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老兵 无悔的人生 ——走访抗美援朝老兵祁县人民医院退休医生谌志学小记

祁县作协王明祥

<p>  干净而简洁的房间内,谌志学老人戴着老花镜正坐在沙发上看报纸,谌老个头不高,头发花白,褶皱的脸上写满岁月的痕迹。见我到来,老人赶紧起身,吩咐女儿、女婿倒水、切西瓜,很是热情。我说明走访来意后,老人颇为感动,目含敬意。</p><p> 谌志学,男,1934年9月出生,1950年12月在四川省奉节县中学招生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五军随营干部学校护士训练队学习,后参与上甘岭战役伤员救治工作。1975年5月转业祁县人民医院从事外科诊疗工作近20年,1994年9月退休。 </p><p> “谌老,请谈谈您的从军经历。”老人稍作思考,然后侃侃而谈起来。</p><p> “当时(1950年12月)我读中学,全校入伍5个同学(3个男生2个女生),其中有我,1951年2月随营,学校全体从四川到河北省邢台后到辽宁昌图县,领导让我到护训队学习护士,1951年3月,十五军入朝,前方需要医护人员,1951年7月我随接送新兵补训团入朝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45师手术组,当时军长是秦基伟、军政委是谷景生、师长是崔建功、师政委是聂齐峰、后勤处长兼卫生科长是李天思。我们军1952年4月到5月份进入朝鲜五圣山阵地接替26军防务(后叫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14 日,五圣山战斗打响(后叫上甘岭战役),因不断下来伤员较多,我们七天七夜抢救手术,1952年11月6日我们军下阵地,135团领导给我们手术组全体同志记三等功……”我没想到,87岁的谌老记忆力如此好。</p><p> “您那年才16岁、17岁吧,不怕吗?”</p><p> “不怕,去了部队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想着为了祖国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说到这些,老人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p><p> “来,给你看看我的宝贝。”我有点惊讶,只见谌老小心翼翼拿出了一个盒子和两个信封,轻轻打开,盒子里面有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一枚“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两个信封里都是他从军时的照片,还有和他兄弟姐妹的合影,他如数家珍,一张一张给我介绍照片的内容。</p><p> 老人又打开了话匣子:“抗美援朝打出我们的国威,归功于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体战士的英勇奋斗……”</p><p> 对于一些往事,谌老记忆犹新,他告诉我,当时只能晚上行军出发,一路上他负责战士们有没有感冒,有没有发烧,每隔20——30钟,他就要巡查一遍,其他战士休息时,有时候一个晚上他都不能睡觉,走了20多天,部队领导们都亲切称他为“小鬼”,后来部队奖励他一支钢笔和一个小日记本。</p><p> “那时候,我们听部队领导的话,就像听父母的话一样,不怕苦!”</p><p> 忆到深处,谌老动情地说:“现在,我每当听到《我的祖国》这首歌时,就会想起上甘岭的时候,想起我的同学、战友……”</p><p> “去年,北京有个战友走了,他爱人还说要来山西看我。”老人的语气有点沉重。</p><p> 1975年5月,谌老转业到了祁县人民医院,通过刻苦自学,取得了主治医师资格,当了一名外科大夫。</p><p> “当了医生,不像在部队紧张了吧。”</p><p> 从部队到地方,在谈及这一选择时,谌老说:“还好吧,每天为病人服务,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在哪里都一样。”</p><p> 谌老告诉我,他曾经遇到一位老农民拄着拐杖来看病,当时给开了药,后来老人过来找谌老,要求把药开得少点,原因是买药的钱不够,谌老听后,马上拿着处方去收费处给老人付了钱,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农民挣点钱不容易,我是有工资的,帮助一下他们是应该的。”谌老这样说道。</p><p> 1994年9月退休后,他又被医院返聘五年。“医院历任领导对我们很关心很爱护,每年组织健康体检,每逢重阳节组织我们座谈,又上门慰问我,还是共产党领导得好啊。”谌老很满足、很幸福。</p><p> 现在,谌老的生活很规律,很爱学习,自己订阅了《生活文摘报》《健康生活报》《中国退役军人》等报刊杂志。早上起来自己做饭,上午看看报纸、杂志,下午出去散步。“自己能吃能动,不愿意连累女儿、女婿们。”谌老自信地说。</p><p> 她的小女儿谌小英告诉我:“父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经常服药,总是告诉我们要多学习,工作上要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p><p> 这就是抗美援朝老兵谌志学,一路走来,没有轰轰烈烈,只有无怨无悔。他不是党员,很普通,很平凡,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共产党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并付诸于行动,传承给后人。</p><p><br></p><p>(采访人:祁县作家协会会员、卫生健康和体育局王明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