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序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持续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波澜起伏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主体人群是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的中学生,他们从城市迁往农村插队落户或参加准军事化的生产建设民团,在那里从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体力劳动。历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在1500万一1800万,其中绝大部分知识青年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的。1980年,国家决定不再继续执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同时还决定以往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过程的不同年代来划分,50年代中后期,以原为农村户口、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务农为主的回乡知识青年是最早的一批“早期知青”;60年代初中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边疆、农村,农场的知识青年被称为“前老三届知青;”文化大革命”爆发后,1966一1968年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的知青年被称为”老三届”知青;1969一1973年和1974一1978年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分别被称为“新五届”知青和“后五届”知青。我本人于1975年初从杭州市第二中学高中毕业后,同年6月赴浙江省临安县高虹人民公社长青生产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8年9月考上大学回杭州读书,经历了两年十个月的知青下乡生活。我妻子赵红也有着大致相同的下乡经历,我们都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后期的“后五届”知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改变了那个年代里千千万万个青年人的命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历史话题。作为一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今天翻阅着眼前《远行的青春一一浙江知青图纪》这部画册,看着一幅幅记忆中熟悉的历史画面,阅读着那些带有历史气息的配图文字资料,其内心有何感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总体上来说是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中上演的一部悲壮的青春剧。坦率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程中一次不成功的探索。但是,我们今天在反思历史时,也要懂得尊重那一群带有时代烙印的青年人曾经的理想、热情和献身精神,切忌动辄用动荡的时代背景和失败的社会试验,不由分说地绝对否定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每一个不同的知识青年个体曾经拥有的那一份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收获。知识青年在偏僻的乡村经历着艰苦的锻炼,他们中间不少人在勤奋学习,严肃思考,努力探索,增加增了知识,磨炼了意志,认识了社会,收获了友谊甚至爱情,在广阔天地中获得了一份独特的人生阅历。无论什么时代背景,这一切多少都会自然地发生在每一代年轻人身上。同时,我也想真诚地说,对于每一位作为个体的知青,不要轻易地将自已在上山下乡生活经历中的那份个人的体验和收获,过于激情地简单贴上“青春无悔”的标签,甚至于带着些许自豪,把身处这样一个动荡扭曲时代中的个人经历,自觉或不自觉地视作为青年人走入社会和认识社会的应循路径。在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时,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整体到每一个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个体,在不同的反思视角和视角转换中,千万要小心谨慎地弄清楚“实然”(“是什么”)与“应然”(“应该是什么”)在不同历史场景和现实中应有的意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不同个体的知识青年,对于上山下乡的经历完全可以有着非常不同的解读。作为“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进入大学学习的知识青年,我从本科念到研究生,获得了博士学位,当上了大学教授,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就。我在回顾自己成长过程时,自然会倾向更多地从正面来解读自己上山下乡的生活经历。而且,上山下乡期间对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了解,从农村所获得的实践知识。对我所从事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确实有着独特的帮助作用。当然,今天许多拥有知青经历背景的学者,他们所获得的那份独特的人生阅历、是以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缺陷为代价换来的。回头再去想想,大多数上山下乡后由于种种原因再没机会跨入大学校门的知青,与当年留在城市就业或参军的同学相比,他们失去的更多。尤其是“后五届”知识青年中那些初中毕业生,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大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革命”的背景下完成的,在生理和心理均未成熟的年龄就来到了农村,后来又随着知青返城潮回到了故乡城市,在城市的各行各业做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他们中间有的人到中年被迫下岗,有的早年因病痛退休,更多的人在企业改制时买断工龄提前退休,许多人都过着窘迫的生活。对这些知青来说,当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他们回城后的工作和生活并无多大帮助。在他们看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浪费了他们的青春年华,耽误了他们的大好前程,扭转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是他们人生中的无奈。