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康新教育学校四年级语文组《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第一、二、三章交流分享

小姑娘

<p class="ql-block">  好书不厌百回读,王老师的这本书就是一本让人常读常新的书。</p><p class="ql-block"> 细读前三章时,对“班级共同体”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也仿佛感受到了王老师在班级各项事务建设中的整体思想,感受到了王老师那博大而有远见的教育情怀。这本书里蕴藏着王老师“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价值观、民主平等的专业伦理、静待花开的教育慢艺术、广博融通的文化修养”。这样的带班理念如阳光雨露,让班级不仅仅是小小的组织单位,更是如有生命力的大树,枝干丰满,绿叶长青,漫步在王老师的这片诗意园地里,我听到了教育拔节生长的声音……</p><p class="ql-block">本周围绕3个问题进行交流:</p><p class="ql-block">1.班主任在班级中的位置?如何让自己成为班级文化的“代言人”?</p> <p class="ql-block">2.小组共同体与小组合作性学习有什么不同之处?如何组建共同体小组,有哪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p> <p class="ql-block">3.我们现行的班干部制度,存在问题吗?通过学习交流,你有哪些新的想法。请谈一谈你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  成长共同体是什么样的呢?王老师在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温馨、和谐、民主的氛围,是有声有色、多姿多彩、热气腾腾的生命绽放,更是心心相连、携手并肩的相亲相爱。对此,老师们也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p> <p class="ql-block">  初次接触《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一书,就被它的题目所吸引。“成长共同体”,正是新教育所倡导的一种师生成长方式。迫不及待的翻开书页,再次被书中的内容洗涤,被王老师的教育智慧折服,这才是用心的教育。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王老师班级管理中所渗透的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从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还是班级座位的编排,再到班级岗位的设置,都是基于人性,充分显示出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体性。</p><p class="ql-block"> 让每个孩子都有竞聘的实力,真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书中,我们也寻求到一些方法:变革班干部职责意识,树立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所有班干部都是为同学服务的,人人都有责任参与班级公共事务的管理;多岗位动态轮换制,把班级管理权交给学生。学生还可以来申报岗位,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新型班委会尽量避免层级制出现,更多实行扁平化包干任务分工负责制,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职责大小之分。</p><p class="ql-block"> 新学期,小组共同体,岗位轮换制等好的策略,我们也要依次展开实践,期待新的教育生活富有生气和活力。</p><p class="ql-block"> ——姚晓蓉老师</p> <p class="ql-block">  文章里提到在新生班时期比较适用的:成立临时班委、组织班级破冰活动、传递班主任的民主工作作风等等。对于我们班级比较值得借鉴的是: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来确认“心目中的好班级”应该是什么样子;“评选过去一年中最美班级事件”等等。头脑风暴的主题,或许可以改为“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来帮助孩子们反思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在最后一周,做“评选过去一年中最美班级事件”的主题班会活动,来增强班级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在“品牌锻造,打造班级文化名片”的这一部分,也有很多内容激起我联想到我们班适用的创意。王老师发扬班上学生的优点,让他们班的音乐特长发扬光大,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其实我们班在音乐方面也是有特长的,今年的音乐课堂展示中我们班还获得了一等奖。在王老师分享的“典型案例”里面,她提到让孩子们通过“找优点”的评比活动找到了自信。我突然想到我们班的周记,也可以设定每周不同的主题,可以是这周最想表扬自己的事,也可以是这周遇到的最难的事等等。&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 我带的班级已经进入了四年级,我希望通过学习,在剩下的时间里还能够来得及陪孩子们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看完第一章,我的心里充满了希望。我想,当一个班主任心里充满了希望,自己班上的孩子也是会受到感染的吧。希望我们也能“互相配合,共同经营一段难忘的精神之旅”。</p><p class="ql-block"> ——杨帆老师</p> <p class="ql-block"> 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成长共同体”,就迫切地想去一探究竟。什么样的班级,能够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成长?当班主任的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暑假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p><p class="ql-block"> 一个好的班级文化,可以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也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充盈精神。制定班级文化时,要低气点儿,开放性,可执行性。把班级常规事务程序化。