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康新教育学校《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阅读分享——初中部英语组

VIVI

<p class="ql-block">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暑假,<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怀着钦佩之情,认真阅读了郑英老师的《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span>。</p> <p class="ql-block">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智者见于未萌”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华,相击而显灵光。”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表扬中有期待,期待中有鞭策。” </p><p class="ql-block"> 作者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了知识生成的策略如何应用,给出了各种小组合作的注意事项,提醒我们让积极的讲回归课堂,并且教给我们如何智慧提问。各位老师们都认真地做了读书笔记:</p> 读书笔记 阅读分享讨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全书分两辑,第一辑“课堂,要让生命在场”,第二辑“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今天英语组老师们在读书群里热烈讨论了读完第一辑后的收获和感受:</span></p> 读书感悟 <p class="ql-block">  阅读完郑英老师的《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的第一辑,我有很深的感受课堂不仅是教师的布道场,也是修道场,而在课堂上,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是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传播。所以,在课堂上,拥有一种仪式感,更容易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更有助于思考力的培育和创造力的生发。</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师,站在讲台上是必须要“讲”的,但是教师“怎么讲”“如何讲”却是值得斟酌的。郑老师提醒我们:教师讲解需要找准时机,她提出的“七讲”:讲在“节点”处(学生情感冲突时),讲在“拐点”处(学生误入歧途时),讲在“盲点”处(学生视而不见时),讲在“焦点”处(学生争论不休时),讲在“热点”处(学生兴趣浓厚时),讲在“低点”处(学生思维游离时),讲在“难点”处(学生困惑不解时)——确实是高手使出的妙招,她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任晨琛</p><p class="ql-block"> 对待课堂,我也是心怀虔敬。我随时随地学习和思考,并随手采撷素材,作为备课之资,以提升课堂的容量和质量。</p><p class="ql-block"> ——杨茹</p><p class="ql-block"> 《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第一辑有感</p><p class="ql-block"> 以往读书,我总感觉太过晦涩,解决不了我的实际问题,带着一丝担忧,一丝期盼,我翻开了《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这本书,开始了我的探索。</p><p class="ql-block"> 读郑英老师的书,感觉身临其境,不时有对号入座之感!我受益最深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节,“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显灵光。”合作学习让师生共享知识与资源,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但如何有效的进行,一直困扰着我。很多时候我也觉得学生们的合作就像是学优生的表演场,学困生的避风港,但苦于没有更好的法子,所以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但郑英老师的操作建议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可以科学分组,通过弱弱组合使他们增强自信,掌握基础;通过强强联手让他们显现个性,相互竞争。我可以明确分工,确定组内记录员,主持人,检查员和报告员,让组内人人乐于参与,同时增加小组间的竞争!实践出真知,让我们在教学中应用起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芳</span></p><p class="ql-block"> “每一堂课都是教师教育生命中的一个点,点点相连,便构成了他教育生命的轨迹,也决定了他教育生命的质地”。第一辑“课堂,要让生命在场”,共6篇,其中所思考的,包括预设与生成、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教学情境创设、课堂教学评价等我们日常教学中所关心的问题;郑老师“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提出了可行的策略和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思想的魅力。真正的生成应该是这样的:善启学生的疑;智用学生的惑;巧用学生的错;活用学生的问;妙用学生的题;反激学生的思。在由一个个最耐人寻味和兴味勃发的“最有包孕性的顷刻”所构成的课堂里,学生的心智状态最活跃,神经元在疯狂链接,整个班级就是一个几乎听得到思维和情感拔节生长声音的场域。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每个教师所向往、每个学生所盼望的吗?</p><p class="ql-block"> ——杨迪</p><p class="ql-block"> 课堂是师生相遇的地方,是生命与生命交相辉映的场所,教师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决定了课堂世界中生命的存在状态。“每次临近上课,我都会认真再过一遍备好的课,同时检查一下自己的着装,以保持知性、优雅的教师形象。“课堂中,教师不是要努力地寻找进入学生的世界的教态,而应该让学生能够进入自己的身体意象中。”