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观光哪里去 清凉山西告诉您

zmzg天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盛夏观光哪里去 清凉山西告诉您</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若 水 图/天 涯<br></div> 7月2日,我等一行六人驱车1000余公里,前往山西观光。先后游览了五台山、悬空寺、恒山、雁门关和阎锡山故居。以极度放松的心情感受山西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优美环境、风土人情和超清凉的气温。最大的满足是来到了心仪已久的五台山,登临北恒完成了走遍“五岳”的夙愿。<br>  当晚,我们住在了五台山台怀镇附近。在绵绵的细雨中,品味山西风味、喝当地美酒,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的气温超级凉爽,晚上气温只有15度,白天也在23度左右,即使行走在阳光下,也丝毫没有炎热的感觉,真没想到,五台山居然是神仙世界里的避暑胜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漫步五台山</div> 五台山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部。五台山其实不是一座山,而是由五座山峰高台环抱而成,故称“五台山”。五台山是中国唯一青庙和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圣地,全山寺院多达三百余所,现存完整、对外开放的寺院有47处。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中国十大名山之一。200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因山势高峻、植被茂密、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其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在最为炎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也只有9.5℃和8.5℃)又被称清凉山,是盛夏避暑的极好去处。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1米,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实为难得的避暑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茂密,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br>  在五台山寺庙群中,我们有选择的游览了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等具有代表性的全国重点保护寺院。 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庙。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等。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无量殿形制古朴,雕刻精细,是我国无梁建筑中的杰作。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其造型和北京故宫金銮殿相仿,共用铜10万斤,是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br>  长期以来,在五台山寺庙群中显通寺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除了它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寺内珍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在挂着“大显通寺”匾额的山门外两侧,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龙形和虎形,分别写着“龙”、“虎”两个大字。寺庙中用龙虎把守大门,甚为奇特。而这两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遗物,弥足珍贵。在大文殊殿前有两座碑亭,亭内的石碑也比较特殊,一座是无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藏经楼内,收藏的各种文物更是数不胜数。在显通寺内最珍贵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是千钵文殊铜像、铜殿和铜塔、无量殿、华严经字塔和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铜钟。 塔院寺位于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耸入云天的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也是五台山的地域标志。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此塔高达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风欢铃动,叮铛作响。<br>  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周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魄雄伟。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他诸塔犹如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它。 