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6日下午我们从浦东机场出发去张掖。</p> <p class="ql-block">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在张掖机场安全降落。然后到火车站乘当晚的卧铺去敦煌市。</p> <p class="ql-block">次日早上我们低达敦煌市。一位司机来火车站接站,稍作休息司机就带我们去此行的第一个景点---鸣沙山和月牙泉。</p><p class="ql-block">甘肃省敦煌市是个县级市,归酒泉管辖。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鸣沙山南北四十公里,东西六十公里,相当于新加坡这么大,海拔1200米,她在敦煌市的南面,相距敦煌市六公里。敦煌市尽管离开鸣沙山这块沙漠这么近,但敦煌市一年中很少有大的沙尘暴。还有她的每粒沙子因受到常年风化侵蚀,外表都呈各种形状,一旦大风吹起,沙子会发出鸣鸣作声,鸣沙山故而得名也。月牙泉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她在鸣沙山这块蛮大的沙漠中却有着一汪永不干枯的月牙泉,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今天早上是我们来到敦煌的第一天,当地旅游公司一位司机直接拉我们六人来到鸣沙山。门票全票110元,六十岁以上老人半票,七十岁老人免票。我们享受了半票,当地旅游公司把优惠的半票钱退给了我们。来到里面前我们都租了防沙鞋。鸣沙山正面,很多游客分成两路在奋力爬山;有的游客去骑摩托或坐吉普车去沙山的背面;有的游客开车冲沙山。我们租了辆吉普车去了沙山背面。背面山上同样有不少游客在奋力爬山。我们踏着一条铺在沙上的木梯子一格一格往上攀登,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到了沙山顶,看着沙山的连绵起伏,确实还没有见过这不一样的场景。欣赏了景色,我们坐在木滑板上从沙山顶几分钟就到了山底,刺激、享受了一把。在返回原地中途有块“五色沙”地。这个地方的沙,色彩五颜六色,且比一般的沙粒大,据导游说:敦煌市里这种一小瓶沙需卖三十元。于是我下车把五色沙装了满满的一矿泉水瓶。来到月牙泉处,很多游客都在凹造型,摆ps拍照片。我们也拍了几张照片,但是总感觉拍出的效果不理想。于是我们再度爬沙山。沙山一脚踩下去是松的,挺费体力,何况正面山的坡度大,爬起来非常累。我是爬五十步就休息一下,大口喘完粗气,再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爬到了山顶。再看月牙泉,真是太漂亮了,全景尽收眼底。可惜的是我们拍月牙泉的角度还不是最佳,有一部分沙山遮住了一部分月牙泉之景。如要拍到最佳角度,需我位置向东再走约二百米。总之,今日鸣沙山、月牙泉之行让我见到了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风景,也感受到了鸣沙山、月牙山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骆驼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神奇的鸣沙山和月牙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神奇的鸣沙山和月牙泉</span></p> <p class="ql-block">前天(9.7.),我们去月牙泉时没有拍到月牙泉夜景,深感遗憾!为了不留遗憾,昨天(9.8.)结束当天旅行项目后,我们再次进入鸣沙山和月牙泉景点,如愿以偿拍到了月牙泉夜景。出乎意料的是,我们还目睹了二千匹骆驼分两路纵队,浩浩荡荡从鸣沙山底蔓延到山顶,气势宏大,大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千匹匹骆驼分两路纵队,从鸣沙山山底蔓延至山顶,场面非常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美丽、神奇的月牙泉夜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美丽、神奇的月牙泉夜景。</span></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中国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参观莫高窟需预约。因我们预约时间短,故只参观了四个石窟。就这凭此四个石窟,能看出古人雕戳佛像的技艺高超,栩栩如生。色彩(当时都用矿物磨制而成)虽经历了许多年,但乃非常鲜艳,尤其是淡绿色,绿得很优雅。莫高窟无愧于世界艺术愧宝!当然,所见到的艺术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坏,有的损坏程度还蛮严重,非常可惜!整个莫高窟规模宏大。在她的对面建有敦煌莫高窟研究所,内有对莫高窟的详细介绍,还有一些当时的制作实物。研究所的建筑显得格外古朴,与对面的莫高窟风格融为一体,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部分洞穴外景</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敦煌研究所内一景(石碾是用来磨碾修复窟内佛像的矿石颜料)</p> <p class="ql-block">从敦煌市区驱车前往,穿过一大片戈壁荒漠,大约一个多小时后便抵达久负盛名的玉门关下,然后再沿曾是丝绸之路古道的疏勒河谷西行85公里即到。沿途汉代长城、烽燧遗址依稀可见,沼泽和草甸连片,湖岸上芦苇丛生,湖面上水禽嬉戏,不时地有野鸭、大雁、天鹅等水鸟拍打着水面飞向蓝天,在大漠深处的罗布麻、红柳、胡杨、骆驼刺编织了一幅让人赏心悦目的画面。渐渐地,沼泽干涸了,草甸消失了,河谷被戈壁沙漠所湮没,周围又是茫茫瀚海。不久,你会发现在平坦的河床上,一座座土丘峰峦突兀耸立,就像是一幢幢"建筑"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有的象大楼,有的象教堂,有的象清真寺,有的象蒙古包;甚至连北京的天坛、西藏的布达拉宫、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世界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大漠雄狮、丝路驼队、群龟云海、中流砥柱……,一件件"雕塑作品"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置身其中,宛若进入了建筑艺术的展览馆,让人目不暇接。其整体像一坐中世纪的古城堡。</p><p class="ql-block">敦煌雅丹地貌,土质坚硬,呈浅红色。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与青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进入雅丹,遇到风吹,鬼声森森,夜行转而不出,当地人们俗称雅丹为“魔鬼城”。</p><p class="ql-block">不同的时间进入雅丹地貌群,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清晨走进雅丹地貌,旭日东升时,登高远眺,点点朝霞,金光四射,气象万千;中午走进雅丹地貌,头顶太阳高照,身边怪影重重,千奇百怪的雅丹群中,仿佛处处青烟缭绕;傍晚进入雅丹群中,巨大的红日悠悠西沉,身边徐徐清风,头顶霞光灿烂,给人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敦煌的雅丹地貌面积大,造型奇特。