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反问,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更能容易引发幼儿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填充权交给孩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芦梦迪:</p><p class="ql-block"> 郑老师的讲座非常接地气,让我对班本化的课程实践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比如主题活动与项目活动的区别。主题活动大而广,领域包含多。而项目活动覆盖不是很全面,时间相对短小,目标预设不强,虽然它没有前审议,但需要老师去判断它有无价值,它是随时的,一闪而过,并判断当下的一个决定。</p><p class="ql-block"> 另外郑老师说到班本化课程切记“假大空”,我们的班本化课程要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落实。我们的底气来自于班级孩子的需求。在观察孩子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孩子有价值的问题,而且少用陈述句,多用反问句,去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佳:</p><p class="ql-block">学习了郑磊英老师的“循证理念下的班本化课程实践”读,对于主题审议,项目化活动和主题活动的定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收获一:对于项目活动和主题活动来说,前者更有针对性,具有小而精的特点,而后者则覆盖领域更为广泛,审议的严谨,时间的跨度上同样也有所区分。收获二:对于主题审议,其实日常都有在做,但是在培训活动前期,一直遵循审议三步骤进行的,但是在听了郑老师的讲座后发现,对于审议的运用自己还是呆板的,没有真实理解,内化其真实作用:主题的审议是为了帮助教师明晰实施的路径,方向,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为了完成审议步骤而审议,例如教师困惑较多的中审议到底审什么,对于“三段体”的主题内容,中审议放在什么时候比较恰当?聆听后,发现它应该是教师在实施主题过程中,发现主题,幼儿产生的问题,通过审议来解决问题,但是当主题或幼儿未产生问题时,则不必要进行“例行公事”般的步骤。主题审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个专业知识,希望能够扎实日常,通过不断反思,实践将理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