大白塔位于殿阁之间,旌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每逢风和日丽,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明朝镇澄法师,曾有诗先赞曰:“浮图何漂缈,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铎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大白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是中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和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大白塔也是朝圣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 塔院寺还与老一辈革命家结下不解之缘。寺内方丈院中,至今还设有毛泽东故居陈列馆。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屋内摆一张木桌,桌上放有一方砚台,桌子前面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间方台上放有大盒,上架一只铜茶壶。后院东跨三间,左右两间分别是周恩来、任弼时当年路居住室。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党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开赴河北省西柏坡 。4月9日傍晚,来至台怀镇塔院寺。第二天早晨,毛泽东、周恩来分别观看了寺院文物。毛泽东视察了塔院寺、十方堂寺和蒙藏合作社等处,一路上他亲切与僧人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佛事活动,并勉励地方干部一定要保护好文物,要忠实地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团结爱国僧人,把五台山建设好。周恩来视察了菩萨顶、显通寺、罗喉寺、万佛阁,观看了量墨殿、铜殿、铜塔、“开花献佛”等文物古迹。毛泽东在五台山路居,虽仅有一宿,但在五台山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春到五台”的美好回忆。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br>  全寺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寺前有石阶一百零八级(指山西旧属的108个县)。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菩萨顶盘踞山头,地势较高,加上这里殿宇云集,布局严整,显得雄伟而壮观。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先后五次、乾隆皇帝先后六次到菩萨项朝拜。寺内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碑文采用诗体形式,简述了菩萨顶的历史和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经历,抒发了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文殊圣迹的情怀和感受。书法字体圆润流畅,气势不凡,结构丰满雄健,是非常珍贵的艺术珍品。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均为康熙皇帝亲笔题写。 游人参观菩萨顶时,置身牌楼下,手抚门柱,回身四望,远处的山,山上的云,近处的清水河,雄壮多姿的寺庙建筑群,尽收眼底。牌楼中门大匾上,康熙皇帝亲题“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细观之后,深感“灵峰胜境”四字之绝妙。这里,是最佳的登高览胜的观景点。1948年春,党中央机关从延安开赴河北省西柏坡,途中路过五台山,陈毅同志作诗道:“本不游五台,迂道时日紧,至今有余欢,曾踏菩萨顶。” 这些寺庙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建筑宏伟,金碧辉煌,馆藏丰富,珍品罗列,文物众多,游人如织,香火缭绕,富起来的中国人,到这里观光避暑,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众多的香客在这里虔诚地祈祷,求子求财求婚姻、求事业求前程求仕途祈求幸福而又美好的生活....... 告别了寺庙群,我们驱车来到了被誉为“灵冠名山”的五台山风景区。顿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天空湛蓝、白云飞度、山体平缓、绿草茵茵、植被茂密,马牛成群,好一幅高山草原的壮美画卷。 我们在这里驻足惊呼不断,纷纷拿出手机不住的拍照,单人合影欢笑,记录着我们的惊喜。完全没有想到五台山风光是如此的壮观秀丽。远山层峦叠嶂,连绵伸向远方;近处浅草低吟,山花烂漫,成群的马牛在白云下悠闲自得的在草地上漫步,阳光透过流云投射下美丽的光影,煞是好看,让风景充满了生动......我们抵御不住这壮美风光的诱惑、抵御不住草地白云的诱惑,纷纷向山顶跑去,纷纷跑进风光里,跑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脚下是成片的野花,山边是成群的马牛,身边是漂浮的白云,我们依稀置身于云海间,仿佛伸手即可抓着云彩飞翔、坐在云朵上去旅行......山风很大,很凉爽,可以说有点冷的感觉,吹得身上防晒服的帽子猎猎作响,头发乱舞。这么难得的美景,合张影吧。我们喊来一个挂相机的姑娘为我们拍照,一阵山风吹来,竟然把那个帮我们拍照的姑娘吹坐到了地上。 这里的风太凉了,凉的受不了了,赶紧下山,这才注意到路边做生意的摊主都穿着保暖衣或者披着大衣呢。<br>  这里离东台仅有1.5公里。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宋代张商英用咏东台诗句“迢迢云水陟峰峦,渐觉天低宇宙宽”来形容登顶远眺,心旷神怡的感受。登泰山可看日出,这里可以看到更加壮丽的日出。当东方出现鱼肚色,天空渐渐分清界限时,站在这里,可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一点点升起来时,绚丽多彩的景致,给东台顶添上了无限的诗意,使人感到这里是童话般的仙境。只可惜,我们是中午到了这里,与日出无缘,却感受到了“东北分明观大海,西南咫尺望长安”的盛况,既晴空万里,又云海茫茫,使得“望海峰”名副其实。 这里离北台13公里,往返为26公里,且不让车辆通行,如果想北台探幽,只能徒步而往,经过商量,我们放弃了到北台观光的打算。听从北台下来的游人说,北台主峰叫叶斗峰,海拔3061米,以惊险取胜,是五台山中之最高峰,也是华北地区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五台山北台,气候异常寒冷,通常9月见雪,4月解冻,台背阴面有常年不化之冰,可见其夏日之凉爽。