正如地质专家所言“敦煌的雅丹地貌的形成时间之久远,地貌之奇特多样,规模之大,艺术品位之高,堪称世界仅有的大漠地质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见识了敦煌雅丹地貌,不由自主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2001年5月敦煌雅丹地貌被国家批准为国家雅丹地貌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2003年8月20日,敦煌市举办“千年阳关寻梦,金秋敦煌”活动期间,敦煌雅丹地质公园正式揭牌开园。</p> <p class="ql-block">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区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约15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遗址区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南至南三墩。核心区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东西线性分布,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0.5公里。现遗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长城遗址18段,已对游客开放有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和当谷燧周边汉长城遗址。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戈壁滩中。关城为正方形,黄土垒就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完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米,西北各开一门。</p><p class="ql-block">说起玉门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p><p class="ql-block">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强烈地感染着人们,引发起人们对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的向往。</p><p class="ql-block">玉门关,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自西汉张骞“凿空”,出使西域以来,通过玉门关这座海关,中原的丝绸和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西方各国。而西域诸国的葡萄瓜果等名优特产和宗教文化相继传入中原。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玉门关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站在几千年前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的遗迹前,再眺望四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不禁使人联想到当时驻屯关隘的将士们为了保卫中华民族的每一寸土地,在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忠于职守是多么得艰辛、困苦,敬佩之情由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马迷途传说</p><p class="ql-block">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从边陲和田运石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据说,马迷途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地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被一片黑暗笼罩,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路的年老马匹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p><p class="ql-block">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于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p><p class="ql-block">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着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出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出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就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p><p class="ql-block">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一次引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大雁飞走时所说的话,只有救那只大雁的小伙子能听得懂。这个小伙子把大雁的意思转告领队的老板:“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当我们走到小方盘遗址处时手机没电了,故没能拍到小方盘遗址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方盘遗址</p> <p class="ql-block">大方盘遗址</p> <p class="ql-block">汉长城是汉代河西地区军事防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大漠雄关曾经的壮丽与繁华。敦煌境内的汉长城是现存距离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汉长城,极具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建于西汉,到魏晋时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食的重要军需仓库。河仓城坐北向南,夯土版筑,呈长方形,分外城、内城和仓城三部分,外城城墙已坍塌,残存仓城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9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面积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每库向南开一门。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东西北三面被草地和沼泽包围,南面为高出沼泽的戈壁所掩护,位置险要,隐蔽安全,这不由得让人为古人的匠心慧眼所叹服。