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诗味

胡沙

<p class="ql-block">诗味,这个题目也太大了,再具体化一些可能更好。我理解,这是要提高诗友们的精品意识,提高诗词质量。这很重要。没有精品,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学会、一个诗社的地位关系都很大。应该说,我们的普及的工作做得非常充分,提高的工作相对来说还有待加强。</p><p class="ql-block">要提高质量,出精品,理论上的东西太多了,早已汗牛充栋了,需要的是实际操作上的技巧。要说清楚这个技巧太难啦,因为写好诗,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读书是多是寡、功力是深是浅、训练是否到位,还有个人天赋等等。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好诗必须做到意深、情真、境阔、语工、韵谐,舍此就难成为好诗。这五点,每一点都是一篇大文章。所以,诗要写得有味道,而不是平庸之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想到了,并开始运作,是一件大好事,应当给予支持。</p><p class="ql-block">仅选取其中三小点加以说明。如下:</p> <p class="ql-block">第一,诗要有转折,有顿挫,不要平直到底。</p><p class="ql-block">当然,平直平铺,也是诗法的一种,特别是长篇叙事诗,常用平铺法。但一般律绝,平直平铺要自然入妙就非常困难。当然也有好的,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㧕”那首诗,一般认为,这首诗看不出有转折痕迹,没有起承转合,四个句子都是并列的,以至于有人说这是一首不完整的律诗。但是历来评价,这首诗是臻乎妙境的,并选入教科书,这主要得益于这首诗语言的精美和形象的生动。应该是个例。</p><p class="ql-block">所以,从整体看,好的诗还是要有转折和顿挫的。</p><p class="ql-block">例如王渔洋:</p><p class="ql-block">真州绝句</p><p class="ql-block">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p><p class="ql-block">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王渔洋的代表作之一,是他路过真州(现在的仪征)后写的,也最能体现王渔洋神韵风格。</p><p class="ql-block">诗中前两句是眼中所见景色,是全诗的铺垫。第三句开始转结,即从所见中提练出最令人难忘的一段景物,加以描画。一转一结最见风神,味道十足。此情此景,几乎人人眼中都有,而人人笔下皆无。这首诗影响很大,以至于当时江南一带许多画家,纷纷作这首诗的诗意画。没有细腻的体察和精微的审美情趣,是写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漁洋先生的冶春绝句、秦淮杂咏等组诗都有这个风格,是他二十多岁初入仕途、任扬州推官时写成的,可以一并参读。</p><p class="ql-block">再如钱钟书:</p><p class="ql-block">容安室休沐杂咏</p><p class="ql-block">莺啼花放縠纹柔,少日情怀不自由。</p><p class="ql-block">一笑中年浑省力,渐将春睡当春愁。</p><p class="ql-block">容安室是钱钟书先生的书斋。休沐,即休息与沐浴。这首诗写于钱钟书先生中晚年时期,主要表达对中晚年人生的感慨。</p><p class="ql-block">要理解这首诗,首先要分清楚“春睡”和“春愁”的区别。</p><p class="ql-block">春睡,就是春困,指人疲倦之后的犯困和慵懒,脑中什么都没想,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这是中年人为工作生活奔波后的疲惫状态。</p><p class="ql-block">春愁,则是因春天而产生的愁绪,多指年轻人为前边所说的莺啼花放那样的闲愁,这种愁绪多没来由,强烈而短暂。</p><p class="ql-block">作者在诗中阐发的意思即是,人到中老年,已不如少年时活力,也没有了闲愁,增多的是疲惫与慵懒。</p><p class="ql-block">诗中最关键的手法,还是三四两句的转结。要有细腻的幽微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第二,重大题材作品,要风格多样,不要一味豪放,要学会以小见大。</p><p class="ql-block">现在有一个现象,越是年轻人越不避婉约,敢抒真情;上了点岁数的人则多崇尚豪放,而且一豪到底,似乎不豪放就是革命意志消退,不豪放就没有人格力量。这种要求对于作政治宣讲或许是对的,用之于诗,就未必是正确的。须知婉与豪不过是诗的风格不同,并无优劣之分。婉有好诗,豪也有好诗,凭人所好,不可强求一律。</p><p class="ql-block">重大题材的诗是一定要写的,也需要豪放,但不是非豪放不可。而且即使是豪放,也必须用形象说话,不能口号化、程式化和概念化,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词汇。要注意掌握这样几个原则:大题目选小题材,避正面选侧面,避全景写小景,避长远写一瞬。</p><p class="ql-block">老诗人刘章有一首《赤岸观花》:</p><p class="ql-block">丁香花伴海棠开,刘邓当年手自栽。</p><p class="ql-block">无边战火硝烟里,人间春色早安排。</p><p class="ql-block">此诗不知道是故意用折腰体还是诗律有误,但非常耐人寻味。是一首以小见大的诗,从刘邓首长栽下的丁香花和海棠花写起,令人联想起烽火连天的岁月,诗味浓郁。把联想留给读者的诗才是好诗。</p><p class="ql-block">叶剑英元帅也有一首诗,很有特点。好像是写在方志敏烈士的一张照片后边的。