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崇川区名师培养共同体2021年暑期研修活动系列报道(三)</p> <p class="ql-block"> 7月16日,研修第三天,既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奋斗的标尺。</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崇川区名师培养共同体2021年暑期研修活动圆满落幕。</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这群崇川教育追梦人将满载区局领导与导师们的殷切期待与嘱托,带着满满的收获,重整行装,向更辽阔的远方扬帆进发。</p> 专家引领明路径 <p class="ql-block"> 上午,全体学员认真聆听了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南通大学情境教育研究院首席专家冯卫东的专题讲座《在课堂“观•变”中做“永恒的课题”:与崇川老师谈“五位一体”专业进阶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活动由通师一附蔡晓燕老师主持。</p> <p class="ql-block"> 首先,冯院长对讲座主题进行了解读,让学员们对“课堂‘观•变’”、“永恒的课题”、“五位一体”、“专业进阶”等关键词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他说,写作是教师最好的专业自修,希望全体学员“向下沉潜、向上飞扬”。</p><p class="ql-block"> 接着,冯院长结合自身多年科研的成果,紧扣“我与课堂‘观•变’及其研究的美丽遇见”这一话题,列举了多个研究案例,让学员们懂得如何在科研过程中从“研究课例”走向“研究课理”。同时,又以“课堂等待”这一具体的“课堂细节”为例,告诉大家由一个细节引发的“课堂观•变”,是一种持续时间长、走得比较远的“课题研究”。冯院长要求大家:一定要关注课堂观察,不做追风者,要做踏浪人。</p><p class="ql-block"> 冯院长还对“五位”之“课堂观察”、“撰写教学叙述、反思或基于课例研析的论文”、“进行课堂变革性实践”、“进行(微型、规划)课题研究”、“炼制教学主张,让教学成为‘有思想的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深入浅出地让学员们了解到如何让好课成为好“作品”。他倡导在课例的研析中“看见”并能言说“课理”,倡导更多教师走上“课例—课理—课例”的专业成长“盘山公路”。冯院长还给学员们提出了关于课题研究及写作的几点建议:要关注微型课题的研究,论题角度要小,开掘要深;要努力拟出新而不险、美而不媚的文题,努力做到让文题“无须解释就能明白,一经诠释非常深刻”。老师们专注倾听,认真做笔记,受益匪浅。大家明晰了“五位一体”的专业进阶之路,对课堂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识。</p> 互动交流析疑义 <p class="ql-block"> 讲座结束后,冯院长还与现场学员展开互动,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学员们踊跃提问,冯院长侃侃而谈。他勉励大家:要“在想中学会想,在写中学会写”,要让“学习,像饮水一样解渴;思考,像呼吸一样自然;研究,像对弈一样潜心;写作,像晤友一样诚挚。”</p> 总结提升添干劲 <p class="ql-block"> 三天黄海之滨的研修之旅虽然短暂,但赋予了每一个学员成长的色彩和意义。 下午的总结会议,首先由三位学员代表发言。</p> <p class="ql-block"> 永兴小学的朱莉老师从“共情、共勉、共谋”三个方面深情回顾了本次暑期培训的收获。朱老师巧用“追本溯源”中“源”,“圆梦路径”的“圆”以及“致远未来”的“远”,探索向名师看齐的答案。行稳致远,荣耀不在来的地方,而在要去的地方,未来在我们远行的地方。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自我发展,凝心聚力,优化精神生活的自觉性,永不满足,才是给自己最好的福利,才能以挺拔的姿态,让生命朝向最蓬勃的地方生长。</p> <p class="ql-block"> 天生港小学的郭燕华老师用“自省”“思考”“行动”三个词凝练地概括了本次的研修之旅。“自省”——自省“我在哪儿”,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于对待专业的认真执着,工作中的韧劲、闯劲和恒劲。“思考”——思考“我到哪儿去”,直面差距,善于规划自我;有了规划就有了行动的指南和方向,让专业成长有章可循,才有可能更快地走近名师。“行动”——“该如何去”,我们要乐于成长、甘于寂寞、勤于钻研。不知疲倦地自我成长,不间断地读书、实践、写作、反思,以永不满足的状态去学习,以成长的姿态迎接明天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南通张謇第一小学的黄茜茜老师在发言中说:“我感到能参与此次的封闭式暑期研修,是确幸,是激励,更是鞭策。在这里,发现自身的不足,见证彼此的成长。作为预备队员,在分组交流中更多的是倾听与学习,学习主力队员的规划发展、学习他们的上课感悟,学习他们的课题汇报。在导师的点评中,及时去发现和寻找了自己现有的不足,努力做李吉林老师的传人,为南通教育增光添彩。”</p> <p class="ql-block"> 接着,由杨金萍局长和王笑君团长为学员代表颁发培训和展示课证书。</p> <p class="ql-block"> 然后,王团长为本次研修活动作总结。</p> <p class="ql-block"> 王团长首先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启发学员们思考,培训结束后如何更好更快地成长,让专业之路走得更坚实、更自信。