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庄村位于官庄街道政府驻地南约2.5公里,远望西南胡山高耸,西临卧牛山、凤凰山;东为封山、榆山,北靠北山;南为绵廷丘陵,与栗家峪相接。现村有310户、960人。姓氏主要有张、李、刘、王等,其中张姓占全村人口的67%。张姓主要是从枣强、莱芜、栗家峪迁来,李姓主要从吴家庄、李家庄等地迁来。刘姓主要从莱芜、沂水等地迁来。 村委 全貌 <font color="#ed2308"><b>一、山清水秀,有“小苏州”之美誉</b></font><br> 西南高耸胡山,西侧秀丽卧牛山、凤凰山连绵起伏,远远望去,西侧山峦丛林中裸露一片山岩,形似凤凰,展翅欲飞,故名“凤凰山”。庄与历史文化名村朱家峪一条山脉相隔;封山、榆山横亘于村东,郁郁葱葱。榆山因野榆满山、铺天盖地,故名。<br> 自南而北,山环水绕之地,乾河由南而北穿村而过,婉蜒北去。清朝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乾河在县治(今绣惠)东南二十五里------。值夏秋灌雨,山水涌溢,镇东北庄村每至没田禾,坏声舍,前邑令议请与小清河一律挑浪,下流律免水患。此邑上游东南乡之急务也。源自朱家峪、栗家峪西北流,经官庄南,折而西北,经东涧西庄东,又西经石河庄北,左纳第五峪诸水,西北流,注绣江。”乾河是一条流经章丘东南部的季节河,也是一条水势很大的河。张家庄就位于乾河的上游。夏伏时节,河面浪花翻滚,水声如箫。两岸洗衣的村妇,棒槌声声,一派亮丽的山水风景。张家庄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旧时有“小苏州”之美誉。<br> 清朝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的乾河 <font color="#ed2308"><b>二 南寨和北寨,村名原名“城角峪”</b></font><br> 南头井,原先有一石碑,是康熙年间所立,开头写道:“章邑城南四十里,有一峪曰成角峪(城角峪),峪中有一村,名曰张家庄。”张氏迁来时,此地已有殷、杨二姓,早已无后人,其墓在文革中被平。可知:明代及清初,张官庄名叫“城角峪”。由此也可推断,这里历史上可能存有古城。现在该村有“北大寨”和“南大寨”两处遗址,皆与城角峪有关。《章丘地名志》记载:“明代张姓从山西迁来,改名张家庄。”因官庄街道有两个张家庄,以所处地理方位,称“东张家庄”和“南张家庄”。<br> 张氏始祖张楷,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枣强迁来,至今已经650余年。康熙十九年,九世张晋创立族谱,分七房。<br> 长房张明敬、二房张明礼、三房张志高、四房张志聪、五房张守信、六房张庆、七房张邢。三房至九世张讚迁居城北山后小张家庄。 六房至十二世张清,清朝时迁至边外尖山沟,七房至十四世张建芷迁至莱芜。以上三支,张家庄已无后人。<br> 现在一队张姓系四房张志聪后人,六队张姓大部分是五房张守信后人。一队有两户,七队有一户,系二房张明礼后人。其余皆是长房张明敬后人。张氏从始祖张楷至今,已传25世。<br>二队李姓,始祖李复元,清乾隆年间从吴家庄迁来,已传至9世。三队李姓,从李家庄迁来,为“西滨李”,已传至22世。<br>张家庄在解放前属闫家峪乡管辖,解放后曾归属淄博市管辖。<br>1958年至1985年,属胡山人民公社管辖。 1986年至今,先后属官庄乡、官庄镇、官庄街道管辖。<br> 现张家庄分为旧村和新村,新村始建于1998年。沿新村西侧公路南行1公里左右,就是旧村。<br> <font color="#ed2308"><b>三、深幽大院,藏着许多传奇故事</b></font><br> 张家庄主要街道有北头街、南头街,现在合称中心街。