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常常听到大人们提起“温郫崇新灌”等这类地名的词汇,那时虽然不懂“天府”的内涵,但知道这几个地方很富。</p><p class="ql-block"> 它们是富裕的代名词,是老成都人耳熟能详的成都“上五县”,在当时,分别指的是温江县、郫县、崇宁县、新繁县和灌县。</p><p class="ql-block"> “上五县”位于成都的西、西北方位,处于“天府之国”的核心区域,它们充分享受着都江堰的滋养,从而成为成都平原最为富裕的地区。</p><p class="ql-block"> 灌县,“上五县”之一,它因水而兴,因水而得名;千年都江堰于这里,不仅造就了一个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也成就了一座上善若水的灌县古城。</p><p class="ql-block">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灌县改名为都江堰市。</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坐落在岷江之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年~前251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滚滚岷江水仍滔滔不绝从这里流向沃野千里的“天府”。</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的水利灌溉工程。</p> <p class="ql-block"> 游览都江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桥,它建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诗书画合璧的艺术桥廊,有着浓烈的古建筑韵味,被誉为“水上画廊”,有着“雄居江源第一桥”之称。</p><p class="ql-block"> 南桥依山跨水,与玉垒山、岷江水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p><p class="ql-block"> 于这里,欣赏着飞檐斗拱的民间艺术,凝望着潇潇洒洒的岷江水,心情是无比的愉悦。</p> <p class="ql-block"> 这里,山与水相互辉映,山是青城的山,水是岷江的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的一简任命:李冰任蜀郡守,让这里有了都江堰,从那时起,山、水、古堰,彼此相伴,永远相守。</p><p class="ql-block">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这是学者余秋雨先生游览都江堰、青城山时留下的墨宝。</p><p class="ql-block"> 他在《都江堰》一文中写道:“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海拔高出成都平原达270多米,古时,每当岷江发洪水,成都平原就一片汪洋,一遇旱情,又是赤地千里。</p><p class="ql-block"> 李冰,吸取前人治水的经验,新开辟一条支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p><p class="ql-block"> 打通玉垒山,使滔滔江水流向旱区,是根治岷江水患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父子率民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凿出了山口。</p><p class="ql-block"> 这个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此处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出来的部分,称作“离堆”。</p> <p class="ql-block"> 为使岷江水顺利流入宝瓶口,并能保证一定的流量,李冰在岷江之中又修了分水堤。</p><p class="ql-block"> 分水堤将岷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称为外江,一支流入宝瓶口,称为内江;由于分水堤的前端形如一条鱼的头部,所以又被称为“鱼嘴”。</p><p class="ql-block"> 在古时,是没有钢筋混凝土的,“鱼嘴”只能以竹笼装卵石垒砌。</p><p class="ql-block"> 鱼嘴,李冰充分地利用地形,巧妙地设置了“四六自动分水”;丰水期时,岷江流量大时,流经鱼嘴的江水,六成的水量进入外江,四成的水量进入内江,而在枯水期则恰恰相反,可谓精巧绝妙。</p> <p class="ql-block"> 飞沙堰,它看上去十分平凡,然而,它的功用非常之大。</p><p class="ql-block"> 有了飞沙堰,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江水将会溢出飞沙堰,流向外江;当遇岷江洪水,裹挟的泥沙、石块而下,可以顺飞沙堰而排,避免淤塞内江。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古时的飞沙堰,是用竹笼装卵石垒砌而成,如今已改用钢筋混凝土浇筑,以保一劳永逸。</span></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由“宝瓶口”引水口、“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堪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华阳国志》对都江堰的巨大功能所发挥的巨大效益给出了极高评价:“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p><p class="ql-block">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2018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录。</p> <p class="ql-block"> 同在秦的时代,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都江堰工程,它虽没有长城那么宏伟,却注定了要造福千年、万年。</p><p class="ql-block"> 长城的防御功能早已废弛,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成都平原输送汩汩清流;它的水流如蜘蛛网状般延伸,其延伸的长度并不比长城短。</p><p class="ql-block"> 难怪余秋雨先生于《都江堰》文中这样感叹:“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 南桥的一侧是离堆公园,游览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从这里进入。</p><p class="ql-block"> 当年,李冰父子率民众凿开玉垒山,分离出来的山头,即“离堆”,就在公园里。</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都江堰不为人知的伟大之二——岁修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华阳国志》史料记载,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犀,一是镇水,二是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眼前的卧铁为复制品,真品仍埋在内江“凤栖窝”处,作为岁修淘滩的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span></p><p class="ql-block"> 李冰,一介郡守,没有学过水利,却能率领民众完成伟业;他钻研几载,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饱含哲理的治水真谛,至今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p> <p class="ql-block"> 伏龙观,耸立于“离堆”之上,它建于晋代,原名范贤馆,是纪念三国时贤士范长生的。