这句话就是我要追求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最高尊严在课堂,正是在课堂这个看似小小的世界里,教师成就着学生,也成长了自己。开卷有益,掩卷而思。</p><p class="ql-block"> ——李明</p><p class="ql-block"> 当我读到郑英老师的《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第一辑———课堂,要生命在场时,我被郑老师这样一位真正的“行动研究者”的思想和行为所打动。她在书中说到“每一堂课都是教师教育生命中的一个点,点点相连,便构成了他教育生命的轨迹,也决定了他教育生命的质地”。在第一辑里,她描述了课堂上出现的现象,分析了背后形成的原因并且给了我们切实可行的策略,让我颇有触动,原来自己的课堂出了这么多没有察觉的问题。看完第一辑,我明白了我们教师要用一颗匠心来守护课堂,对待课堂要精益求精,尽力使每一个点都达到极致。只有这样,在提升课堂品质的同时,我们也提升了自己教育人生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王凡</p><p class="ql-block"> 教育工作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反思自己,教育的责任在于唤醒。真正需要唤醒的,首先应该是我们教师,教师“醒”了,投入了问题便总有解决的方法。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就是教材,就是课堂的起点,教师的精神高度决定了课堂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冯敏</p><p class="ql-block"> 在读郑英老师的书之前,一直觉得有些时候,在课堂中学生的生成很没有效果,让学生自己学习了,自己合作了,自己探究了,但是却没有合作出什么,还是要教师自己再去不断引导,有时引导不成,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们,现在思考,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伪生成现象吧。就像郑老师说的,把“自主”变成“放任自流”,把“合作”变成“合坐”,把“探究”变成“标签”,把“活动”变成“表演”等等很多问题我的课堂中都存在。读了郑老师的这本书,我明白了为了上课而上课就损害了教学的内在功能,使教学失去了真正的生成价值。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善启学生的疑,善用学生的惑,活用学生的问,妙用学生的题,反激学生的思。在有效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在生成中获得顿悟。</p><p class="ql-block"> ——王娇</p><p class="ql-block"> 《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的第一辑读后感: 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课堂是神圣的,作为教师,应当庄重和虔诚之心,才能在和谐有序的氛围里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臻美。我们重新呼唤课堂的仪式感,是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文化本身的尊崇。心中有繁花,自有芳香;心中有仪式,自有气象。尽心守护自己的课堂,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智慧,灵动和张力。这样的课堂不只能丰富学生,也能丰盈教师自身,我们虽然处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但只要保持坚定信念,凡心所向,素履以往,也能闪现出迷人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沈艳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阅读“找回失落的主导-教师的讲”一篇时,作者提到有一种观点认为,按照新课程实施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上应少讲,甚至不讲,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丧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作为教师,在讲台上是必须要“讲”的,但教师讲解需要找准时机,郑老师提出的“七讲”让我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课堂是师生相遇的地方,是生命与生命交相辉映的场所,教师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决定了课堂世界中生命的存在状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在上课之前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我们应对自己的课堂充满虔敬和投入,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借口,使自己的课堂变味。每一节课都应该是厚重的,充实的。要想节节课都厚重充实,那就应该下功夫,要对每节课的细小环节反复斟酌,反复推敲,认真教研!</p><p class="ql-block"> ——李蕊</p><p class="ql-block"> 在阅读完“莫让提问成问题”一篇时,我觉得课堂提问的技巧并不是孤立的,我们需要将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互相渗透。教师如能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让一个个闪烁着光芒的问号转化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便富有意蕴,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乐园。好问题绝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教师纵横捭阖、殚精竭虑的智慧结晶。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仰取俯拾,兼收并蓄,时间久了,自然能形成独特的提问艺术,达到一“问”天然万古新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范杏君</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要使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情感的张力、文化的张力、乃至智慧的张力,我们需要匠心独运“为有好设计,拈断数茎须”,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达和惊喜。