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月15日,我们参观了摩梭博物馆。此馆在泸沽湖的草海边,距泸沽湖镇约两公里。在博物馆大门台阶下有一巨石,上面刻有莫言的手书“摩梭博物馆”。大门左侧是一幢具有标志性形象的碉堡,登上碉堡顶楼便可俯瞰整个博物馆和草海,还能远朓到泸沽湖一角。</p><p class="ql-block">摩梭博物馆是系统展示摩梭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专题博物馆。展陈区域由序厅、摩梭民俗展厅、专题展厅三大部分组成,展陈面积2300平方米,展陈文物包括石器、青铜器、陶器、土司遗物、摩梭民俗文物等。</p><p class="ql-block">通过对博物馆的参观,我们可知,摩梭人并非一个独立的民族,它的一部分归属于纳西族,一部分归属于蒙古族。摩梭人现有50000余人,主要生活在泸姑湖周边地区,它的起源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兴趣,不在于它的族源划分,而是因为它是中国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家庭里的成员都是一个母亲或祖母的后代,家庭中无男子娶妻,无女子出嫁,女子终生生活在母亲身边。男子夜晚去女方家,清早回自己母亲家生产生活。在家庭中老祖母是家长和灵魂,大女儿在老祖母百年之后继承其地位为老祖母,而其余女儿则通过一定仪式另立家庭,成为新家庭的老祖母,而男子作为舅舅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只是家庭的重要劳动力。</p><p class="ql-block">摩梭人的住房布局是由四座木结构房组成的四合院。正房是全家最重要的建筑,叫“祖母房”,是全家活动的中心,有中心火塘、锅庄石及叫做“女柱”“男柱”的两根柱子。这里也是全家吃饭、议事、祭祀、待客之地。正中的房子是经堂,左侧是畜厩,正前面的房子为绣楼,是成年女子住的地方,也是走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摩梭人的生活习俗,下午临近黄昏时我们沿着街后面山脚下一条小路寻访摩梭人。</p><p class="ql-block">此时,我们看到了一位老祖母坐在路边,身边还有她的儿子,老祖母看似年逾古稀,但神清气爽,我问她多大年龄,她似乎没听明白,他儿子说,属牛,已经98岁了(实际96岁),每天都要吃猪膘肉,还要喝一点酒。猪膘肉是摩梭人非常美味的一道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据说,冬天时,猪养肥了,摩梭人先敬菩萨,然后杀猪,剖开猪肚,拉出内脏后把瘦肉和骨头剔除,抹上配制好的调料再缝合,并将猪晾干后放置于神柜上,一般需晾一到三年,有的甚至十年以上。</p><p class="ql-block">这时,老祖母不知从何处拿出一包烟,抽出一支递给何教授,然后自己也抽出一支,何教授顺势为老祖母点上火。老祖毌拿烟与抽烟的姿势都真切地反映了她的家族地位。</p><p class="ql-block">再往前行百余米,我们看到一个有点华丽的四合院,开着门,院内灯光较亮。我们进去,主动和女主人打招呼,她约40余岁,身材高挑,仪容端庄。她客气地把我们引见给老祖母。</p><p class="ql-block">站在院内,才发现这个院子是一个标准的摩梭人住房,与博物馆模型一模一样,正中央是经堂,里面金碧辉煌,端正供奉着四大菩萨,右边“祖母房”富丽堂皇。老祖母已80多岁,但神彩奕奕,她亲自打开经堂让我们看,并端着葵花籽,给每一个来客抓上一大把。她很豁达,乐意与来客照相。外孙女很漂亮,大约十七八岁,大方得体,一直主动张罗接待,而在祖母房外站立着的舅舅似乎有点木讷,很少言语。这是一个典型的摩梭富裕家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