</p> <p class="ql-block">汉长城</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十一月,满速儿汗入寇肃州,游击将军芮宁阵亡,全军陷没,嘉峪关失守。</p> <p class="ql-block">今(9.9.)一早,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游览了三天的敦煌市,一行四人驱车赶往370公里以外的嘉峪关。下午13:15分赶到目的地。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p><p class="ql-block">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石关峡又名水关峡,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高耸入云的黑山。断壁长城和悬壁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断壁长城居于黑山峡口之南,为东西走向。悬壁长城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这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黑山峡口。石关峡悬壁长城文物景区位于嘉峪关市西北14千米处,距嘉峪关关城8.4千米。景区的主题是古丝绸之路文化和长城文化。景区内参观的主要内容有体现长城文化的悬壁长城,有体现古代丝路文化的“丝绸古道”雕塑群和嘉峪关古代兵器展览等。</p><p class="ql-block">石关峡古丝路文化长廊区贯穿整个景区,有“丝绸古道”雕塑群。悬壁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区有悬壁长城、水门和古代兵器展览等内容。新建长城,即悬壁长城与水门之间的长城,全长158米,由黄土片石夹沙夯筑而成。</p><p class="ql-block">古丝绸之路雕塑群雕刻了中国古代在嘉峪关地区有过记载的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七位主要历史人物造像及五名随从、二匹马、二峰骆驼和一架马车塑像组成,借以展示石关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内涵。张骞两次出使西使,霍去病率军攻伐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东入中原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史迹。</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两个加起来130多岁的老人也和一些年轻人一起登悬崖长城。我们用了洪荒之力,终于气喘吁吁地登上了顶峰烽火台。从烽火台往下看领略了右边的无垠戈壁滩,左边紧靠着黑山。稍息后我们原路返回到悬崖长城脚下集合点。经过这么一次攀登,觉得我们的体力不输给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东自大海老龙头(山海关)起始,到嘉峪关明长城西头止(土墙的凹口处)</p> <p class="ql-block">长城第一墩即讨赖河墩,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距关城7.5千米,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明代,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关内墩台林立,纵横交织,相互瞭望,互通情报。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设有坞、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物,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守兵。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军事防务的重要据点,这里曾经伴随着雄伟壮观的嘉峪关演绎过许多神奇的故事,诗曰:长城第一墩“清流讨赖临危壁,大岭祁连断战氛。铠甲冰河闻拆斗,旌旗旭日舞鹏鲲”。</p> <p class="ql-block">长城第一敦(古烽火台当年有守卫士兵)遗址</p> <p class="ql-block">9.9.晚,我们乘动车再次到达张掖。9.10.早上一行四人前往丹霞地貌景点。</p><p class="ql-block">如诗似画的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地说,它是漫长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丹霞地质构造是岩石堆积形成的,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印迹,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示奇,它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风景区,集广东丹霞山的雄、险、奇、幽、美于一身,揽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斓为一体。</p><p class="ql-block">雄,即雄伟。它的山峰由悬崖峭壁构成,许多崖壁高达几百米,拔起于平川或河岸之上,危崖劲露,光滑削齐,气势磅礴,苍劲雄浑,可谓“霞山拟岱宗,锦石梁父耳”,“仰觉日月低,俯睇宇宙小”,“巍峨独标峙,登之心旷然”,雄伟而富有力度,就是小尺度的石峰,也似有擎天之力,充满阳刚之美。</p> <p class="ql-block">险,即险峻。“无限风光在险峰”,唯险峻能激发人们的向上、探讨精神,故智勇者登之。以赤壁丹崖为其地貌特征,大多山坡直立或呈反坡,令人望而生畏,近而发怵,大部分悬崖无法攀登。古人有“栈道依松划,危楼叠石连”,“绝壁当千仞,危崖一线开”,“飞鸟回翔不敢度”等诗句,形容祁连山丹霞的险峻之美亦不为过。奇,即奇特。纵目丹霞地貌群,怪石如林,变化万千,似物似景,堡状、锥状、塔状,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组合有序,如“万古今城”,似千年石堡,真可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尤其晨雾之中或云海之上,仿佛海市蜃楼,又如仙山琼阁,观之令人赞叹不已,让你觉得它们是雕塑大师的艺术杰作,但却无一不是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幽,即幽静。游览总长3公里的芦苇沟,只见赤壁千仞,峰回路转,一步一景,人移景变,别有一番情趣。环望四周,雄奇诡险,千怪万状,险象环生,怪石嶙峋,幽洞通天。石径两旁山峰耸峙,高山之巅石堡盘踞,犹如神秘的古堡给世人演绎传奇的神话故事,让人禁不住展开漫无边际的遐想与思古之情,“念天地之悠悠”,怀古今之万事,那烟岚雾霭之下,群峰深壑之间,人迹罕至之处,不知隐藏着多少未解之谜,撩拨着人们寻幽探秘的遐想。</p><p class="ql-block">美,即形态之美,结构之美,色彩之美,意境之美,变幻之美。丹霞之美是一种无需雕饰的自然美。丹霞地貌表现为峰林结构,其山石高下参差、疏密相生,群峰林立,组合有序,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它的山崖,远看似染红霞,近看则色彩斑斓,许多悬崖峭壁,像刀削斧辟,直指蓝天,景色相当奇丽。赤壁丹崖上受流水作用或有机质沉淀,被染成片片黛青色、暗褐色、丹红色,七彩斑斓,在蓝天、白云衬映之下,和谐中产生对比,构成一幅幅多彩的画面。