他说,“你们就像是车行至高速匝道,从85码到120码,需要脚踩油门,把油箱装满。”接着,他用六个“无”和六个“深”,为学员们送上了殷殷期盼和深情勉励。</p><p class="ql-block"> 1.思无止境,深思教育。</p><p class="ql-block">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是成为一个有教育追求的教师的基本要求,对于教育的深思应该成为教师的教育自觉,在工作中时时刻刻体现出来。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做什么”;思考“教育面临的困难、机遇、挑战,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思考“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需要怎样的学校、怎样的教师”;思考“我要成为一名什么样的名师”。</p><p class="ql-block"> 2.学无止境,深读理论。</p><p class="ql-block"> 学员们对教育理论专著的学习,是一门必修课。作为崇川区青年名师的后备力量,要高举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大旗,做李吉林老师的传承人。同时,教育哲学、美学、历史、管理学、课程学等教育类专著,以及社会学、自然学、经济学等都要有所涉猎,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在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学好课标,把学习课标放在重要的位置。“深读”要守住传统的学习方式,常备一两本手边书,写笔记、做摘录,同伴互欣赏,导师做点评。今后,团队将在读书沙龙、心得分享、书目推荐、读书实践演讲等展示活动中将“读”不断“深”下去。</p><p class="ql-block"> 3.研无止境,深研教学。</p><p class="ql-block"> “研”是一种责任、品质、智慧、能力、批判、创新,也是思想的深刻。是自我价值的完善和实现。“研”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一种生活的状态。“教学即研究”,研究课堂,其乐无穷,老师们要勇于挑战,站在一定的高度直面和俯视课堂中的问题。课堂中教学逻辑的准确理解、教学实施的精巧设计、教学目标的预设达成、教学效果的检测反思、教学过程的丰富生成、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问题的研究破解、教学拓展的多元创新等,都可以成为“研”的内容。王团长还再次明确了课题研究的三点要求:必须是独立的主持人,必须与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一致;课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务实求真。</p><p class="ql-block"> 4.教无止境,深入学生。</p><p class="ql-block"> 全面了解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务,是教师工作的基本技能和素养。作为教师,教学中要和学生密切沟通、深入交往,发现学生、根据学生、指向学生、为了学生,师生共同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名师培养在课堂。名师的眼中必有学生,言中必谈学生,心中必爱学生。深入学生,才是教无止境追求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5.课无止境,深耕课堂。</p><p class="ql-block"> 教师要对课堂有一种别样的情感:热爱课堂、眷恋课堂、依靠课堂、为了课堂。教师要立足课堂,提高对课堂的依存度,始终坚持在课堂;规划课堂,建构专有的课堂思维、文化、生态、形态;改革课堂,将课堂建设成 学习、信息、创意、实践的中心;共建课堂,与学生、家长、各学科、各类可用的教育资源共建;锤炼课堂,教师要上好常态课、交流课、研究课、实验课、公开课、展示课、支教课、特色课、创新课;建设课堂,专业成长与建设课程同行,建设课境、建设课脉、建设课感,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锻造出专属的课堂特质。</p><p class="ql-block"> 6.改无止境,深化改革。</p><p class="ql-block"> 王团长鼓励学员们要有改革的思想,改革的理念、改革的内驱和改革的行动。首先是课程的改革,其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改革;第三,重点抓“五改”:备课、教学、作业、评价等。其中作业应成为一堂课的亮点,课堂教学中要留有一定的作业互动时间。</p><p class="ql-block"> 王团长语重心长地说,区局的高度重视,导师的倾情付出和学员们的刻苦努力,让这次的研修成为一次凝心之旅,聚力之旅,明志之旅,启航之旅。最后,他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和“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勉励学员们,无论未来道路上遇到多少困难和阻力,只要坚定不移地往前走,理想和目标一定会实现。</p> <p class="ql-block"> 最后,杨局长围绕“感谢”“珍惜”“行走”三个关键词寄语广大学员,情真意切、字字珠玑。她代表区教体局感谢王团长率领所有的导师们,为大家指路引航;感谢三位专家内容丰富、精彩无比的报告。