</p><p class="ql-block"> 北宋初年,人民怀念李冰的功绩,扩建殿宇,沿袭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传说,改称伏龙观。</p> <p class="ql-block"> 安澜索桥,这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桥。</p><p class="ql-block"> 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如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于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奔涌而来,东望灌渠纵橫绵延。</p><p class="ql-block"> 安澜桥,一个非常吉详的名字,有了它,两岸行人可以安渡狂澜。</p><p class="ql-block"> 修建安澜桥时,一对何氏夫妇出力不少,民间为了纪念,又将此桥称为“夫妻桥”。</p> <p class="ql-block"> 二王庙古建筑群,前临岷江,后依翠岭,南望青城,西连岷山,远近风光十分旖旎,有着“玉垒仙都”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二王庙,原为望帝祠,齐明帝建武元年(公元494年),为纪念李冰父子的崇伟功德,改建后更名为崇德庙。</p><p class="ql-block"> 宋朝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封为王,这里又改称为二王庙。</p> <p class="ql-block"> 玉垒山间,1.5公里长的松荗古道,自古就是北接川、甘、青地区,南连川西平原的商旅通衢和军事要道。</p><p class="ql-block"> 古道迂回曲折,林木葱郁,鸟鸣蝉噪,沿途风光旖旎。</p> <p class="ql-block"> 横跨山地与平原的都江堰,自古便是成都的西部屏藩,玉垒山首当其冲。</p><p class="ql-block"> 在唐代,这里是唐王朝与吐蕃王国的争夺前线,为了镇守这一要塞,在岷江河畔的玉垒山上,建造了玉垒关。</p><p class="ql-block"> 玉垒关,傍崖临江,居高临下,被誉为“川西锁钥”。</p> <p class="ql-block"> 过了玉垒关,又见一雄伟的城门依玉垒山山脊而耸立,颇具形胜。</p><p class="ql-block"> 宋时,它为寨门,明代弘治年(公元1488~1505年)间建城门,名“宣威门”,上为“怀远楼”。</p><p class="ql-block"> 登楼西望,群山茫茫,岷水汤汤。</p><p class="ql-block"> 城楼上,明代古城墙顺山势向上延伸到玉垒山的高处。</p> <p class="ql-block"> 诗圣杜甫曾前来都江堰造访,豪气干云,留下《登楼》诗云: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p><p class="ql-block"> 这座矗立在玉垒山顶的玉垒阁,以高耸的姿态,俯瞰着这座古城,不愧为都江堰独特一景。</p><p class="ql-block"> 站在此处的文人雅士曾感言: “东观千年古城,西瞰成都平原,北眺岷江源头,南望八百里青城。”</p><p class="ql-block"> 此刻,登楼观赏,远眺近看,跌宕山峦,白雪皑皑,浮云万千,心中顿有“一览众山小”之感,眼中瞬时一派“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的震憾。</p> <p class="ql-block"> 从宣威门下山出景区,便来到了玉垒山牌坊。</p><p class="ql-block"> 玉垒山牌坊,气势壮美,镂空雕刻,檐角飞金,中额“玉垒山”三字为张爱萍将军题书,牌坊后照壁为著名书画家赵蕴玉墨书“胜地寻踪”。</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位于玉垒山牌坊之后、玉垒山南麓。</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一座封建性和世俗性的庙宇。</p><p class="ql-block"> 它坐北向南、背山面城,建于明代,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庙遭火灾,次年由知县陆葆德主持重建。</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在其所有建筑中,十殿布局最具匠心,一条笔直的上行梯道两侧,呈对称跌落布局,各间相邻飞檐疏密得宜,错落有致,似群燕展翅,蔚为壮观,让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地处岷江出山口,山、水、林、堰、桥浑然一体,呈现出“灌城水色半城山”独特城市魅力。</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因堰而起,因水而有了灵气,又因为桥梁而有了诗意。</p><p class="ql-block"> 南桥、安澜桥,眼前的观凤桥、灌阳桥等,成为这座城市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走近它,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别样的美。</p> <p class="ql-block"> 从离堆公园高铁站迈出,古城东门宣化门首先映入眼帘,从城门进入便是古城东街(今幸福路)。</p><p class="ql-block"> 听“宣化”一名,就知寓意深刻,意为“传布君命,教化百姓”。 </p><p class="ql-block"> 宣化门,往东是通往省城成都的大道,古时,乃迎接皇帝及朝廷命官之门。</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一座因千年古堰而改名的城市,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它的历史离不开一个“灌”字。</p><p class="ql-block"> 古时,这里称为“灌口”、“灌州”、"灌口寨”,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称为“灌县”。</p><p class="ql-block"> 灌县,被誉为一座“山水入怀,生活道场”的古城,水在城中,蜿蜒回旋,置身其中,仿佛实现了历史穿越,现时的烦恼被驱散一空。</p> <p class="ql-block">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p><p class="ql-block"> 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每年的清明时节,一年一度放水节都会在都江堰盛大举行。</p><p class="ql-block"> 放水节上,最为引人关注的是砍杩槎放水,随着主祭官一声令下,“咚咚咚”三声礼炮,堰工奋力砍断杩槎上绑索,江水顷刻奔涌而出,灌向广袤的成都平原。</p> <p class="ql-block"> 也许,你错过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放水节,略有遗憾。</p><p class="ql-block"> 然而,放水节仪式大典依然会在都江堰的每一天进行上演。</p><p class="ql-block"> 《放水大典》以分幕剧形式,通过《砍杩槎放水》、《春耕薅秧》、《拜水感恩》、《好一个都江堰》实景演出,带你穿越秦汉,走过明清,来到当代,感受古往今来安逸和谐的川西平原生活,带你走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p> <p class="ql-block"> 这里,竹林婆娑,绿树成荫,溪流潺潺,鸟语花香,有着非常适宜大熊猫生活的气候和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余,你不妨到玉堂镇马家沟熊猫谷、青城山镇石桥村熊猫乐园,慢慢的欣赏可爱的国宝大熊猫。</p> <p class="ql-block"> 依恋摄影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