山峰随着时间、天气的变化,色彩景色也在不断变换,层次分明,早上可以看到日出的奇观,晚上可以看到绚丽的晚霞和恬静的夜色,雨天极目远眺,使人胸怀开阔,万虑顿消。一日之中,一年四季,无论晴雨早晚,都有不同的景色供游人观赏。</p> <p class="ql-block">张掖丹霞地貌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掖丹霞地貌群</p> <p class="ql-block">神龟问天 </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彩色泥岩、砂质泥岩形成于距今1.37亿年前~0.96亿年前的湖泊中。受距今约0.80亿年前发生的地壳运动影响,这些岩层被挤压而变形,岩层由水平变为朝东北方向倾斜。3600万年以来的抬升和剥蚀作用使这些岩层露处地表,受长期风化和切割的改造,彩色泥岩中相对较硬的褐色砂岩残留在浑圆的彩丘顶部,如一只只头部上扬的乌龟,形成了独特的象形石。 </p> <p class="ql-block">张掖大佛寺,原名迦叶如来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又名“卧佛寺”,为历代皇室敕建的寺院,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民主西街大佛寺巷,总面积三万余平方米。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p><p class="ql-block">张掖大佛寺景区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这里保存有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大佛殿、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和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乐北藏》,是集建筑、雕塑、壁画、雕刻、经籍和文物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历时五载,至西夏贞观三年(1103年)竣工。</p><p class="ql-block">大佛寺</p><p class="ql-block">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p><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皆有扩建。</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数次拨款迁建了牌楼、山门和三座散存的殿堂,令千年古刹面貌一新。</p><p class="ql-block">结构</p><p class="ql-block">张掖大佛寺内建有牌楼式山门和四大天王殿、关祠殿、过殿、陪殿、厢房、卧佛正殿。正殿南为感应寺,北为金塔殿,后为藏金阁和土塔。</p><p class="ql-block">特色</p><p class="ql-block">张掖大佛寺作为历代皇室家寺院,与西夏、元、明、清王室关系密切,具有典型的宫廷建筑风格。寺院建筑群贯穿于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配殿呈对称式排列,整组建筑造型别致、布局严谨、主题突出、基调鲜明。主体建筑大佛殿是西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殿身由两层楼阁组成,平面构架工整规范,空间组合变换多端,给人以既潇洒自然又庄重深邃,既鲜明真切又朦胧空灵之感,体现了皇家“九五至尊”的气概。</p><p class="ql-block">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大佛寺现存古建筑包括山门、牌坊、钟楼、鼓楼、大佛殿、大成殿、藏经殿、土塔及金塔殿。大佛殿、佛教艺术陈列厅、佛教经籍陈列厅、土塔、山西会馆、金塔殿等可供游客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1966年,在大佛寺中发现石碑、铜佛、铜镜、佛经等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1970年,在原金塔殿殿基下发现明正统六年(1441年)置放的石函一具,内盛琢磨精致的玉雕、珍珠、银器等。在绘有八卦图案的银盒内,放有珊瑚、琥珀、玛瑙、朱砂、石英等,还有中国的古钱币和波斯银币等。</p><p class="ql-block">大佛寺正殿</p><p class="ql-block">大佛寺正殿为两层楼,重檐歇山顶,高33米,平面长方形,面宽9间,进深7间,占地总面积1770平方米。殿顶用青筒瓦笨覆盖,殿周围绕廊。</p><p class="ql-block">殿内塑释迦牟尼涅槃像,为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木胎泥塑,金描彩绘,面部贴金,头枕莲台,侧身而卧,两眼半闭,嘴唇微启。右手掌展放在脸下,左手放在大腿一侧,胸前画有斗大“卐”字符号。梵文,意为“吉祥海云相”。造像精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神态自然,相貌祥和,栩栩如生。佛像两侧塑优婆夷、优婆塞立像各一尊,背面是十大弟子悼念举哀像。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群像,形态各异,形象生动。殿内东西两壁有取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故事的巨幅壁画。构图杂而不乱,形象跃然壁上。</p><p class="ql-block">卧佛</p><p class="ql-block">殿门两侧各镶6平方米见方的砖雕一块,上精雕如来佛讲经说法的故事和神态各异的诸佛像。南为西方极乐世界,上书“登极乐天”,右下方书“西方圣境”。对联为“宝殿巍峨无人量天成敬仰,金身显焕河沙凡圣共皈依”。北为佛说法图,上书“入三摩地”,右下方书“底园演法”,对联为“佛日增辉万善同归登彼岸;法轮常转十方瞻仰正菩堤”。此为中国砖雕艺术之珍品。殿门上有清代的两副楹联,其中一副是“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余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如此梦是真空”。</p> <p class="ql-block">9.10,下午,游完张掖大佛寺景点,意味着我们将结束这次甘肃部分地区的旅行。</p><p class="ql-block">甘肃旅游景点非常有特色,是我们在国内其它地方无法感受的。当地人待人热情好客。景点门票减半。游客因不是高峰期,故游人也不太多。</p><p class="ql-block">总之,甘肃有很多有特色的景点,非常值得观光旅游。甘肃开发景点旅游相对比其它地方稍晚,但随着交通的发展,甘肃地区将会成为新的旅游热点!</p><p class="ql-block">傍晚,我们从张掖火车站座卧铺去山西太原。9.11.中午低达太原站。出站后由当地签约旅行社派人接站,并送我们入住离火车站不远的酒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9.12.一大早,我们乘大巴车去游览芦芽山风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芦芽山是山西汾河的源头。