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 铁海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林徽因的传述、文字,已经不少,很多文字也写得非常诗意,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个愿望,希望自己能写一篇关于她的文字,大约是因为很喜欢她的诗歌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不知道是否所有人在少年时代都有过孤独的感受,但我知道,很多人有,林徽因也有。大约是1920年夏天,林长民到瑞士国联开会,留下林徽因一个人在家里,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点着一盏顶暗的灯)独自坐着,(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同刚刚垂肩的发辫)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咬着手指头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有过孤独的经历,但她也是幸运的。林徽因十六岁时便得以跟随父亲游历欧洲,这种幸运,也成就了她的一生。而这种幸运,却又不是偶然的。林徽因自小便很聪慧,也很讨人喜欢,她的祖父母、姑母都非常喜欢她,她的大姑母林泽民不仅亲自给她授课,而且还爱她胜过她的亲生母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0年秋,徐志摩到林家拜访,见到林徽因之后一定是眼前一亮,这个十六岁的女孩有着驯鹿般清亮柔美的眼睛,在她的眉宇间飞动着一股异样的灵气,也许,这样的女孩才是他梦寐以求的佳偶,于是徐志摩给她写了一封情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徽因将信交给了父亲,父女俩商定,由父亲代为回信:“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怵,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想足下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弟长民顿首,十二月一日。徽音附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1年10月,林徽因随父提前回国。两个月以后,林徽因、梁思成的恋爱关系出现在公众视野中。1924年5月20日,徐志摩给林徽因写了封没写完的信,信中透露,两人在17日有过一次长谈,林徽因明确的表示了结合的不可能,因为下个月她就要和梁思成一起去美国留学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徽因直到1928年8月才回国,这期间,徐志摩经历了与陆小曼结婚、迁居上海等人生变故。1927年3月,胡适赴美即将回国,林徽因在15日给他的信中说,请你告诉志摩,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但是,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0年,林徽因肺病日趋严重,协和医院大夫建议到山上静养。1931年,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徐志摩时去看望。这一年,林徽因先后发表了诗《那一晚》、《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篇小说《窘》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徽因在1931年9月的《深夜里听到乐声》中写道:“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一句“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一语道尽平生憾,令人同情,也令人落泪。同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听林徽因学术报告,乘机遇雨触济南党家庄开山身亡。12月7日,林徽因发表散文《悼志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志摩死后,林、凌曾因徐遗留下来的日记产生分岐,因此,林徽因致信胡适:“我从前不认得她(凌叔华),对她无感情,无理由的,没有看得起她过。后来因她嫁通伯,又有‘送车’等作品,觉得也许我狗眼看低了人,始大大谦让真诚的招呼她,万料不到她是这样一个人!真令人寒心。”林徽因还引用徐志摩话:“志摩常说:‘叔华这人小气极了’,我总说:‘是么?小心点吧,别得罪了她’。女人小气虽常有事,像她这种有相当学问知名的人,也该学点大方才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信中,林徽因坦言:“关于我想看那段日记,想也是女人小气处或好奇处多事处,不过这心里太Human了,我也不觉得惭愧。实说,我也不会以诗人的美谀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我只是要读读那日记,给我是种满足,好奇心满足,回味这古怪的世事,纪念老朋友而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4年,徐志摩离世三周年,林徽因偶然由浙南路过他的家乡硖石,在昏沉的夜色里独立火车门外,凝望着那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回来后,在那间“太太的客厅”里,她一反常例的沉默着。友人问她,她情绪激动地反诘:“非要整天说个不停吗?”第二年,她在悼文《纪念徐志摩去世四周年》中,点明了途经孕育诗人之地时的沉痛:“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的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林徽因和徐志摩,后人是众说纷芸。个人认为,在我们所看到的各种记述中,很多东西都是表相!真相是什么?也许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所有的猜测和想象,都可能仅是猜测和想象而已。即便是相同的事物或者事件,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维,了解程度不同,观念立场不同,目的不同,也可能会作出完全不同的评述之词。我作此文,也无法例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人主持的一个协会给梁思成发邀请函,让他去参加座谈会。梁思成非常愤怒,很快带着全家老小离开了北平,逃难之路,苦不堪言,而留在北平,他们可以有着优越的生活。林徽因从早年的出身名门,历经繁华,青年时的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到了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而这种艰辛和贫困,她受了下来,在困居四川宜宾南溪的李庄期间,她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李庄的时候,梁从诫和母亲聊天,梁从诫说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你们怎么办?林徽因平静地说:“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一条扬子江吗?”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林徽因,一个揉合了巾帼之风,有着民族气节,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大夫之气的林徽因,这也是她值得人们敬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战期间,她也可以应美国的聘请去讲学,但是,他们夫妇二人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从1930年到1945年,她不顾重病、不惮艰辛,在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和梁思成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如河北赵州大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思成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梁思成的评价是精准的,而能把文学、艺术、建筑揉合在一起的《深笑》,似乎也只有林徽因才能写得出来。诗中写道:“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摇上,云天?”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作喻笑声,可谓是新颖而又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国以后,林徽因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教师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承担了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参加了中南海怀仁堂的内部装修设计,并且为濒临停业的景泰蓝、烧瓷等传统工艺品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式图案,亲自参加试制,为工艺美术学院培养研究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林徽因的话题,似乎还远远的不止这些。但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女建筑师,更重要的是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就,尤其是她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领域的贡献,比如她的专业著述《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等,以及《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等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比如她前瞻性的提出了对民居建筑遗产的保护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铁海棠于2021年7月16日修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摄影 / 铁海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