<br>  悄悄的告诉你,五台山的进山门票是135元,各个寺院的门票一般为10元左右,年满60周岁的,一律可以免票哟。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探幽悬空寺</div> 一路向北,经过145公里的奔波,我们来到了悬空寺。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之描述,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该寺建成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国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悬空寺始建至今,地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恒山,不但没有遭到破坏,而且历代都加以维修、完善,(悬空寺的现貌是保存了金大定18年修缮后的基本原貌),足以说明天下渴望和平的无穷力量。 悬空寺修建在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间,面朝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巧奇。悬空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有趣的是石碑上的“壮”字多了一点,按说是个错别字。但是导游告诉我们李白虽然满腹经纶,但是他并无诗句来赞叹悬空寺的胜景,只能称悬空寺比“壮观”还要多“一点”,即比“壮观”还要壮观。古人云:“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叹其为“天下巨观”。 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登临悬空寺,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几经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仰视 一线青天,俯首而视,峡水长流,叮咚成曲,如置身于九天宫阙,犹如腾云皈梦。<br>  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它既融合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 悬空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风格,体例具有早时期的特点,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br>  “悬”是悬空寺的主要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 值得称“奇”的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br>  悬空寺的“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 曾经上榜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中,建造年代较早的意大利比萨斜塔修建于公元1173年,德国利希腾斯坦城堡始建于11世纪,而建造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悬空寺比之早了700多年。尤其悬空寺历经1500多年风雨、地震等灾害的侵袭,竟保存完好,的确是华夏文明的奇迹。<br>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想去看看悬空寺的“奇、悬、巧”,探访一下李白、徐霞客的足迹?如果想来,就盛夏来吧,即使走在阳光下,也是清清凉凉的感觉。 其实,悬空寺的门票并不贵,只有15元,可登临费是100元,买了门票,来到了悬空寺脚下,你会不上去看看么?再次悄悄的告诉你,这里也是对60周岁以上的老人免票,含登临费。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登临北恒山</div> 我们出行的下一站是被誉为五岳之一的恒山。悬空寺离恒山很近的,只有5.8公里。驾车几分钟就到了。<br> 恒山是中华五岳之一,因其地处北方被称为北岳。这次登恒山圆了我的“五岳梦”,让我心中充满了美美的获得感。因为我曾八次登临东岳泰山、三次攀爬西岳华山、四次攀缘中岳嵩山、一次攀登南岳衡山,这次补上了恒山这一课,终于圆了我的五岳梦。古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语“五岳归来不看山“,道尽了五岳千秋风光、万般绝秀、真乃别一区域的神奇与朦胧。如果有兴趣,还是要去看看这些山岳的雄伟、险峻、神奇、峻秀、巍峨、挺拔,亲自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恒山其山脉祖于阴山,发脉于管涔山,止于太行山,东西绵延五百里,共有一百零八峰。恒山主峰天峰岭位于浑源县境内,海拔2016.1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恒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现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4A级旅游区。先后荣获“山西省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旅游名片”等称号。<br>  恒山西接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峙,气势雄伟,被誉为"峙中华之坊表,巩神京之翊卫"的寒疆第一山。天峰岭与翠屏峰,是恒山主峰的东西两峰。两峰对望,断崖绿带,层次分明,美如画卷。果老岭、姑嫂岩、飞石窟、还元洞、虎风口、大字湾等处,充满了神奇色彩。悬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迹。苦甜井位于恒山半腰,两井只相隔一米,水质却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凉,被称为甜井;另一井水却苦涩难饮。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甜水井井深数尺,却取之不竭,可供万人饮用。唐代时,唐玄宗李隆基曾赐匾甜井为"龙泉观"。历代游客争先品尝龙泉圣水、恒山奇茶、求取吉利。 