芦芽山因形似“芦芽”而取名芽山,海拔2788米,与恒山一脉相承,而芦芽山是管涔涔山主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芦芽山风景区涵盖多个景点:悬空栈道、悬棺、万年冰洞、悬空村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悬空栈道始建于崇贞元年。为连通山峰上的寺庙而筑栈道开凿于悬崖之上,惊险绝伦,是中国华北地区罕见的水平联洞型栈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路走来栈道上靠岩壁的一侧有很多洞穴,一些大的怕游人误入都用石块填充了入口,小的虽没有堵起来,不过大多都是不深。栈道上有些地方需要穿洞而过,最小的一个洞只能容一个成年人全蹲下或四肢触地后慢慢爬行通过。还有一段路没有护栏,路也比较的陡峭,只能拉着铁索手脚并用地向上爬。</span></p> <p class="ql-block">悬空栈道(又名悬崖栈道)始建于崇贞元年。为连通山峰上的寺庙而筑栈道开凿于悬崖之上,惊险绝伦,是中国华北地区罕见的水平联洞型栈道。</p><p class="ql-block">很多游客,尤其是老年人,还有不少年轻人因没有体力或不敢攀爬都止步于悬空栈道脚下。</p> <p class="ql-block">有一段路没有护栏,路也比较的陡峭,只能拉着铁索手脚并用地向上爬。</p> <p class="ql-block">拉着铁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p> <p class="ql-block">栈道上有些地方需要穿洞而过,最小的一个洞只能容一个成年人全蹲下或四肢触地后慢慢爬行通过。</p><p class="ql-block">沿着悬空栈道从山底爬上山顶,再下山,我们共花了两个小时回到停车场集合地。</p><p class="ql-block">我们俩加起来已130多岁,还能做到年轻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说明我们的体力充沛、身体健康,甚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万年冰洞在山西忻州市宁武县城西50公里处的春景洼村境内,处旅游专线旁,海拔2300米。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洞穴专家现场考察认定:此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三百万年,故名万年冰洞。</p><p class="ql-block">2005年,宁武万年冰洞在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中,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11年3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错过了东北的冰天雪地,想要在炎炎夏日看到冰天雪地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的芦芽山景区,有一座万年冰洞,天气渐暖,有些城市气温飙升到30多度,万年冰洞就是一个极佳的好去处,洞内零下8℃,跟室外实属冰火两重天,在洞内灯光的投射下,冰也变得多姿多彩。</span></p> <p class="ql-block">万年冰洞,刚开始它的洞口还被杂草遮挡着,但是在一位男子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成功的面向世人,让大家见识到了它内部的真容。</p><p class="ql-block">发现这个冰洞其实距离现在已经有300万年的时间,内部的储冰量非常的多,制冷机制也绝非一般。现如今已经被开发了百米长,游客们进到里面就能发现,这里天然形成的冰花和冰人都极具特色,用鬼斧神工几个字来形容也不够。</p> <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芦芽山晋西北管涔山深处,浓密葱茏的林海之中,有三个古老神奇的悬空村:王化沟村、五花山村、曹家梁村,均属宁武县涔山乡,三村相距很近分别建在悬崖绝壁间,远望好似空中楼阁,天上人家。</p><p class="ql-block">村里房屋都建在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街道是立木支撑、圆木铺架的“栈道”。在这个古老的村子里,处处可见石砌的小径、古朴的民居,村民们悠然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村子古老、静谧,却远近闻名。</p> <p class="ql-block">9.13.又一个大早出发。我们先到达今天的第一个景点---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p><p class="ql-block">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在山西浑源县城城南5公里处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自古以来,这里一直被列为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根据《恒山志》记载,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公元六世纪),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悬空寺原名“玄空寺”,是选取道家当玄、佛释色空而名。寺内主殿塑有老子、释迦、孔子像。当年,这是一座典型的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寺院。明清以后,老百姓根据其建筑特点,通称悬空寺。寺名悬空,名副其实。宝阁高挂,上载危崖,下临深谷,其势动人心魄。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此,叹为“天下巨观”。据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当年仰望飞阁,惊愕不已,特别书写了“壮观”两个大字留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人游览悬空寺,仰望万丈悬崖,俯瞰山下的行人如蚁,听着楼板吱吱呀呀的作响,提心吊胆之余,往往细心观察,试图解开心中的谜:千年沧桑岁月,悬空寺究竟为什么能长久地“悬空”?</p><p class="ql-block">从山下往上看,那几十根粗如碗口而长及丈余的木柱,立足在古壁的缝隙中,支撑着全寺40间殿宇楼阁。俗话说“立木顶千斤”,这是附合力学原理的。但细想之下,悬空寺这三层九脊的建筑,该有多少个“千斤”,仅仅靠这些立柱是很难承受得住的。那么,悬空寺是靠什么基础“悬空的呢?</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的基础,是沿着石壁上稍微突出的堤坝凿开一排水平的洞眼,逐一打入木梁,然后铺石成为的“地面”。这些“地面”承载着全寺的楼阁。这就跟现代楼房的阳台相似。阳台之所以能悬空,是因为它的横梁与楼板是完整的一块,“铁扁担”挑起了“一头沉”。悬空寺的底座就铺设在这些深深插入岩石里的横梁上的。这些横梁是由当地特产的铁杉木做的,加工成方梁,插进凿成方孔的石洞里,有的竟然插入三分之二,十分牢固。至于那些撑顶在半崖之上的凌空立柱,是为了更加保证殿阁的安全而增加上去的,免得游人在惊叹险绝之余仍感到无所依托,以至于蹑足不前了。</p> <p class="ql-block">其次,悬空寺依山而建,从外面看是悬楼,从屋内看,靠紧里面的一边是石窟,一半房子一半洞。全部建筑物后坡没有山墙,没有檐椽、飞檐,没有连檐、瓦口、望板,绝大部分殿宇楼阁后部及西侧没有檐檩、檐柱,而是以岩代木,建筑物与石崖有机地结合着,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今天(9.13.)