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文化巨匠王景玲先生

曹操语录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王景玲先生 照片由杜明杰老师提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做真男人为何这么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王景玲先生逝世14周年随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昨天,我的小老乡贺喜先生给我发来他十四年前在南开大学读书时写的一篇文章</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怀念我的启蒙导师王景玲先生》。我赏阅后,放到微信朋友圈,并加评语:“</span>14年前,年仅20岁的贺喜既有此文采,此见识,真乃高才也!读贺喜之文,确有王景玲老先生之学识和傲骨,亦有王老先生之扬清激浊,直言辛辣的锋利文风,此乡宁之幸,双鹤之幸也!”心里就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转载的冲动。王景玲先生,原来乡宁人眼中的“疯子”,却桃李满天下,贺喜就是他亲自栽培,且卓有建树的一名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目前贺喜已获博士学位,副教授级别(后有简介)。我查阅了一下宋亚萍大姐赠送我的《王景玲文集》,才知道七月十六日正是王景玲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的日子!那就借此机会纪念一下乡宁文化巨匠王景玲先生吧!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王景玲文集上中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说起王景玲,知道的人不是很多,可能仅在乡宁文化界混的人知道,但是提起乡宁崖窑的王敏才,鄂城可以说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王景玲先生的名字,除了王敏才之外,其笔名就达115个。自己在上高中时曾在三八饭店等处见过先生拉着二胡,挂着他画的漫画,用一根电视天线指着漫画,讲解科学知识的场景;碰到过他老人家胳肘窝夹着一沓子《卧牛城》报,穿梭于各机关的身影;看到过他冬天穿着运动服舞剑锻炼的情景……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对于他的所作所为,我知之甚少,遗憾的是从没有亲自接触和受教过,更没有思考过,只是觉得奇怪,就像一个个看笑话顽童之中的一个,就像鲁迅笔下的吃“人血馒头”的傻冒。我不仅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愚昧,他的伟大之处,反而觉得他是这个社会的“异类”、“奇葩”!我相信与我有类似看法的大有人在。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不车流(音cheliu)”,也有人说他是“神经病”!返回来看,我才是愚昧浅薄的人,是最可笑的笨蛋。只有在他去世后,人们才对他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才发现他才是一个全才,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刀枪剑戟,诗词戏剧等等,无所不通,无所不能;他涉猎广泛,博古通今,造诣很深,尤其是在挖掘乡宁古文化、古文物和乡宁名吃等方面,眼界独特,思维超前。1993年组建“乡宁县文化开发集团”,14年间,出版《卧牛城》报515期;《讨封檄文》56期。在身患半边不遂,右手不能写,张口不能言的情况下,躺在病床上,强忍病痛,90天内用左手续办了33期《卧牛魂》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什么品格,什么境界?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是乡宁文化界的“活化石”和闪闪发光、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他为了繁荣乡宁文化的赤胆忠心,良苦用心和“恨铁不成钢”的焦急和无奈,让他渐渐衰老了,枯萎了。他生不逢时,一代英才就这样被时代淹没在世俗的尘埃之中,可惜,可叹,可悲,痛哉!但他的精神永驻,他先进的超前思想,就像蒙蒙夜空中点燃的一支蜡烛,燃尽自己,慢慢吞掉黑暗和愚昧,迎来阳光灿烂的文化春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我简要翻阅了一下《王景玲文集》里收录的怀念王景玲先生的诗词和文章,对王先生的评语,有“孔丘精神,周礼细胞;鲁迅骨头,燕山灵魂”;有“文化巨匠”、集“天、地、人”三才于一身; 有“纵横乡宁五百里,古鄂邑第一人”;有“笔墨惊风雨,文章泣鬼神”;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看乡宁谁人能比?创办卧牛,复兴文化,观鄂邑舍汝其谁?”等等溢美之词。特别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郑中午先生的一段话,称王先生是“疯子”、“傻子”、“痴子”,让我对他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郑中午先生是这样评价王先生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先生的终生事业就是为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他“疯子”一样地奔波一生,“傻子”一样地付出一生;“痴子”一样地追求一生;“蜡烛”一样地燃尽一生。真正能读懂的有几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是的,他在反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和“封建婚姻的斗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在启蒙教育、传播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事业中,把自己的全部工资拿出来购书送人借阅,办报宣传文化,做菜推广家乡名吃……他的这些行为,却被当时的人们嘲笑、讥讽、侮辱、诽谤,的确,他太疯了,太痴了,太傻了。搁到现在,这样的“疯子”、“傻子”、“痴子”也少的可怜。但愿我们的社会多出几个这样的“疯、傻、痴”大师,我们的社会就会发展的更快一点。可惜“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像王景玲先生这样的旷世奇才,可能也是千百年出一个,再难有其二!这是王先生的悲哀,更是鄂邑大地的悲哀和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这些都是阿谀奉承之词吗?我感觉不是,那么,就是这么个旷世奇才,为何却在讥讽、侮辱、窘迫的环境中度过他的中年和晚年呢?许多人很迷茫,我也很困惑。从支离破碎的文章中让我隐隐感觉到,王景玲先生是一位真性情,真男人!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说真话,做真性情,真男人这么难?而我们生活中一些“言不由衷”、“假眉三道”、“信口雌黄”、“谎话连篇”的人却过的挺潇洒呢?为何?为何?为何?我目前正在阅读《王景玲先生文集》,不敢妄解。等我读完了,即会写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感悟。