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 <p class="ql-block"> 周姓,是中国第九大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属于以氏族和国名作氏。 </p><p class="ql-block">截止2020年12月31日,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古今绝大多数周姓人奉黄帝玄孙后稷为周姓始祖,也有一些周姓人尊黄帝之臣周昌、周文王姬昌或者周公姬旦为得姓始祖。 </p><p class="ql-block">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随着周王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周姓也由西向东迁徙,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成为巨族。 周姓原来主要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秦灭六国以及秦末战乱,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之时,周姓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唐末五代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姓开始移居海外。 </p><p class="ql-block">当今周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沿长江省份、豫鲁两块高比率的分布状况。湖南、江苏、四川,三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26.7%,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山东、广东、江西七省,占周姓总人口的38%。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姓 以氏族和国名作氏 主要郡望 汝南、庐江、浔阳等 主要堂号 爱莲堂、汝南堂等 得姓始祖后稷、周昌、姬昌或姬旦 代表人物周瑜、周亚夫、周敦颐、周恩来、周树人 人口数量 约 0.25 亿 </p> <p class="ql-block">历史发展编辑 语音</p><p class="ql-block">姓氏源流</p><p class="ql-block">一、出自古周国。 [4] 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时期。 [4] [8] 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周部落,黄帝臣子周昌和周书,都属周部落(古周国)。 [4] 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8] 《河图运录法》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有大将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两人后代均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境)、浔阳(今属江西)、临川(今属江西)、陈留(今属河南)、沛国(今河南、安徽、江苏境)、泰山(今属山东)、河南(今属河南)等地。 [9] </p><p class="ql-block">二、出自姬姓。 [4] [9-10] </p><p class="ql-block">1.西周初年人周姓祖先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到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 [9] </p><p class="ql-block">2.出自周公旦的后裔。周公姬旦的次子在周朝继续辅佐王室,世代继承了“周公”这一称号。周公旦的曾孙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郑国。后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被杀,后辈子孙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9-10] </p><p class="ql-block">3.出自周赧王的后裔。平王东迁,定都洛邑后,霸权在诸侯之间来回辗转。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所灭,末代君主周赧王被贬为平民,随后迁到了惮孤(今河南汝州市西北),周赧王的子孙,后来就以“周”为姓。 [10] </p><p class="ql-block">4.出自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有个儿子被封到了汝坟,传到第十八代姬邕,周被秦灭,因仍旧被人称作“周家”,姬邕改姓为周。汉初时,朝廷封周邕的孙子周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延续周室香火。周仁后来迁往汝南郡安成县(今河南驻马店所辖县区内今汝南、平舆、确山、正阳诸县交界一带)。这支周姓在当地发展繁衍,汉唐时成为著名的汝南周氏,后不断播迁,构成了今天周姓的主要来源。 [10] </p><p class="ql-block">三、避讳改姓,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为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讳,改为周姓。 [9-10] </p><p class="ql-block">四、源于其他姓氏。</p><p class="ql-block">1.五代后梁,成油死后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 [9] </p><p class="ql-block">2.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并迁移台湾新竹。 [9] 唐朝末年,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入台湾新竹县。 [8] </p><p class="ql-block">3.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子孙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 [9]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1477年)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yan延),封长沙郡王。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7] [11] </p><p class="ql-block">五、源于少数民族。</p><p class="ql-block">1.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约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11] [9] </p><p class="ql-block">2.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 [9] </p><p class="ql-block">3.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9] </p><p class="ql-block">得姓始祖</p><p class="ql-block">周姓始祖说法有四:后稷、周昌、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 [5] [9] </p><p class="ql-block">周姓始祖为后稷。后稷母亲为姜螈,父亲为帝喾。西周初年,周姓祖先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到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周姓主源另有一说,即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郑国。后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被杀,后辈子孙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9] </p><p class="ql-block">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周部落,黄帝臣子周昌和周书,都属周部落(古周国)。 [4] 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8] 《河图运录法》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有大将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两人后代均以周为姓氏。 [9] </p><p class="ql-block">周姓以周文王或者周公为得姓始祖。 [5] 周姓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周姓的主要起源是在春秋战国。西周建立之后,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姬旦的后人世袭周公爵位,到春秋时,周公黑肩因谋反被杀,周公世系爵位被废,黑肩的后人以周为姓。秦朝统一中国,灭亡周朝,周朝王室后人以周为姓。所以,周姓以周文王或者周公为得姓始祖。 [5] </p><p class="ql-block">迁徙传播</p><p class="ql-block">周朝时期的迁徙</p><p class="ql-block">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一度成为巨族。 [12] [6] </p><p class="ql-block">战国秦汉时期的迁徙</p><p class="ql-block">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 [6] 两汉时期,河南、山东一带,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业五年(609年),600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12] </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 [6] </p><p class="ql-block">隋唐至宋元时期的迁徙</p><p class="ql-block">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建瓯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又迁居福建崇安仙店。