提出底线要求。如果我们接的是一个中途班级。我们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去回顾过去,比如日常生活层面。课堂学习层面。文化活动层面,师生交往层面。生生交往层面。多角度挖掘沉淀在学生记忆中的节点性事件。以便于把握班级精神脉动,寻找新起点。所有的班级文化设计、所有的思考都要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共同参与这样一种基本的思路上,能够去看见学生的特点,看见学生所组成的班级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通过小组建设推动班级建设,是很多班主任的常规做法。尝试通过小组共同体的建构,激发小组成员的内驱力,让组员之间建立起深层连接,构建内在生成式新型小组文化,促进学习共同体建设。让学生说说“我心目中的组长是什么样的”然后制定组长任职条件。双向选择、自主组合,催生小组向心力。实践证明,班主任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及主观愿望,让学生相对自由的选择座位,能很好的克服常规编排座位时出现的种种问题!构建共同体的小组合作,教师会倾听学生,让学生安心,安静进入学习状态。学生之间形成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互相尊重,互相倾听。这样才能促成成长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刘沛老师</p> <p class="ql-block">  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人际关系,我们教师的行为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群体生活、群体交往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与群体性关系的形成。而班级文化应该是班级所有或大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可见美好的班级环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学习场所,还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富有人性、个性的班级文化,才会给学生带来更为人文的生命关怀,引领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情操,充盈其精神。</p><p class="ql-block"> 班级文化应该是全体学生的精神风貌,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班级生活方式,应该是集体商议形成的共同愿景,应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完美体现。它是班级的灵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价值观。只有在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指引下,孩子们才会真正做到“向上,向善,向美”。</p><p class="ql-block"> ——张婷老师</p> <p class="ql-block">  小组建设,说起这个名词我并不陌生。往年总以“孩子太小”“能力不够”为借口,推迟这一举措在班级的实施。而本书的第二章就详细地介绍了小组建设。开篇就扭转了我心中“小组建设”印象。从被动指定到双向选择,从只重成绩到底线规则,从生搬硬套到小组代言。这一连串具体操作告诉我,小组建设可一点也不小,它会让孩子学会彼此包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学会真正的合作学习。读了这章节,我越发有信心在班级开展小组建设,也越发期待我班形形色色的小组。</p><p class="ql-block"> ——李润老师</p> <p class="ql-block">  班级管理工作,干丝万缕,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凭干劲和一般热情是不行的,必须注重方式方法,更要讲究管理的艺术性。王怀玉老师制定轮岗制度,限定每位班干部的任职期限,让班干部在同一岗位的任期最多不超过一学年,而且之后不能再任职原岗位,每位班干部原则上只能承担一项工作,她为每个孩子搭建各种历练的平台,把班级管理的权利还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同学间互动合作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另外,她在处理班级男女生同桌矛盾的时候,艺术性地用辩论赛的方式将这一矛盾悄然化解了。</p><p class="ql-block"> 李镇西老师说:“教育要有一点浪漫的气息。”这种艺术的处理方式,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又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真正地培养起信念、理想、爱心与希望。想说,遇见王老师,真好。</p><p class="ql-block"> ——罗思莹老师</p> <p class="ql-block">  阅读了王老师的《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前三章,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反复拜读了3遍,王老师所举的案例接地气,所给的创意策略让人茅塞顿开。</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的班级核心文化建设中,我觉得班主任就是放风筝的人,扯着风筝的线。那些我们不太在意的班名、班训等显性文化,在王老师眼里,都是班级发展的精神航标。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班级文化定位及工作走向,裙子我们需要自我修炼,为班级文化“代言”,更需要为我们的班级打造班级文化名片。那些温情有趣的破冰活动,节点事件的提炼以及头脑风暴班级的各项事务,都让人感觉到到了她给学生传递出的民主、平等与干练。</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大到班级小组的建设、班级制度的建设,小到班级服务岗位的申报,王老师在班级管理上都充分体现了老师的“学生立场”,一切都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我感受很深刻。</p><p class="ql-block"> ——张昙老师</p> <p class="ql-block">  班级及即社会。作者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如何通过班级岗位建设,在学生参与班级事务承担过程中提升其领导力,促进学生在多种角色体验中、多元人际交往中获得个人发展。