下午,天下起了小雨。进入石窟前听导游说里面不能拍照。进入石窟后发现保安人员管理松懈,于是我偷偷地把展出的二十个洞窟都拍了照片。</p><p class="ql-block">中国四大石窟是敦煌莫高窟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其中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城西绵延一公里的武周山山崖上,其中矗立着254个窟龛,主要洞窟45个,有59000余尊精美的佛像。从最高的17米到最小的几厘米不等。</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5A级旅游景区,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51个,造像5100余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仅有几厘米,各类造像形象生动活泼,姿态飘逸隽秀。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佛光大道两侧的13对“大象驮塔”造像,雄伟庄严,雕刻精美。大象长有六棵牙,象征修行六度,佛光大道仿佛一条立体的雕刻艺术长廊,地面雕有盛开的团莲,无处不在的展现着大同雕塑之都的文化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进入云冈石窟景区的第一站是昙曜广场,为纪念昙曜法师而建,昙曜法师北魏僧人,他一生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然而却以无畏的气度,展开了复兴佛教的工作,将佛教带向复兴、繁荣的景象,可谓为北魏复佛的一代法师,他主持修建了云冈石窟,在中国建筑艺术史和佛教艺术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进入云冈石窟就是进入了雕刻的艺术王国,空旷广场中央,高僧昙曜的雕像栩栩如生,他望着千年之后的来访者,听着大家叫着他不同的名字,轻抚长袖,脸上浮现出超凡的微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诞生于菩提树下,并传经布道。“帝后礼佛图”是一组扇形浮雕环壁。每座石壁呈半圆形,北侧雕刻的是北魏五位皇帝礼佛的情景、而南侧雕刻的是皇后礼佛图。南北遥相呼应,整组雕刻现场宏大,动中有静,和谐统一,虔诚肃穆。</p><p class="ql-block">千佛塔。代表佛陀的化身,绕塔可消灾祛病。灵岩寺三个大字用的是魏碑字体,还有一副对联倍感意味深长,上联:修身胜似诵经,下联:拜我不如求己。橫批:活在当下。</p><p class="ql-block">寺庙左侧楼顶刻有”慈悲”二字,为柳公权手书,</p><p class="ql-block">右侧楼顶刻有”佛灯共云长,山川随灵秀”,系王释所书。</p><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迎面是北魏碑文石刻,为纪念昙曜大师,由景明四年四月六曰比丘尼昙煝造。</p><p class="ql-block">通向石窟的浮雕长桥如同通向信仰的长廊,跋山涉水只为来见你~入佛知见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今天(9.14.)一早,天还下着小雨,但我们还是按照游程前往第一站--乔家大院。进入景点,发现人头济济,非常吃惊游人怎么这么多!一打听,方知山西为了拉动旅游消费,规定每周一到周五对游客免票,故导致游人聚集山西所有景点。</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陈展有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陈列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还设立有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的陈列。</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乔家大院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传说偏院外原来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得离奇古怪,被称为“神树”。主院与侧院间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衔灵芝的鹿等。土地祠额有四个砖雕狮子和一柄如意,隐喻“四时如意”。祠壁上还有梧桐和松树,六对鹿双双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顺”。</p> <p class="ql-block">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p><p class="ql-block">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p><p class="ql-block">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花费了不少周折和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乔家取得占用权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门;西面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跨院间有栅栏通过,并以拱形大门顶为过桥,把南北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而又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民国十年后,乔映霞、乔映奎又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东南院相似。窗户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装饰,采光效果很好,在式样上有了改观。就是院内迎门掩壁雕刻也十分细致。与此同时,西北院也由乔映霞设计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连同原来的灶房,改建为客厅。还在客厅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厕”。靠西北院,原来有一小院,为乔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书房院。分家后,乔健打算建内花园,从太谷县一个破落大户家买回了全套假山。正待兴建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华,工程停止。日军侵占时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处,只留部分家人看护。1985年,祁县人民政府利用这所古老的宅院成立了祁县民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86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陈展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陈列内容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还专门设立了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的陈列。