等等吧!暂写一副挽联,算是晚辈对王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上联:从戎从教 满腹经纶 王通再世 报国无门 幸有弟子不负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下联:多才多艺 博古通今 乡宁大儒 鸿图未展 谁为鄂邑后来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横批:文化巨匠</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王景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好了,咱先看看贺喜先生写的文章,有何体会,敬请在文后留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曹操讲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2021年7月18日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怀念我的启蒙导师王景玲先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 贺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余幼时有幸,投师于乡宁大儒王景玲老先生门下学习古典文学,自九四年冬到九九年夏,每周一至两次。先生当时已70高龄,深感乡宁世风日下,遂开办《卧牛城报》,欲在文化荒漠的吕梁山区重振我传统文化雄风。从征稿、审稿、打印、排版、发行,皆系先生一人奔波完成,每期三千余份,散发全县机关各局,并寄送北京、天津、武汉、成都、杭州、山西省内各地乃至大洋彼岸的纽约、旧金山各地乡宁游子,在鄂邑文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余也不材,承蒙老师推荐,求学于王先生门下,学习传统文化。先生从最基本的唐诗宋词开始教授,以《三字经》、《颜氏家训》、《古文观止》为蒙学教材,到后来的明清小说以及西洋文学,五年耳濡目染,受益良多。作为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先生身上有种难得的气节和傲骨。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先生教给我的第一篇古文是《卖柑者言》、第一首词是《江城子》、第一首诗是《关山月》、第一部小说是《醒世明言》等等。后来我到外地求学,辗转于河东、金城、津门等地。虽不能亲受先生教诲,然每有所思所感,与老师传书,总得鼓励之词,教导学生要做一个精神上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在这功利世俗的尘世,每念及先生,总有诸多感慨。先生一生,坚守我中华传统文化,曾从军旅,游历甚广,从北平古城到江南水乡,从春城昆明到金城兰州等等。老师晚年,曾做自传,用文言文写成,优美之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今年夏天,酷暑中于天津被父亲告知,恩师千古,享年84岁,余慨然长叹。先生一生授徒众多,我是他寄予厚望甚高的,这些年在外地奔波,夜深人静之时,每想起先生教诲,心中甚是惭愧。先生好武术,行年七十,仍能空翻跟斗、舞剑弄拳;先生好音乐,二胡板胡京胡笛子长萧甚佳,常在家中打着节拍指挥学生唱歌;先生好美食,手艺极为精湛,余至今仍回味;先生好藏书,老年时曾向我出示生平全部藏书,涉及古典文学、西洋文化、西方政治经典、绘画图册、碑文篆刻等等,凡几千部;先生勤奋,每早五点即起,跑步打拳看书写字,晚年几十年如一日,不能间断,后来关节疼痛时,仍坚持每天挑水;先生好书法,草书篆字皆优雅而有傲骨;先生性情豪达,每有嘉宾友朋来访,则快步上前迎接,笑声爽朗;先生好奖掖后学,余每读好书,先生遂大声夸赞,甚为欣慰,后来余求学外地,寒暑假每次拜访老师,总能促膝相谈,夜半乃还家,后来先生病重,不能握管,乃口授来信,由友人代为书写,教导学生追求真知,每念斯恩,余尝潸然泪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老师为我思想上的启蒙者,对我的影响极其深远。乡宁地处偏僻,文化相对落后,先生于文化荒原中点燃思想启蒙之火种,披荆斩棘,奋勇向前,艰辛之至!其中酸甜苦辣,有谁能知,又有何人能解?近代以来,我中华文化在西洋坚船利炮之下,岌岌可危。欧风美雨竞相涌入,抢滩文化阵地,更兼以百年战火、日寇蹂躏、政治运动摧残,令人黯然神伤!我辈少年,幼时即缺少传统文化熏陶,成长时又课业繁重,少有机会涉猎国学,国民素质每况愈下,每念及此,先生无不痛心疾首,夜不能寐!老师忧思国学弃绝,五千年灿烂文化之不存,慨然办义学、收门徒,以期教化心灵、启迪思想,其情其心,岂不令晚辈肃然起敬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余辞别故土漂泊异乡八年矣,忙于学习,稍有长进。年龄愈大,愈发觉得先生的伟岸与艰辛。先生曾教导我,写文章作人都要真实质朴。先生晚年,以笔为旗,著杂文以批判现实,办报纸以启蒙后学。老师曾遭许多人误解乃至诋毁中伤,也曾有学生出卖先生。人性之邪恶顽劣卑鄙丑陋莫过于此。每有小人敢对先生有不敬之语,余向来怒斥之。惊悉恩师驾鹤西去,余悲伤之至,想起一战爆发之时,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言:全欧洲的灯光都熄灭了。先生去矣,乡宁的文化灯光亦已熄灭!可否能有后来者再次点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曾想,四十年后,余退休之后,当写生平自传以传后人,欲以知古通今,教诲晚辈。定当以专章写先生,以表学生仰慕之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南开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007年秋冬之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贺喜,双鹤乡崖下堡村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助理、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教授,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统战部借调干部。</b></p> <p class="ql-block">编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曹东平,网名曹操语录,山西临汾乡宁县双鹤乡人。男,六十年代生人,大专学历,喜爱文学,擅长写作,长于宣传策划。分别为乡宁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乡宁县文化研究会、乡宁县作家协会和乡宁县中和文化研究会会员。曾在县、市、省和国家级报刊、电台、网络发表新闻、散文、论文、杂文、诗词多篇。。2015年被山西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确定为“第一批山西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首席服务专家”。2017年主编双鹤乡第一届文展会11万字的《沃土墨香》。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荣获《小小支点》公众平台举办的宸辉杯征文大赛第一名。做人理念:自强自立,善待亲友。自尊敬人,惠人达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