这首诗就是:</p><p class="ql-block">《看方志敏同志手书有感》</p><p class="ql-block">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p><p class="ql-block">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p><p class="ql-block">革命题材的诗居然展现出如此文采,是很少有的。特别是三四两句,用语之典雅,前所未见。</p><p class="ql-block">文山,即文天祥,江西人,方志敏也是江西人。都是为国牺牲的民族斗士。秦淮,即秦淮河,是方志敏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秦淮河流经南京,似在暗示是国民党政府的迫害。而且,一叶二字还使人想起周总理吊念皖南事变的那句话: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用如此典雅的语言、如此丰富的意象赞颂一位牺牲的革命志士,可见叶帅诗词功底之深厚。</p> <p class="ql-block">第三,在表现手法上,不可太实在,不妨朦胧点,要有想象力。</p><p class="ql-block">为数不少的人对这个道理还是懂得的,但是所写的诗往往太过实在,规规矩矩地码字,安步当车,不敢放辔一奔,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联想,不敢抒情,唯恐跑了题。 </p><p class="ql-block">要发挥想象力,不能不注意虚实,做到有实有虚,虚实相生。古人的做法值得借鉴。如五代时期翁宏的《春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四个意象都没有确定的内涵,没逻辑上的联系,虚化的拼贴在了一起。没有地点、人物、情节,只剩意象和情感的流动组合。其中的“人”,不知是男女老少,不知是贤愚贵贱,意象本身虚化了。还有东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远一近,虚实错落。在律诗中二联中,一般要求一联写景,一联写情。景是实,情是虚,情景要交融。如实描绘,缺乏形象思维,是很难留下回味的余地的。当然过于虚无飘渺,也不好,虚实还是要有个平衡的。但对于许多初学者来说,所写的诗往往不是过于虚,而是过于实,虚实相生的问题没有把握好。比如要写一棵古柏,往往只就柏树的不怕风霜、坚强不屈的品格着眼,较少涉及时空概念,没有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这样的对比意识,味同嚼蜡也就不奇怪了。</p><p class="ql-block">要发挥想象力,还要注意粘与脱的关系。特别是咏物诗,要做到切而不着,不粘不脱。就是说,咏物诗要切合所咏之物,不能太泛。不能咏桃花的诗,用于咏海棠也可以。但是咏物诗又不能太精切,太精切就落粘带之相。唐代路德延《芭蕉》诗:“叶如斜界纸,心似倒抽书。”有些论者以为太精切了,刻画太细,全无象外之意。《载酒堂诗话》还引用唐人雍陶《白鹭》:“立当青草人先见,行傍白莲鱼未知”,认为“可谓佳绝”;而“一足独拳寒雨里,数声相叫早秋时”,则曰 “已成俗韵,此粘皮带骨之累也”。所以钱泳《履园诗话》说:“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扑风捉影,须在不离不即之间。”这里所说的不离不即,就是似与不似之间,使之形神兼备。所以,诗不能太粘带于主题,又不能离题太远。</p><p class="ql-block">举两首我自己的例子如下:</p><p class="ql-block">秋日即景</p><p class="ql-block">鸿雁已将秋信驰,丹枫白首两相知。</p><p class="ql-block">菊香拂面风行处,山气清心雨过时。</p><p class="ql-block">一曲池塘荻花乱,百重峰谷夕阳迟。</p><p class="ql-block">谁人又试寒霜笔,画作斑斓万木奇。</p><p class="ql-block">这一首,一二句都是虚写的,不那么实。頷联是实写,都是眼前景。颈联虽也是景,是一近一远的景,虽然场面不小,但很朦胧。当时贴到某论坛的时候,有人说那个乱字不好,与题意不符。我自己反而觉得乱字好,它增强了这一联转折的味道。我满意的是尾联,发挥了一点想象力。</p><p class="ql-block">迎春花</p><p class="ql-block">耐冷人间数嫩黄,素馨接踵腊梅芳。</p><p class="ql-block">尘心罔不贵朱紫,上品殊难入缥缃。</p><p class="ql-block">亦野亦庭凭所在,自开自落渐成常。</p><p class="ql-block">一丛影入蓬窗里,作伴风前酒一觞。</p><p class="ql-block">迎春花大概是最普通的一种花了,不登大雅之堂。惟其如此,它便有了平民风格,古人是不屑于写的。捡个漏,我写了。牡丹梅花之类,都被古人写得连篇累牍,名篇无数,普通之人谁还敢措笔其间?</p><p class="ql-block">耐寒的花木,古人认为是梅花,实际不是。腊梅开花最早,腊月里就开,然后就是迎春,而后才是梅花。青岛的梅园《十梅庵》的梅花三月才开,也是三月才对外开放,比桃花早不了几天。须知梅花与腊梅是两个绝然不同的物种。</p><p class="ql-block">而且,还发现一个现象,黄色的花最耐寒,如腊梅、迎春、菊花。艳丽的花多没有这个特性。</p><p class="ql-block">要说立意的话,可能以上几点就是立意了。</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个人觉得议论有点太多了,虚实也谈不上。好在没有粘带之病,也不脱。满意的是观点正确,没落俗套,可给人以联想。</p><p class="ql-block">颈联,半景半叙,语言淡了一点,但与其平民性格相宜,还说的过去。</p><p class="ql-block">所以,诗一定要借助想象力。而要提高想象力,没有别的途径,只有多读书,特别是多读古人的诗词作品。连雅堂先生说:“诗有别才,不必读书,此欺人语尔。”他认为经史起码要略知二三,再取唐人名家全集读之,乃有所得,乃可旁及,下笔自然可观。试想,如果我们不读《桃花源记》怎么会有“不知汉晋为何世”这句话?不读《乐府诗集》怎么会知道“白苎衣”是一种优雅乐舞的名字?不读《楚辞》,怎么会知道“泣江蓠”的含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