</p><p class="ql-block">2002年,乔家大院被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p><p class="ql-block">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中心称: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很大,天又下着雷雨,故我们先后参观了保存相当完整的古县衙,代表了古代晋商经营活动的镖局和钱庄及古城墙。等会,如雨能停时很想拍几张平遥古城的夜景。</p><p class="ql-block">夜晚,雨停了。我们赶紧上街拍平遥古城的夜景,遗憾的是古城的夜景真不咋滴。我们稍领略了一下古城的夜景后就返回了客栈,结束了今天的游程。</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内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古代县衙:大堂、二堂(审理民事案件)、内宅、关押轻犯、重犯的牢狱、食堂等。</p> <p class="ql-block">朱镕基前总理难得一见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宽广的平遥古城街道</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街道边保存的非常完整的古代镖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街道边保存的十分完整的古代钱庄博物馆:上面是钱庄,底层是钱庄金库。</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古代钱庄外貌:地面一层是钱庄,地下是钱庄金库。地面钱庄的两边有上下地下金库的进出口。</p> <p class="ql-block">今天(9.15.)按行程应去王家大院。原集合时间是早上6:50分,结果不到7点得到消息:车是从太原开过来,但因太原方向下大雨,按山西省有关部门规定:下大雨时大巴士不能上高速,要等雨停大巴车才能上路。于是,等到8:30分,大巴车才珊珊来迟。到了车上又发生了问题:因山西前段时间洪水泛滥,为安全考虑而封闭了山西一方的壶口瀑布,只能绕道去陝西一方的壶口瀑布,但车程就增加了,晚上返回太原会在下半夜才能抵达目的地,甚至晚上如下雨,大巴士还不能上高速,这样今晚是否能回到太原还不一定。于是导游的意思是只游王家大院,取消壶口瀑布。此题议遭到了车上大部分游客的反对,仅有几个人要求去王家大院,不去壶口瀑布。最后导游经过和公司沟通,决定:按原行程进行,但缩短王家大院游程,节约时间去壶口瀑布景点。虽然王家大院的规模比乔家大院大了四倍,但因游客太多太多,故游客们都是前胸贴后背挤着观景点。不,这那是观景点嘛?简直就是人挤人,看人头。山西采取每周一至周五全员免票,导致主要景点人满为患是要出事故的。我们团的游客跟着导游重点看了下王家大儿子的住宅部分就匆匆忙忙地出了旅游区后即坐大巴赶往壶口瀑布景点了。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壶口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陕西黄河壶口风景名胜区是集壶口瀑布、河瀑峡谷、龙王迪、十里龙槽、孟门山、大禹庙、古渡小镇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壶口瀑布被誉为“天下奇观,中华之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彰显母亲河的波澜壮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黄河之魂在山西。山西一方的黄河壶口瀑布落差大,气势磅礴、恢宏,而对岸的陕西黄河壶口瀑布的观赏感觉就差了不少,这也是我们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因势而筑,与环境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建于风景区的建筑群,一般都能结合自然环境,巧妙地进行建筑布局,其实际范围往往不限于建筑本身,还包括着寺观周围它所控制的自然环境。而且完全融汇于自然的山水之中,是一种自然风景式的园林。它们有的位子风景区之中,成为风景名胜园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大多数的纪念祠庙都选择在背山临水的环境中,视域开阔,利于烘托纪念性建筑庄重肃穆的气氛。处于山地环境,更多的是考虑与山地环境相结合,随高就低,分级而建,不拘一格。晋祠虽说建在山脚下,但晋祠的一些建筑还是以山为背景,结合地势,就是这种布局方式的生动写照。佛教所追求的超尘脱俗、恬静无为的主旨,道家所追求的清静无欲、修养内丹的境界,都喜欢深入名山,选择清幽恬静、地势险绝的地方建筑寺庙与道观。</p><p class="ql-block">晋祠是依托悬瓮山和晋水的特殊自然环境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山水环境得到了开发、利用,具有了风景和生态学方面的价值。同时,它又逐步与人类的伦理观念和情感投射发生关系,被赋予了一系列观念形态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反过来强化了晋祠的文化环境。总之,晋祠文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与周围环境结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依从,互为背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共同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布局充分体现了它的建造发展历程,圣母殿(当时的唐叔虞祠)的确立最晚在五代时期确立,随着晋祠文化主题的变化,圣母祭祀成为又一主题,直到明朝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至鱼沼飞梁和圣母殿为轴心的建筑群已经建成,同时,祠内道教民间宗教建筑也发展起来占据了主轴线的南北两侧,直到清朝乾隆时期,晋祠最南端佛教建筑奉圣寺一组建筑也被纳入晋祠。至此晋祠的布局确定了。</p><p class="ql-block">圣母殿位于最中心、最显要地位,左有青龙(善利泉),右有白虎(难老泉和长道),前有汗池(鱼沼),后有丘陵(悬瓮山)的“龙穴”之位。与它一线建筑都是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揭示出建筑文化的底蕴。同时这一组建筑结构雄伟,以艺术价值高而著称,是晋祠建筑的精华所在。离圣母殿最近的是鱼沼飞梁,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十字形桥,据历史考证鱼沼飞梁与圣母殿是同时建成的,可见当时圣母殿的规模非常宏大。隔鱼沼飞粱桥与圣母殿相对的是献殿,是供奉祭祀圣母邑姜的享堂,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献殿的建造,是为了烘托严肃庄重的气氛,其文化意义也是为进入圣母殿起铺垫作用。再往东建在主轴线两侧的钟鼓楼了,古时有“晨钟暮鼓”之说,实际上儒家文化的渗入,被赋予了一定的礼制文化意义。穿过钟鼓楼是对越坊,俗称牌楼。“对越”二字是宣扬报答之意.