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提到逻辑,想起小时候学的文章,别人问金岳霖教授逻辑那么枯燥为什么他爱学,他说觉得逻辑很好玩。又想起大学时候,教逻辑学的老师很传奇,是个推崇道家的,经常给我们讲养生的人,矮瘦的,头有点秃,戴眼镜,常年穿一身西装,手拿一保温杯茶水。他起初在中山大学教英语,不知为何来曲师大教逻辑学了,年龄也不小了,才是个讲师。他不仅道家学生讲的很好,逻辑学讲的也很精彩。后来听我妹妹说,这个老师50多岁就因病去世了。我内心还很惋惜,想起他给我们讲的养生,想起他给我们讲的逻辑学来。大学里的逻辑学知识大多已经忘却,这位老师的形象却异常清晰。</p> <p class="ql-block"> 今天给芊芊报了个全脑开发的辅导班。在试课的时候,一个家长看到芊芊的表现,说自己孩子逻辑思维不行,想找个男老师来教,并把芊芊强的原因归结到爸爸陪伴身上。这让芊妈很火大,她觉得我窃取了她的教育成果。确实,芊芊的数理逻辑是芊妈培养的,因为她是数学老师,特别重视这一块儿。</p> <p class="ql-block"> 但是芊妈不知道,其实逻辑呢,分为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平时我们说逻辑,说思维,老是觉得是数学范畴的,如,图形、空间想象等等,但是其实所谓思维逻辑,就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明朝的王守仁,为了格物致知,格了七天七夜竹子,想要格透竹子的道理。当我们发现了世界的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道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给芊妈演示了如何“格物致知”。拿出一个小被子,问芊芊发现了什么。芊芊说这是一个被子,上面有兔子图案,还有有英文。这是最直观的发现。也是从细节的发现。再引导她还发现了什么,她说是蓝色的。还有吗,和别的被子有什么不同?她说正方形的。颜色和形状这是从整体上来发现的。再让她和另一条被子比较,她发现了这条比较厚,比较重。在这里厚和薄,轻和重的概念和区别孩子还是不那么清楚的,需要给她讲解。为什么他是被子,不是枕头呢?大小和用处,区别于枕头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要做成厚的呢?什么时候盖厚被子呢?芊芊说冷的时候盖厚的,热的时候盖薄的。那么怎么做厚被子呢?芊芊说加些羊毛就厚了。然后让芊芊完整的把这些话连接起来说出来。她说的很好,最后我给她加了一个总结,这就是我的小被子,我很喜欢它。</p> <p class="ql-block"> 从我对芊芊的一个小“训练”可以看出来,我比较重视如何让孩子经历一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简单认识过程。这个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这个东西能干什么,能怎么做?这是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方法。小孩子其实只要知道它是什么就可以了,能把是什么观察清楚,说清楚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而在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主动去发现,去提问特别重要。要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求知,去质疑。让孩子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去提前灌输知识。现在的很多家长,比较焦虑幼小衔接,问我要不要提前学知识,我之所以报这个全脑开发的班,不是因为他多好,而是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专心教孩子,只能用辅导班来补充,这也是无奈的。任何辅导班都取代不了父母的亲自陪伴培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