还有后街、前街、人和街、东沟、东崖头、西河涯、李家胡同、韩家胡同、王家胡同等。<br> 村中的老建筑,当属南寨张玉谦老宅,居于村中高阜之上。南、西、北三面石基墙,就有十几米高,是十五世张士睿所建,现保存完好。墙上所用巨石,在当时没有机械搬运,全是人工,直到现在历经三百多年,依然保存完好。<br> 关于高墙上石头的搬运,还有个传说。当时张家有一长工,力大无比,一顿能吃一扇子糕。有一年,张家庄唱大戏,主人差其去徐家井村,接亲戚来看戏。中午时分,亲戚却自己来了,不见长工。三天后唱完戏,亲戚要回去,这时长工才回来。长工给主人说,在椒树园子打个盹,不想亲戚已来了。这时,亲戚想起,来时看到一头黄牛卧于椒树园子,原来长工是黄牛托生。传说那些垒墙的巨大石头,就是他搬上去的。<br> 人和街东西两头,原先各有一个哨门,1970年拆除了,但遗址还在。未拆除时,雄伟气派,根基是巨石垒成,下面走人,上有二层楼。东哨门二层楼上,南、北、西三面有窗,东面墙上镶嵌有一石匾,上书“人和街”三个大字。西哨门二层楼上,西侧有一小屋,墙上有跐登,可由此攀登上楼。<br> 南寨张氏老宅大门 张氏老宅南屋 石窄巷 <font color="#ed2308"><b>四、豪门望族,因“祥”字号而发迹</b></font><br> 人和街的哨门和街两边房屋均是张万亿、张万芝兄弟所建,旧时皆为古朴典雅的园林建筑,号称“小苏州”。张万芝当时是张家庄首富,说起张万亿、张万芝兄弟与孟氏祥字号的关系,还有一段传奇故事。<br> 张万亿年轻时曾在汉口旧军孟家谦祥益当伙计。谦祥益可是近代有名的商帮,与瑞蚨祥一起,为中国近代最有名的商业巨贾,几乎垄断了近代中国的丝绸业。旧军孟家是声震齐鲁的豪门望族,也是富甲一方的伟商巨贾。孟家也与当时的政界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谦样益的东家孟养轩在天津、汉口之所以声势赫然,其因之一是他的岳祖陈钦,清末在天津任过海关道台。光绪二十五年,袁世凯正任山东巡抚,陈钦告老还家,同是朝廷重臣,当然要相互借重。一次,袁缺军饷,陈以巨款助之。自此,两家过从日趋密切。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将陈钦之子陈建侯委以直隶建造局总办之职。袁在天津小站练兵时,山东的显要王占元,知道袁、陈关系非同一般,他便投在陈的门下,通过袁世凯的权势,青云直上,屡屡升迁。到民国初年,便登上湖北省督军的宝座。王为报除恩,将陈钦之子陈建侯请去湖北汉口,二人结为金兰之好。王曾对陈表示:要钱有钱,要职有职。<br> 陈建侯不住督军府,而另食宿在汉口谦样益。该商号经理孟树生常坐王占元的马车,出入督办公署,当地官街及势要权贵对谦样益自然是刮目相看。因此,汉口谦祥益门面之华丽,生意之兴降,为一般商号所望尘莫及。<br> 1926年,北伐军攻下汉口,湖北督军王占元为避难,不得不化装成祥字号伙计,由张万芝护送出走。后来,事件平息后,王占元又回到汉口,对张万芝另眼相看,张因此发迹。<br> 后张万芝在家乡张官庄大兴土木,营造家园。<br> 王占元 清末民初谦祥益 张氏古门 <font color="#ed2308"><b>五、古庙、古戏台;古井、老树和古碑</b></font><br> 村南有大王庙,为明代古建筑,坐西面东,石料结构,雕花的青砖组成五层檐头。顶部,双山墙,吻脊走兽,庄严美观。屋檐下,左右砖雕骏马相宜,呈现骏骑水中疾蹄。庙的两窗为石棂结构,中有圆孔,四周半圆孔状,造型隐现为八卦图。庙内四墙壁画依稀可见,为身着盔甲的将军骑马厮杀场面。<br> 大王庙斜对的是古戏台,三尺之高,台阶盘上。戏台对面,是两条石头砌成的大堰、小堰。因村高河低,大堰沿河岸而建,既是河岸,又是围墙,与村庄房屋外墙连体,形成一道御敌堡垒。小堰则高于戏台,内为看戏的开阔地。大堰上镶嵌着一块碑碣,为清代嘉庆八年“修石坝并大王庙垣墙根脚碑记”。