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河南固始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陆续分布于杭州、诸暨、绍兴、萧山等地。周姓入粤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如新会桥亭房周氏及沙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 [6] </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迁徙</p><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大多是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 [6] </p><p class="ql-block">人口分布编辑 语音</p><p class="ql-block">分布迁移</p><p class="ql-block">宋朝时期,周姓大约有50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7%,排在第三十位。周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中国周姓人口的20%。周姓主要分布于山东、江西、湖南、浙江,这四省周姓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江苏、陕西、四川、河南四省,占周姓总人口的22%。中国形成了以湘川、华东和中原为中心的三个周姓人口聚集区。 [4] </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2.3%,为明朝第九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周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20%,净增加150多万。江西为周姓第一大省,约占周姓总人口的23.2%。周姓主要分布于江西、浙江、江苏三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山东、广东、四川、福建、安徽七省,占周姓总人口的30%。南方周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和四川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川湘鄂赣、鲁苏浙皖、闽粤三大块周姓人口聚集区。 [4] </p><p class="ql-block">当代周姓人口已达256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6%。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苏、四川、福建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26.7%,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山东、广东、江西、上海八省市,占周姓总人口的38%。湖南占周姓总人口的9.5%,为周姓第一大省。中国形成了沿长江的省份、豫鲁两块高比率周姓分布区域。 [4] 周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0型占34.7%,A型占29.4%,B型占27.4%,AB型占8.5%。 [2] </p><p class="ql-block">在600年间,周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多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西南和南方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4] </p><p class="ql-block">当代分布</p><p class="ql-block">周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周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中部和江苏东南部和上海,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达到10人以上,最高可达到14人以上;其次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安徽、山东东南、江苏北部、浙江大部,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达到6—10人。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7%,周姓人口大约915万;2—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6.4%,周姓人口大约1336万;不足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0.9%,周姓人口大约293万。 [13] </p><p class="ql-block">周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周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周姓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中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周姓在沿长江的西部和中部,即四川、贵州、湖南地区,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2.8%以上,有的达到4.2%以上;而在长江的下游地区周姓在人群中的频率一般在2.1%以上,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达到2.8%以上。以上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华北、陕甘宁、闽台、海南、两广等地区,周姓分布频率在0.7%—2.1%,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0.5%。其余地区周姓人口比较少,周姓分布频率不足0.7%,周姓分布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7%。 [13] </p><p class="ql-block">姓氏文化编辑 语音</p><p class="ql-block">郡望堂号</p><p class="ql-block">周姓的郡望有19个:汝南、庐江、浔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昭州、武功。周姓的堂号也很多,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爱莲、细柳、笃祐等堂号,普遍使用的堂号为细柳堂。 [4] [14] </p><p class="ql-block">郡望</p><p class="ql-block">汝南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15-16] </p><p class="ql-block">沛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15-16] </p><p class="ql-block">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 [15-16] </p><p class="ql-block">长安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16] </p><p class="ql-block">武功郡: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 [16] </p><p class="ql-block">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 [16] </p><p class="ql-block">临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16] </p><p class="ql-block">庐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 [16] </p><p class="ql-block">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周氏寻根淮南郡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16] </p><p class="ql-block">永安郡: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光山西)。 [16] </p><p class="ql-block">河间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 [16] </p><p class="ql-block">临汝郡: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 [16] </p><p class="ql-block">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16] </p><p class="ql-block">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 [16] </p><p class="ql-block">江陵郡: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湖北)。 [16] </p><p class="ql-block">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 [16] </p><p class="ql-block">昭州郡: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