这样的设置锻炼,才是真正培养未来合格公民做准备的,是在深入思考“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之后所做出的理性选择。</p><p class="ql-block"> 读完前三章,我的感悟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从他人的著作中汲取养分是必不可缺的,为了更有效率,需带着目的去阅读教育类书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需坚持记录教育教学故事;为了将常规工作做得不常规,需多思考与践行,多总结与升华,多自主与合作;第四,需更深的走入学生的内心,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用爱与尊重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更好的教育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王佳欣老师</p> <p class="ql-block">  班级的发展方向和小组的发展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小组的发展目标影响着整个班级建设,而小组长在小组共同体建设中至关重要,所以作者大造声势强调优秀组长与小组发展、班级发展的重要关系,提高任职门槛,让孩子们感到组长是非常重要的的角色。什么样的同学是优秀的小组长?作者给出了四点要求:有责任心和包容心,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学习习惯好,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成绩优良。性格外向,生活态度积极。做事严谨踏实,对自身要求较高。我认为这要求看似是选择组长的条件,其实也暗示着班级所有的同学向这些要求靠近,这些条件也向种子一样埋在孩子们的心理。</p><p class="ql-block"> 作者组建小组共同体最妙的​组合方法就是:双向选择、自主组合。组长根据底线原则招募组员,而每个同学也根据底线原则向心仪的组长表达意愿。双向选择的方式让小组内的同学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和谐,彼此欣赏彼此促进,而我们以前的组长大多是互相监督,互相找缺点,不利于班级同学间的友好相处。王老师的这种方法非常独特新颖,有效的改变我们现在的合作方式。</p><p class="ql-block"> ——吕蓉老师</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的带班理念如阳光雨露,让班级不仅仅是小小的组织单位,更是如有生命力的大树,枝干丰满,绿叶长青。她与传统意义上将班级定位为“班级组织小单元”不同,王老师更侧重于对班级文化的创建,对班级愿景的共同追求,以及班级中群体之间的互相成长、彼此成就。班级文化建设并不仅仅是张贴在教室墙壁上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班级名片,而是班级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精神愿景,是由班级共同体一起约定并开启的精神之旅,这才是班级之“魂”。</p><p class="ql-block"> 通过阅读王老师在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核心文化建设、小组建设、班干部培养的创意策略和典型案例,我不禁为王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所折服:温暖而有趣的班级破冰之旅、寻找师生共同的心灵密码、“私人订制”的小组规约、“辩论赛”背后的自我教育……在一次次的创意教育后,班级的凝聚力和班级特色更加鲜明了,增强了学生对班级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更自尊、自信和自知。反思自我的带班过程中,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关注班级的各项制度规约和班级的日常现象,而忽视了班级整体的精神内核和长期发展愿景,这不利于班级学生蓬勃生命力的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将教师的“主导型”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在班级文化的浸润中成为最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张静老师</p> <p class="ql-block">  建立安全信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正向积极的价值引导。班主任要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从例行谈话到多渠道。情溢融通。用友好尊重自然亲切的方式与学生。会适当示弱,请求学生的帮助,并真诚的表达感谢。学会微笑倾听,时刻注意表达,一份善意。</p><p class="ql-block"> 好的小组,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组员之间建立起深厚联结,构建内在生长式新型文化小组,促进学习共同体。让学生说说“我心目中的组长是什么样的”然后制定组长任职条件。一、有责任心和包容心,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二、学习习惯好。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成绩优良。三、性格外向。生活态度积极。小组长的性格随和外向。四、做事踏实严谨,对自身要求比较高。</p><p class="ql-block"> 我们选择班干部,一般以能力的强弱为标准,而没有通过岗位建设或者干部选拔的变革,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就让他们担任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中队长等班级管理岗位的职务。听话的性格内向的中等生承担管理教室门窗,图书角。卫生。电灯开关等。具体的事务性的岗位。</p><p class="ql-block"> ——葛文联老师</p> <p class="ql-block">  正如王老师所说,班级成长共同体是“建构一种指向师生幸福生活的教育性班级建设体系”。读了这本书,如同看到了班级建设价值目标的灯塔,愿在琐碎而平凡的班级常规事务中突围,寻找班级发展的生长点和融合点,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打造和谐幸福的班级成长共同体!</p>

班级

学生

王老师

小组

共同体

文化

建设

学习

班主任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