其次,对于处在叛逆期的初中生来讲,他们最讨厌教师的唠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应言简意赅、戳中要害,问题提出后不要急着追问,适当的留一些“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空白。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认真思考、潜心倾听,正所谓:静是课堂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的前提条件。最后,莫让泛滥成灾的表扬失去意义。“人生有度,过则为灾”,过于频繁的表扬如同精神鸦片,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动机,而且助长了华而不实的学风,遗患不浅。一个柔和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大拇指,都能成为有效的表扬。因此,我们要掌握表扬的火候,以“激”为手段,以“励”为终极价值取向,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张艺川</p><p class="ql-block"> 教师应怀着庄重和虔敬之心,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的张力。我们需要匠心独运。对于处在叛逆期的初中生来讲,他们最讨厌教师的唠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应言简意赅、戳中要害,问题提出后不要急着追问,适当的留一些“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空白。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认真思考、潜心倾听,正所谓:静是课堂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的前提条件。</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高光时刻在课堂,而课堂教学需要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因此我们永远不要满足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要学习一切需要掌握的新的知识!只要教学需要,就必须认真学习! </p><p class="ql-block"> ——昝亚平</p><p class="ql-block"> 读郑老师的书,我对情景设置这一部分情有独钟。首先,创设情境要从学生熟悉的社会背景中提取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合乎逻辑的。学生有话可说,才有表达的愿望,印象也会愈加深刻。其次,情境设置要有连贯性。各个环节,各个课时衔接要自然,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或零零碎碎。最后,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是让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的虚假繁荣。真实的课堂并不总是激动人心的,很多时候是平平淡淡,实实在在的。</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看过的每一次美景,读过的每一篇美文,品过的每一道美食,都可以成为我们创设情境的绝佳素材,与我们的课堂完美融合! </p><p class="ql-block"> ——畅丽娜</p><p class="ql-block"> 看到郑英老师的《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只是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迫不及待读完第一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情境教学法的重新定位,情境教学法的流行,使得一些教师都跟着名师学习,却往往只停留于简单的模仿,殊不知每个人的差异是显著的,所以我们向名师学习的应是其精神实质,而不是外在形式。另外,教师创设情境,应该追求自然和真实,依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贴近学生的实际经历,合乎学生的学习本质,自然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乐园。</p><p class="ql-block"> —— 郑荣</p><p class="ql-block"> 教育教学是琐碎、平凡的,有的人可以把琐碎的工作当成一份事业追求,可以把平凡的事情视为一种艺术创作,郑英老师便是这样一位真正的“行动研究者”。&nbsp;&nbsp;</p><p class="ql-block"> 课堂是师生相遇的地方,是生命与生命交相辉映的场所,教师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决定了课堂世界中生命的存在状态。“每次临近上课,我都会认真检查一下自己的着装,以保持知性、优雅的教师形象”,郑老师在课堂上,像一棵开花的树一样“挺拔地站立”,目光“庄重而柔和”,声音“轻柔却有力”“带着饱满的热情”。课堂是教师的高光时刻,也是教师绽放自己生命之美声美色的世界——这就是面向每个学生的生命,敞开并敞亮自己的世界。佐藤学在《教师花传书》中说:“课堂中,教师不是要努力地寻找进入学生的世界的教态,而应该让学生能够进入自己的身体意象中。”</p><p class="ql-block"> ——岳新英</p> <p class="ql-block">  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的理念,案例,课程,资源等无不来源于生活。一个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都是来自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反思自己,多多积累理论知识和酝酿自己的文化底蕴,走出小我,融入大我,身体力行,做孩子们无声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正如书中所言,课堂,体现着一个教师最大的价值和最高的尊严!上好每一节课其实就是对教师最高尊严的保护!</p>

课堂

教师

学生

生命

老师

第一辑

我们

郑英

自己

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