都克以西10公里处。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所剩无几了,科考队不得不安营扎寨就地休息,顺便寻找水源,但是直到晚上,他们几乎把附近有可能出水的地方都挖了个遍,也没有找到水源。<h3> 如果再找不到水,就真的要出人命了,生死关头,科考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彭加木亲自起草,向马兰基地前沿指挥部“720”发出求救告急电报,电报内容是:“我们今天到达库木库都克以西大约十公里,我们缺油和水,请求紧急支援油三百公斤,水五百公斤,在18日运输到这里”电报发出后科考队如释重负。随后部队回电:“同意送物资,就地待命。并且答应先将饮用水送来,其他物质随后就到”消息一来,整个科考队都沸腾了,因为在茫茫大沙漠,有了水就等于救了命。<h3> 队员们点起篝火,拿出剩下的好酒好肉进行庆祝,然而一旁的队长彭加木却再次陷入忧虑,队员们庆祝到深夜的时候,队长召集队员们到帐篷里开会同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直升机送水的代价实在太高,一斤水要耗费十几块钱,500斤水就要好几千元。此次科考已经给国家造成了重大负担。为什么不可自己再去寻找水源试试看呢?但彭加木再去找水的想法,又一次和队员们发生了分歧,队员们认为,我们也费了很大劲去找过水源,确实没有啊。争论一直进行到深夜,所有人决定先休息等天亮了再说。第二天早晨,队员们早早起来,发现队长彭加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起来,他独自坐在吉普车上心事忡忡的研究地图,直到中午12点,副队长汪文先到车里寻找彭加木时才发现,车里的彭加木不见了人影,只留下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你们原地等待救援”彭。大家仔细看这张纸条会发现,原本的时间是 6月16日10点30分,但是6被改成了7, 那么这是彭加木自己改的还是考古队员改的呢?这个我们后面再说。<h3> 彭加木消失之后,队员们认为他应该是去附近考察了,因为他只带走了2公斤水和一些食物,并没有带走抗癌物质,用不了多久就会回来。但是直到下午3点当地气候突然发生转变,狂风大作,沙尘飞扬,这时队员们着急了,如果在风沙中找不到方向迷路可就麻烦了,副队长指挥大家分几队开车往东边寻找,在沙漠中几个小时不会走太远,果然在向东一公里处,发现了彭加木的脚印,看来就在附近。<h3> 队员们松了一口气,沿着脚印继续寻找。可意外的是,没多少距离,可能是因为地质的原因,地上的脚印突然消失了。此刻唯一的线索已经没有了,天色也晚了,队员们只好一边朝天空鸣枪一边退回营地,同时每隔半个小时就发射一枚信号弹,希望彭加木看到这些信号,找到大营的方向,但是一直等到半夜队长也没有归来,副队长下令上报彭加木消失的消息。至此,彭加木永远神秘消失在了罗布泊。<h3> 对于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消失,基地军方反应迅速,第二天就派出一架直升机开始搜寻,同时飞机上携带着科考队请求的物质。有了物资的科考队立即发动汽车,配合空中的直升机2路并进搜寻彭加木,几个小时后,直升机燃油耗尽不得不返回基地,陆地的科考队员继续展开搜寻,然而在彭加木脚印消失的地方大概10公里处发现了一些脚印以及人坐过的沙坑,另外还发现了彭加木最爱的椰子糖包装纸。看来人没有离开太远,副队长以此地为原点,立即规划了新的寻找路线,可是一直搜寻到晚上10点也没有找到队长的影子。<h3> 气候再次转变,天空刮起十级飓风,副队长不得不下令返回营地搜寻停止。沉默、绝望、难过,此刻这个原本信心满满的科考队所有人情绪都变得十分低落。6月20日,也就是彭失踪第三天,军方再次派出一百多人的搜查队,包括9架直升机,开始第二次搜查,这次搜查对大营附近60公里进行播种式的搜寻,一直寻找了7天7夜,始终没有找到彭加木的身影。此刻所有人都失去了希望,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在如此恶劣的气候下没有人能撑过10天。科考队不得不带着遗憾和搜救队一同撤出了罗布泊。<h3> 就在第二次搜寻结束后10天,7月7日军方再次开始了第三次搜寻,这次搜寻出动180多人,48辆汽车,将近30架飞机。目的是能够找到彭加木的遗体,让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回家。但是寻找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4000多平方公里范围之后,搜寻队仍然一无所获。最终于8月2日宣布第三次搜寻任务失败,全员退出罗布泊。根据搜寻队友的说法,即使是一只失踪野兔以这样的方式寻找也不可能找不到,为啥这么大个人就是找不见呢?<h3> <p class="ql-block">其实想想,300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失踪一个人也是正常的,找也找了查也查了,找不见能有啥办法?本来以为这件事已经算过去了,可谁料到事情并没有结束。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记得我们开始讲的那个那则报道,就在彭加木失踪后3个月,香港一家报社报道出,一位叫做周光磊的留美学生自称在美国餐厅亲眼见到了彭加木,难道说彭加木跑到了美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