他们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对知识青年上山下参运动做出这样的解读,应该说也是合情合理的,我们这些同时代的人应该对此抱着一份更多的理解。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成为共和国昨天的历史。抚今追昔,正如《远行的青春一一浙江知青图纪》这部画册的编者所说,“历史需要正视那段岁月,人民需要探究历史的真谛”,而正视历史和探究历史,首先就必须客观地展现历史的原来面貌。《远行的青春——浙江知青图纪》用一帧帧旧照片,配以文献资料和文字解说,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客观地反映了浙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记录了那个时代中许许多多普通的知识青年在农村劳动、生活和学习的生动场景,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对浙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我个人的看法,也可以说,这部画册的出版本身就标志着浙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研究迈出了极其有意义的一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史晋川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4年8月6日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本文截图转编:戴 蛟 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1972年6、7两月,浙江省宁波、舟山、绍兴三地知青,赴吉林省原白城地区长岭和镇赉两县下乡插队务农,从中留下了许多比较珍贵和纪念意义的照片,其中宁波和舟山二地共有十二幅图片经过我的努力被《远行的青春--浙江知青图记》在上万张图片中精选采用,记入了浙江知青史册。同时绍兴地区知青赴吉林省白地区镇赉县支边插队务农也有19幅照片被选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下面也敬请大家分享一下,后 记部分原文和部分被精选采用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新中国发展历史上,“知青”这个名字整整响亮了几十年。当年,风华正茂的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满怀激情,投身于上山下乡热潮。这是一代人特有的青春记忆,是一代人特有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浙江省档案馆编辑《远行的青春--浙江知青图纪》《以下简称《图纪》)一书。旨在为历史留存记忆。力争更好地整合浙江知青档案资源,为历史研究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资料。《图纪精选图片近 500 幅,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系统记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过程。清晰地展现了知识青年的别样风采与人生轨迹。是一部珍贵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资料集。我们相信,作为一种媒介,《图纪》会让人回潮那段逝去的岁月,从付出的代价中吸取教训。从艰难的跋涉中汲取力量,让后人了解历史。思考未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图纪》编撰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杭州知青、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史晋川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并对文字编辑与文本规范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图纪》的出版,也离不开老知青们的关心支持。在这里,特别要感谢下列知青的热情参与(按姓氏笔画排序):丁纪先、卫森林、马国玲、王伟钢、王庆济、王志龙、王松涛、王挺、王健超、王晓秋、王祥林、王瑞娟、毛雷菲卢昌中、叶希平、丘文丰、乐加础、冯晓珍、孙艺、孙志飞、邢静南、朱玉梅、朱治明、安遂平、祁尔娟、杜金大、杨吉利、李金海、李建平、李建新、李保尔李凌、吴信任、吴惠娟、余美献、汪剑秋、汪泉、沈亚英、沈伟年、沈炳翔、宋文茹宋锡珠、张世平、张访秋、张红敏、张雷、陈乃英、陈小莺、陈天民、陈苏杭、陈爱珍、林安石、林嗣进、林黎明、卓雪英、金秀芝、金恭阳、金继华、俞建兴岳大碌、周先利、周祖荣、周曙明、於祖卫、项宁、赵东方、赵国良、胡从溪、胡振、徐华、徐力群、徐春美、徐爱娟、奚元强、凌侠恕、姚盛昌、秦国泰、秦新刚、莫彩煌、顾炳松、钱玉祥、高云台、高明、高榕、诸勇、黄玉林、黄向东、黄宗耀、黄柏松、黄慧芳、曹瑶琴、章祖庆、韩群、葛新会、蒋思迅、童洁平、谢宜灿、谢晨兵、楼成就、楼时伟、裘祖林、詹国瑶、鲍钢、谭寿焕、潘常德、戴蛟龙等,他们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杭州市档案馆、温州市档案馆、绍兴市档案馆、台州市档案馆、嵊州市档案馆、诸暨市档案馆、平湖市档案馆、嘉善县档案馆、松阳县档案馆、台州市椒江区档案馆及浙江知青网与宁波知青博物馆等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还有许多关注《图纪》成稿并提供热情帮助的各界朋友,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需说明的是,为保持历史原貌,行政区域名称仍沿用当时名称;《图纪)只为客观呈现这段历史,不涉及知青身份认定、待遇等问题;统计数据大多来自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部分史料参考了《浙江省劳动保障志》和各地市、县志及《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始末》等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误缺漏之处,恳请批评指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编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2014年12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下为视频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浙江知识青年赴吉林农村支边始于1969年。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以后,1969年,在知识青年点山下乡大潮的推动下,浙江省298名知识青年去吉林通辽县胜利农场插队落户。而大量集中赴吉林支边则是1972年。