在恒山,我们拾级而上,先后游历了磁峡烟雨、虎口悬松、云路春晓、断崖啼鸟、危岩夕照等景观。<br>  景观之一——磁峡烟雨。即金龙峡,位于天峰岭与翠屏峰之间,其间石壁万仞,青天一线,在细雨蒙蒙时晴岚缥缈,烟雾纷飞,妙趣横生,涧底流水,夺口而泻,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叹"伊阙双峙,武夷九曲,俱不足比拟也”。可惜,我们游览时是红日高照、碧空万里,便没有了细雨蒙蒙、烟雾纷飞的景象。<br>  景观之二——虎口悬松。即虎风口与悬根松,在步云路的石阶风口上,人到此处,清风飕飕,松涛阵阵,犹如虎啸龙呤,临风屹立着一株参天古松即悬根松,根茎盘露,紧抱岩石,遮日留阴。 景点之三——云路春晓。即步云路,从岳门湾至恒宗殿,称十里步云路。旧时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步步入云。沿路有大字湾、四大夫松等景观,步移景换,春景已成盛夏。<br>  景点之四——危岩夕照。即夕阳岭,位于果老岭东侧,是一段插入云天的万仞绝壁,面西峭立,每当夕阳西下,"余辉反照千山色,满峪参差入画中",奇光异景,令人神住。我们下午六时还在山上,夕阳西照,欣赏此景时间、夕阳恰到好处。 这里还有一个神奇的景观——茅窟烟火。位于白虚观紫微阁旁断崖上,是三茅真人修仙得道处。传说三窟有怪异现象,一窟点火,另两窟冒烟,两窟点火,另一窟冒烟,三窟同时点水,即三窟都不往外冒烟了,成了自然难解之谜。 <p class="ql-block">  还有很多有名的景观,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其实,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也没能一一细看。到此旅游,不能不说说这里的气候。恒山景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暂多晴。早晚温差大。恒山地区年平均温度为6.1℃,1月最冷,平均-12℃,7月最热,平均21.6℃。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很想来这里看美景、沐凉爽,度一个凉爽的夏季呢。</p><p class="ql-block"> 恒山的门票只有45元,而且60岁以上全免。</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访古雁门关</div> 下恒山,在落日的余晖下向雁门关方向进发。在华灯初上的傍晚,来到了离雁门关仅10公里的县城下榻。 清晨,早餐后,我们早早地来到了雁门关大门口。来的太早了,景区尚未开门。不妨先看一下雁门关简介。雁门关是国家5A级景区,被誉为“九塞尊崇第一关”、“中华第一关”,座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向以关山雄固,北塞门户著名,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历为中国北境重镇要隘和重要的戍边军政治所。“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飞机场“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进入景区大门,驱车前行,经名人壁、杨家将雕塑群、明月湖,便来到了雁门寨明月楼,沿雁门关民俗村、边贸街拾级而上,来到了雄伟的雁门关关楼。门额石匾横刻有“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门柱镶嵌镌刻楷书检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为傅山先生所书,这应该是对雁门关最恰当、最简洁的描述了。可惜原件已毁于抗日战争的炮火中。雁门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雄伟壮观的雁门关长城,几座高大的门楼与蜿蜒盘旋的长城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优美画卷,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其非凡的气势、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br>  蹬关楼,眺远方,长城内外郁郁葱葱、秀美风光,河山一片大好;爬长城,仰天望,南北上下平平和和、兴旺发达,神州一派春色。 攀爬在陡峻的长城上,使人不禁想起东汉张衡“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泪沾巾”的词句。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至今依然脍炙人口。<br>  攀爬了一段陡峭的长城、登上了烽火台,居高临下,回望雁门关关城建筑,虎踞龙盘,雄伟壮观。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现在看到的关城仅存西门、东门、小北门三个门洞了。 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期,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正是由于汉武帝时期创建了强悍的骑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护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换来了以后同匈奴的和睦相处。<br>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屡屡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杨业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被人们誉为“杨无敌”。 雍熙三年,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今天英雄已去,而杨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还凛然地静坐在雁门附近的杨家祠内。<br>  可以说一部雁门关的历史,半部腥风血雨的中国军事史。