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歌者——致敬张爱玲之《金锁记》

<p class="ql-block">月下歌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先说诗鬼李贺,他是极擅长在黑色底稿上挥洒的奇才。“大漠燕山”“黑云压城”的经典画面世人皆知。李贺还有一送别诗,诗云:冬树束生涩,晚紫凝华天。巨幅且凝重的暗色天幕下,孤独的树在冬日朔风中瑟瑟摇颤。</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拿来给《金锁记》做背景甚好。</p> <p class="ql-block">  # 这是个描写月亮相当出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开篇月色:“三十年前的上海……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再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p><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简直太好太好。通过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眼去望天上的月。我们晓得,这当然不是看月亮。年轻人想到多年前的月亮是模糊的,毕竟不曾经历过。把月亮想象成浪漫的湿晕和泪痕,比喻很善意温情——尽管温情一词好似和张不甚搭边(她是恶毒刻薄的)。曾对比读村上和张的小说,前者自然是“温情”典范,如同初春细水轻抚过田间的每一株小苗。张的譬喻很狰狞,俗语说教人“汗毛凛凛”。如《封锁》开篇,“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鳝”。恐怖之美。 那么这里的老年人,应是指主人公曹七巧。欢愉且凄凉,这两者截然相反的的心境安放在一处,多么讽刺。回首三十年来的辛苦艰难,无论是谁,再热切的心也会磨蹉得凉薄无力。</p> <p class="ql-block">  开篇作者营造的是淡淡的苍凉和唏嘘,第二处描写月亮,就拉着你的心直直坠崖式下降。看:“天就快亮了,那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p><p class="ql-block"> 拿月亮比作脸盆,赤金的脸盆。这是昏昏下坠的月亮,已经不能呼吸的月亮。这节奏,这比喻,这就是张爱玲。(给跪了)</p> <p class="ql-block">  省略中间几处关于月亮的描写,第五回出现的月亮,我们不得不细读:“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天上的一个白太阳。”</p><p class="ql-block"> 伏笔早设——我们知晓这是个悲剧,但赫然出现的意象仍让人身心俱撼。真是疯了!“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前半句描述不动声色,还带有一点小欢愉,紧随着:“像是漆黑天上的白太阳。”昼夜颠倒,黑白混淆,隐私的夜晚成了煌煌白日,堪称恐怖美学之典范。</p><p class="ql-block"> 我亲历过昼夜颠倒的可怕。读小学时,某天中午赶回家吃饭。走在道上,倏地乌云遮天蔽日,明晃晃的太阳说消失就消失。那份急奔回家的恐惧到现在还记得。是不是日全食呢,记不清了。或许只是突然变天而已。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读张爱玲也好些年了。《金锁记》是我很喜欢的一篇中篇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个性自然教人喜欢不来,但相信品过《金锁记》的读者,也不会对七巧产生真正的厌恶,她不过是旧时代背负惨痛命运的女性代表之一。她的抗争和呐喊成了变态的猛烈的报复。她用那黄金的枷角劈杀了好几个人,同时也劈杀了自己。</p> <p class="ql-block">#关于作者#</p><p class="ql-block"> 黑白照最符合张爱玲的特质,因为她是一个很分明的人 。 经典造型:略仰头,睥睨万物的姿态。爱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今搜到读书时的照片:有些憨实可爱。</p> <p class="ql-block">附爱玲的两条名言,好似相悖。</p><p class="ql-block">其一:回忆若有气味,那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甜而怅惘,像忘却了忧愁。</p><p class="ql-block">其二:回忆永远是惆怅。愉快是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p><p class="ql-block"> 个人更中意第二条。回忆本就是不能再现的过去,樟脑香又是什么鬼。</p><p class="ql-block"> 睡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