当时,浙江省革委会针对浙江省人多地少、安置困难的实际情况,下发了《关于动员知识青年去吉林插队的通知》,要求每年动员一批青年赴吉林白城地区插队落户,动员的地区主要是杭、甬、温三市和舟山地区以及人口稠密的绍兴、平阳、黄岩等县,计划输送4000人,最后经过宣传动员,共有3857名知识青年落户吉林农村,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批支边知青大多返回城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以下是宁波与舟山被精选采用的十二幅图片,下面左上图为浙江起来吉林长岭县各公社插队落户知青在去集体户路上向农民了解情况;左下图奉化知青孙秋英刚下专列时情景;右上图为浙江知青集体户的青年与长岭县知青办公室和公社领导合影;右下图为奉化女知青竺永飞插队落批准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左上图为奉化知青在集体户门前合影留念;右上图为奉化知青戴蛟龙和袁义邦参加长岭县第三届知青乒乓球友谊赛(1974年1月)下图为奉化知青在长岭县龙凤公社前十四小队下乡时合影(1973年10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奉化知青在长岭县龙凤公社前十四小队下乡时合影(1974年12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右上图长岭县老农指导浙江知青识别冬瓜秧,下图为宁波鄞州区女知青顾艳君(三排左三)、宁波奉化区知青戴蛟龙(三排右六)宁波知青宋敏(三排右三)参加长岭县第二期青年干部学习班的合影留念(1974年5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上长岭县七撮公社小三十一生产队舟山地区下乡知青集体户获吉林省下乡知青先进集体户称号与下图舟山知青在长岭县永胜公社下乡集体户门前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以下为绍兴知青在镇赉19幅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右上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动员知识青年去吉林插队的通知(1972年5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绍兴知青吴信任赴吉林支边的批准通知书(1972年6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下图为上虞县百官镇51名知青从曹娥火车站乘专列赴吉林省镇占来县套保公社集体户插队落户。图为出发前在百官镇灯光球场合影留念(1972年6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页左上图为镇赉县英华公社的绍兴知青金恭阳(左一)代表点镇赉县知青参加白城地区文艺会演(1974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右上图为镇赉县套保公社的绍兴知青与当地社员一起学习。</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左图为镇赉县英华公社双庙集体户、绍兴知青吴信任仔日记(1972年6月)右上知青探亲证(1973年12月)右下镇来县英华公社三合大队绍兴知青秦新刚的中专毕业证书(1977年8月)</b></p> <p class="ql-block">以下为绍兴知青在镇赉</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动员知识青年去吉林插队通知和赴吉林支边插队批准书(1972年6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页左上图为镇赉县英华公社的绍兴知青金恭阳(左一)代表点镇赉县知青参加白城地区文艺会演(1974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右上图为镇赉县套保公社的绍兴知青与当地社员一起学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镇赉县英华公社英华五队集体户(前排左一为绍兴知青章祖庆)在小麦试验田里(1976年7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页右上图为绍兴知青参加镇赉县岔台公社户长会议(1975年5月)左下图为岔台公社棉西大队闹集体户知青赵国良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留影。下右图为赵国良在五七学校毕证书(1974年12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页左上为镇赉县丹岱公社团结大队四队集体户全体知青合影(1972年12月)下右图为丹岱公社鸟鸦山大队绍兴知青潘常德先进知青奖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镇赉县嘎什公社参加县第四届知青代表会议全体代表合影(1973年12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页右上图为镇赉县莫莫格公社哈啦塔大改孟天召生产队集体户4名绍兴女知青合影(1973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左图为镇赉县哈吐气公社呼兰大队东查干集体户、绍兴知青高云台在给知青理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右图为哈吐气公社张海大队集体户绍兴知青陈乃君、陈乃英姐妹们俩留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下为,浙江知青在各地的场景图片分享。由于图记共有近500幅图片,不更多的在这里全部展示和介绍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大陈岛看望30年前来自温州等地的老垦荒队员,并为他们题词(1985年12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远行的青春-- 浙江知青图纪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浙江省档案馆 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出版发行 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市场部电话 0571-8517651685061682)作杭州新海得宝图文制作有限公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杭州富春印务有限公司787毫米x1092 毫米 1/1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数36.9 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责任编辑王福群 次 2015 年 1 月第 1 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特邀编辑 汪维玲 2015 年 1 月第1次印刷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责任校对 张谷年 ISBN 978-7-213-06574-3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整体设计 融象设计工作室 定价 300.00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印开印字插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