这就在礼制上为对越坊做了极好的文化注释,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对圣母的祭祀主题。往东中轴线上的金人台,它的建造可能是受五行之说影响,渴求泉水永逝,同时也有祈福和壮圣母威严之意。再往东就是主轴线上最前端的建筑水镜台是是祭祀圣母是演戏酬神的场所,招徕信徒,对圣母崇拜的社会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在以圣母殿为重心的轴线两侧,灵活布置,不断地延伸、增长、加接,形成院落式的群体。在左右两侧的群体中,又有突出的重心节点,三条轴线又组成一个面,点线面的结合构成了晋祠的布局。这样一种布局处理可以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次要建筑都围绕中心,中心轴线越突出,其主体建筑越突出,在平面与立面构图上都形成了明显的重点,这也就突出和强调了宗教建筑的主体部分。这样一种群体,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感染力。重点并不表现在建筑实体的高大、雄伟上,而着重强调由于空间的叠加和层次所逐步增强的空间感受上。有着很强的整体性和灵活性;虽然晋祠是多次加建而成的群体,也有一种天衣无缝的整体感,表现了一种生长的活力和建筑的有机品格。</p> <p class="ql-block">晋祠内的舍利生生塔属于寺庙的一个组成部分,造型上又具有高耸的轮廓线条,因此,它成为整个风景区的重要点缀和最突出的标志。和整个建筑群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丰富建筑群以及整个风景区的轮廓线。同时,登高远望,视界开阔,成为游人必到的观赏点。</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又有一些小巧怡人的亭榭点缀,使整个祠庙区丝毫不存在沉闷压抑的感受,充分体现了晋祠建筑的清醒理性精神。它可以使建筑群有“正”有“变”,在“散”、“乱”中保持着“秩序”感。除轴线上的建筑外,其他元素都因地制宜地随意安排,也不感到零乱、散漫,而在规矩中增添了自由活泼,灵活多变的意趣</p> <p class="ql-block">晋祠建筑的布局大多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方式,如圣母殿一线建筑、唐叔虞祠、吴天神祠、文昌宫和奉圣寺等。祠分前后两进院落,以山门——献殿——正殿为轴线安排内部空间,左右两厢辅以配殿。这种布局方式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秩序井然,主次分明,轴线贯通,具有明显的空间位序,充分表达了宗族祭祀观念的价值观以及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安身立命的社会秩序和以德的高低定尊卑的大原则。在布局、空间组合、材料结构的运用上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显示了统一的风格和明显的共性,但在这种共性之中,每座建筑尽可能显示出它们独特的个性。</p> <p class="ql-block">太原晋祠内的其中一宝----“周柏”</p> <p class="ql-block">太原晋祠内的天下第一泉泉源,是太原晋祠内“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太原晋祠内的天下第一泉泉出口</span></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太原的文化是非常灿烂的。太原建城2500年。从三家分晋到唐李起兵;从民国的模范省会到当代的工业化城市。每一个时期的太原都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着世人。</p><p class="ql-block">听当地人说:十几年前,太原城“老破旧”。直到1913.4.耿彦波上任太原市市长、市委付书记后,提出了“太原城改造”目标。他上任半年多,太原城的拆迁量约相当于过去十年的总量。太原城有了地铁、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道路交通有了大改善、市民住房同样有了大改善。</p><p class="ql-block">然而,人们对耿彦波市长任职期间的评价褒贬不一:我们从老百姓的嘴里听到对耿市长任职期间的作为,称赞的多。为此,在1919年耿彦波卸任太原市长后大同市民打出“耿市长回来”等标语。</p><p class="ql-block">批评他的人也有之,主要是:大量拆迁,使不少应该保护的古建筑遭到了破坏,造成了不可弥补得损失。</p><p class="ql-block">我认为:为官一方,造福于民!是非功过待后人评说吧。</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乘车路过太原市城市夜景处随意拍得照片。</p> <p class="ql-block">“柳巷街”是太原市著名的小吃街。下午我们从太原晋祠返回太原后直接去了柳巷街。然后,找到了太原市百年老店“认一力”。</p><p class="ql-block">该小吃店内有现吃现包得各种羊肉蒸饺,尤为羊肉大葱蒸饺最有名。我们要了两笼羊肉大葱蒸饺和一碗羊肉汤。</p><p class="ql-block">不多时,蒸饺和羊肉汤就上桌了。尝了一口味道鲜美,且没有一点羊肉味。</p><p class="ql-block">我们饱餐一顿后回到酒店,拿上行李,步行至不远的太原火车站,座卧铺返回上海。</p><p class="ql-block">山西游览景点多,但较分散,景点与景点之间相隔路程较远,故每天需早出晚归。</p><p class="ql-block">再者,山西为了拉动旅游消费,采取了每周一至周五的全员免门票(冰洞除外)措施,导致游人甚多,有的景点更是人满为患。</p> <p class="ql-block">太原市百年老店“认一力”</p> <p class="ql-block">羊肉大葱蒸饺和羊肉汤</p> <p class="ql-block">昨晚(9.15)10点到达太原酒店,吃点东西,洗洗睡了。一觉醒来,已是9.16.早上6点半。我俩赶紧漱口、洗脸后即去7点开门的酒店餐厅吃早饭(来到太原已五天整,每天6点就要出发游览景点。每天的早餐都是由酒店打包带走车上吃的)。酒店早餐比想象中的丰富。吃完早餐,我们把所带行李整理上锁,然后把行李寄放在酒店前台并办理了退房手续。今天是我们这次在太原的最后一天,也是自由活动的一天。我们到太原火车站处乘308公交车到距太原二十五公里的晋祠游玩。经1:15分的车程,来到晋祠。进入晋祠使我们大感意外:历史遗迹多,景点非常多。如要玩好,起码需一天时间。晋祠的主要景点我们都一一光顾,拍了不少照片。下午二点多我们返回了太原。下车后又转车到了太原市著名小吃街--柳巷街,找到了“认一力”总店,再次品尝该店的著名小吃蒸饺和羊肉汤。 晋祠和柳巷小吃街都是我们一到太原就从当地人那里得知的。品尝完百年老店“认一力”小吃,一看时间也不早了。我们就到酒店取了行李,到太原火车站座卧铺,休息一晚上,明上午就能到家了。我们自本月6号下午从浦东机场出发至今,历经12天,先后游览了甘肃、山西两地的部分著名景点,见了世面,丰富了阅历,增加了知识,锻炼了体质,领略了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身心得到了愉悦。总之,陇、晋两地游收获满满,非常值得!在此,我要由衷地感谢亲朋好友们一路对我们的关注!一路伴随我们!冀望你们也参于旅游!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感谢我的儿子和儿媳妇对我们这次的愉快出游,又是出资,又是网上给予联系、安排,想尽设法地让我们玩的开心、顺心。再次感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