作为万里长城重要关口的雁门关,扼从广阔中原进入漠北草原重要通道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姬幸就长期戍守雁门;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更是常年征战在雁门关一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关出塞北,收复了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汉代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出雁门北伐匈奴,打得匈奴远逃漠北,不敢南窥汉境;唐代名将郭子仪出雁门平定了安史之乱、薛仁贵则长期镇守雁门关,防御突厥南犯;北宋年间,雁门关竟成为宋辽两国的边界线,忠勇善战的杨家将长期镇守雁门关,与辽军在雁门关一线进行过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留下许多精忠报国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从西周姬幸长期镇守雁门关到抗日战争初期贺龙指挥八路军120师雁门关伏击战,3000多年来,发生在雁门关一带有记录的的大小战争就多达2000起之多。 抗日战争中,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于此设伏,经过四个小时激烈鏖战,围袭侵华日军汽车近500辆,击毙击伤日军近200人,炸毁敌人汽车数十辆,此役闻名全国,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士气。还有,1937年10月,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在陈锡联团长的精心指挥下,成功夜袭阳明堡机场,炸毁敌机20多架,消灭日军100多人,大涨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战役,打击了日本鬼子嚣张气焰。<br>  据了解,现存的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但在而后的几百年不断的战争中、尤其是抗战时期,遭受日寇的疯狂破坏,整个雁门关仅存断垣残壁一片破落凄凉。2009年代县人民政府投入3.2亿元巨资对雁门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模样。 下长城、出关楼。回望远去的硝烟烽火,内心感慨几多。雁门关不但自然景观雄伟险峻,人文景观也是特别悠久厚重,3000多年来众多的历史名人在此留下不朽的足迹和历史的华章,其中包括周穆王、汉高祖、唐太宗、宋钦宗、明武宗、清光绪等22位帝王,卫青、霍去病、李靖、薛仁贵、杨业、徐达等22位将相,还有西汉王昭君、东魏兰陵公主、隋朝义成公主、唐朝太和公主等5位出塞和亲的公主,以牺牲个人造福国家而令人难忘。<br>  1948年毛主席在赴西柏坡途中也曾登临雁门关并在此短暂停留。在雁门关景区明月楼广场,有一堵长63米、高28米的名人壁,上面镌刻有历朝历代与雁门关有着密切关系的帝王将相、文人名士等59位历史名人,有战国时期镇守雁门关的大将,有汉代的开国皇帝,有胡汉和亲的王昭君,更有守关的忠义烈士,所有人物都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天险门附近驿站的几孔窑洞,记录和保留了这些历史名人的足迹。 历史风云变幻数千年的雁门关,展现一派宏达雄浑的边关风情,气壮山河的长城关隘建筑与悠久厚重的人文积淀,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使得雁门关观光成为一次有意义的历史文化之旅,雄关漫步,登高远眺,3000年历史风云滚滚而来,昔日金戈铁马的烽火战场,如今一派和平安详,追昔抚今,令人感慨良多,更令人宽慰而欣喜,愿神州大地再无战争,边塞百姓永远安宁;愿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千山万水、东西南北。<br>  就要离开雁门关了,让我们再次来到名人壁前,感谢他们在历史上为我中华安宁、边关稳定做出的巨大贡献。站在名人壁前,我们会情不自禁的会联想起远去的峥嵘岁月,那些戎马一生征战沙场的忠勇之士,出生入死为国捐躯的英烈。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人的家,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安定和谐的家?哪有花好月圆、岁月静好?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宁生活,从内心里感谢我们的党,感谢我们的国!感谢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和平盛世、和熙阳光、和美生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阎锡山故居</h3> <p class="ql-block">  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是阎锡山故居。</p><p class="ql-block"> 阎锡山故居位于定襄县东北22公里处的河边村,始建于1913年,历24年完工,耗资140万两银。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有近30座院落,1000余间房屋。旧居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东花园的建筑以中国传统的晚清宫殿式建筑为主,大门为古牌楼式,穿过假山就到了第一院,这里的地面全由鹅卵石和青砖砌成几何图案,对面是高大的二层楼。穿过过道是二院,二院的正厅是三间大房,供阎氏家族议事及会议使用。三院的宫殿式大楼高大宏伟,登楼可远眺全村景致。阎锡山旧居是民国初年仿古建筑中的杰作,极具历史价值。</p> 阎锡山故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诡奇的近代建筑群,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60余年的风风雨雨,人世沧桑,这座故居既有过它的繁盛时代(1929年~1930年阎冯倒蒋前后,河边村曾一度成为全国军事政治中心,而被国内外所瞩目),也有过它的败落时期。如今,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又使这座故居沐浴在一片呼唤祖国统一的和煦阳光里。1986年8月18日,阎锡山故居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参游人员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07.16)</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