杨局长勉励学员们要珍惜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珍惜南通教育这片丰厚的土壤,珍惜名师成长共同体这样优质的平台。习总书记说:“新时代必将是大有可为的时代”。教育是希望的事业,教师是事业的希望,每位学员都要好好努力,在李吉林、李庾南等一大批南通名师的榜样引领下幸福地成长,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始终用行走的姿态,不懈怠、不止步,相信时间、脚步与积累的力量,在不断叩问中,成长为一位思想者、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向着“梦的远方”,向着“明亮那方”出发……</p> 研修感悟采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点燃“心火”</p><p class="ql-block"> 近三日,于我而言,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各位专家的讲座就像一粒粒火种,点燃了我心中的成长之火。</p><p class="ql-block"> “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数学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四项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讲,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也要善于锻造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指向多想,我们只有在不停的思考中才能抓住寻常教育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指向多写,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写作中才能厘清思路,挖掘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而这两者的基础则是多读、多听,在书中汲取思想的甘霖,在与同伴、与高人的对话中碰撞灵感的火花。</p><p class="ql-block"> 我心之火已点燃,唯有在多读、多听、多想、多写中才能持续燃烧。愿未来的我,是善于学习的我,善于思考的我,善于创新的我,真正成长为一名有教育追求的好老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培养对象:袁怡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但这次培训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补充,更是心灵的震撼。它犹如一股清凉的微风,为我们拂去了暑热,仿佛让我们沐浴在了明媚的春天里。这是一场高品质教育教学经验、思想的分享盛宴,是一次教学理念的大重构。专家们的引领让我多了一些“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也给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重头越”的百倍信心。今后,我将立足岗位,更新理念,创新思维,不懈奋斗,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奉献一份光和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培养对象:张丽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见微而知著——在“小世界”里做大文章</span> </p><p class="ql-block"> 今天聆听了冯院长题为《在课堂“观•变”中做“永恒的课题”》讲座,让我感悟良多。课题的选题一直是特别困扰我的问题,今天冯院长的授课给了我新的方向——微型课题。诚如冯院长所说,微型课题应该是方寸之内可以驰骋的篆刻,应该是尺锦尤见“上河图”的苏绣,应该是碧水倒映蔚蓝天的清溪……课堂上的每一个小细节,每一句“无心有意”的话语都有可能牵出一个韵味无穷的微型课题。重要的就是我们老师是否能够静下心来观察课堂,研究课堂,于细微处见知著。在小世界里做大文章,我想这将是我今后教学工作的目标,将观察变成教学习惯,让思考像呼吸一样自然,让自己的专业在实践中得到蜕变升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培养对象:左佳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站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历史时刻,研修班全体成员必将牢记初心使命——启智增慧,铸魂育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始终保持永不懈怠、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努力做向上向善的人民之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信心满怀,一起去追寻教育的星辰大海!一起携手塑造崇川教育的大气象,谱写崇川教育的新辉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采写:王 玲 施晓玲</p><p class="ql-block"> 统稿、制作:施敏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