<br> 据传,当初村庄筑古戏的目的,是通过唱戏让大王爷(河神)高兴,让其施恩于民,即让雨水丰沛,又不泛滥成灾。于是,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的声音从古戏台传来,似细雨润物,又似杏花扑面,引得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来观看,喝彩声在古村的夜晚传得很远很远。庙前古戏台右侧仍有一个个旧的石碾、石磨,使该村显得斑驳古朴。<br>后来,大夫庙前成为集市,推车的、挑担的客商南来北往,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一直到文革时期。<br> 穿村小河往西北流去,经过南泉、小泉、来到西北古桥边。古桥为“三孔”,因年久失修,于1966年依三孔模式重修,起名“立新桥”。就是在这次复修中,将几块古碑砸坏,铺面,使重要资料受损。小河北侧河岸为悬崖峭壁,岩缝中探出的柏树、野榆,参天蔽日。流水,古桥,悬崖,树木,形成一幅靓丽的画卷。<br> 古桥西侧有口水井,名曰“大泉”。泉边有石碑一方,碑文:“盖闻,人非水火不生活,而水龙而水尤为最要……”,因字迹模糊,难辩全,是清道光5年凿泉,咸丰十一年又重修。此碑有子科贡生张廷栋撰文。<br> 该庄有张家墓田,碑文记载,张家庄有晚清王妃之墓,曾有伴朝銮驾,在破四旧中,碑文被毁,銮驾被烧,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br> 老村南道路“三纵三横”,官庄通往栗家峪的道路从北而南穿过南张家庄,为通衢大道,另还有韩家胡同和“梯子胡同”,都比较窄狭;“三横”有两条胡同称为前街,另一横为后街。<br> “官栗路”入庄北开阔地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巨大的侧柏,分立路东西,相距不过百米。两树直径超过1米,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树冠虬枝蜿蜒。据专家坚定,为一级古树,树龄在500年以上,历经风雨洗礼,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村民们对古柏十分珍惜,砌成方池、设立栏杆予以保护。老人们说,旧时村里铁匠闯关东,母子在这里话别,夫妻在此分离;剪不断的思念,忘却不了的乡愁…… <br> 庄北首,有一池塘,为1968年修建,人们称为“凤凰池”。池塘斜对,曾有赑驮碑,上题“张庭瑄之妻李师氏神道碑 ”字样,由张廷栋撰文,清咸丰九年修建。此为功德碑。<br> 明代大王庙 大王庙 壁画 古戏台 古井 古树 石堰 古碑 古桥 <font color="#ed2308"><b> 六、“民族先锋”牌匾,浸润着红色印迹</b></font><br> 人和街路南第二家门上有一匾,上书“民族先锋”,落款是民国三十七年,这里便是张万里故居,为土改后分的。张万里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汉口祥字号做过伙计,也曾在本村当过教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区长,领导着胡山一带的武装斗争。解放后任黄河农场场长。<br><br> 如今,济潍高速建设,文物勘探发掘:村东300米处,平面呈不规则圆形、东西长约80米,南北长约70米,面积约5000 平方米;年代为东周——汉代,为济南重大考古发现,说明早在周代,先民们就在此繁衍生息。<br><br><div>(作者:章丘区政协副秘书长、文史办主任、文联副主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