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同一片屋檐下的教育</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心得体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润泽</div> <h1> 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与其说是一个奇迹,不如说是一位用心的教师,创造了一个真正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虽然,作者雷夫在书本中描述的是一个普通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但从中能领会到许多让人深思的道理。通过这本书,也就让人明白了为什么作为基层教师的作者雷夫,能够获得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全美最佳教师奖等重大奖项。细细品读这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是建立在同一片屋檐下的教育,在这个教室中,教师和学生能够达到真正的和谐。</h1> <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一、以信任取代恐惧</b></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1 style="text-align: left;"> 雷夫指出,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雷夫这里所指的害怕并不简单指学生的害怕,固然很多情况下,学生会害怕教师的责备,害怕被当众羞辱,害怕在同学面前出丑,害怕成绩不好,被父母责骂。但此处也包含了教师心里的害怕,老师们常常会害怕在学生面前丢脸,害怕不受学生爱戴,害怕说话没人听,害怕教室的场面失控。<br> 在我看来,教师与学生心中的这种恐惧是被彼此身份束缚所产生的。拿教师对学生的害怕来说,如果教师将自己看作为高人一等的存在,那就会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地位,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做出来。雷夫在书中写道,一位教师为了教育孩子要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当众将孩子书包中杂乱的物品倒出来,并且当众羞辱孩子,跟其他学生说,可以将垃圾丢在这个孩子的书包里。虽然,教师的这一行为的确达到了想要的教育目的,但这会进一步激化学生跟教师之间的矛盾,拉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教师的害怕也进一步加深。如果能够放下彼此身份带来的束缚,教师能够将学生看成和自己平等的存在,那就不会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地位做出一些不恰当的事情。</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当然,这位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通过外界的压力来改变学生不良的品格习惯,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让学生能够找到内在束缚。雷夫指出,应该要用信任来取代恐惧。首先,教师要信任自己的学生,主动放下作为教师的包袱,在学生犯错误时,用处理问题来取代责备,更加包容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对待错误和疑惑。其次,要让学生明白信任的价值,尽早的让学生学到一旦信任破裂了,是无法修补的,而其他错误的事情可以和老师一起来补救,学生能够成为坦诚而又有自我约束的人。最后当学生信任教师时,教师也要成为学生可靠的肩膀,所谓可靠,就是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答应学生的条件与要求一定要完成,制定的条约与惩罚也应要严格实施。</h1> <h1><b><br></b></h1><h1><b>二、遵循品德养成的六阶段</b><br><br></h1><h1>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教师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但决定一个班级的好坏,最终依靠的是这个班级的学生。所以教师应该重视班级同学品德的提升,而不只是关注到教师的管理。雷夫在本书中指出,在信任的基础上,应该遵循品德养成的六阶段来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br> 首先是我不想惹麻烦阶段,这作为最基础的阶段,几乎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达到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表现良好以达到自我提升,而不是为了逃避惩罚。就像现在很多学生写作业,会有拖拉而不愿意快速完成的情况,在很多学生的意识中,写作业就是为了避免教师和家长的惩罚,此时应该引导学生完成作业,是为了巩固知识,为了自我的提升,将学习的目的从逃避惩罚转移到自我提升上去。由此,学生进入了我想要奖赏的第二阶段。在上一阶段中,很多学生会避免逃避惩罚,但是会以得到奖赏作为自己的学习动机,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行为得体是应当的,不需要奖赏。依旧拿写作业为例,一些家长会引导孩子在完成作业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此时写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但必须让孩子能够意识到,做对事情是应该的,是不需要得到奖赏的。<br> 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儿童能够通过第二阶段意识到行为得体是应当的且不需要奖赏,那已经是教学上的一个巨大的成功,在还未入职的我看来,如果教师能够完成这一步,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在此之后,会有我想要取说某人的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的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的阶段,以及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的阶段,这六个阶段的确是人品格发展中需要达到的,但我认为能达到前几个阶段已经非常了不起了。</h1> <h1><b><br></b></h1><h1><b>三、理解数学背后的原理</b><br><br></h1><h1> 雷夫指出,在城市的小学里,很多学生母语的分数很低,但数学的成绩很好,不过当这批数学很好的学生进入高等数学领域学习时,就开始节节败退,发现即使曾经学的很好,也会出现忙得不可开交的情况,无法理解后来所遇到的数学问题。雷夫指出,这是学生对数字没有切实的理解造成的。在我看来,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并不能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原理,包括很多教师,只是教授学生解题技巧,教师自己也不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原理。<br>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端正态度,我们的数学教学并不只是为了最后的考试成绩,而是要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提升。其次,教师也应该去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原理,研究那些虽然看起来理所应当,但饱含深意的数学公式公理背后的故事,不应该使自己受到怎样的教育,就给学生怎样的教育。</h1> <h1> 这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感触颇深,关爱孩子成长,就应该将自己和孩子置于同一片屋檐之下,将自己和孩子看作平等的人,真正地关注孩子。</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