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走在拍摄的路上,收获友情、收获风景、收获暖暖的回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前年十一旅游,去医巫闾山好像路过盘锦,那时只是匆匆路过,除了“沟帮子鸡”外,好像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后来,盘锦再次走进视野,是因为盘锦的红海滩、盘锦的河蟹、盘锦的马拉松比赛……</b></p><p class="ql-block"><b> 这一次走进盘锦,是因为拍摄,是因为拍摄鸟类中的“大熊猫”——震旦鸦雀,是因为震旦鸦雀在哺育大杜鹃雏鸟。拍鸟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震旦鸦雀已然是心仪的鸟、心心念念的鸟。三年前,好像北京的鸟友拍到过震旦鸦雀,当时有人怀疑是“放生鸟”,因为只见到一只成鸟。呆板的几个镜头,镜头里的震旦鸦雀全没有灵气,只是拍到而已,谈不上作品。鸟友怀疑是放生鸟似乎有一定的道理,震旦鸦雀只能生活在大片的芦苇中,估计北京周边没有那么大片的芦苇。今年,大庆的鸟友在大庆拍到震旦鸦雀,据说并不少见。前年去克钦湿地拍反嘴鹬,在鸟导老吴那里看到鸟友拍摄震旦鸦雀喂大杜鹃雏鸟的图片,可谓经典。那时觉得,拍到那样的图片似乎还很遥远,不想,今年这样的机会就幸福来临了。</b></p><p class="ql-block"><b> 有一年去内蒙拍雪鸮,在长春鸟友那里看到震旦鸦雀育雏的镜头,颇为喜爱,当时好像和他说过,再有机会通知一声,也去碰碰运气。但是,机会一直在等待中。今年,松原鸟友得知大庆能拍到震旦鸦雀,能拍到上杆的镜头,拍不到育雏的镜头。犹豫中,松原影友又得知盘锦可以拍到震旦鸦雀育雏的镜头,而且有一窝震旦鸦雀哺育大杜鹃雏鸟,可谓机会难得,可以拍摄,但不到最佳时间,于是在等待中。</b></p> <p class="ql-block"><b> 农民朋友小丁,三年前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今年中考得了不错的分数,考重点高中没有问题,小丁非要邀请老师们聚聚,算是“谢师宴”。几经推托,我们代表性地去了几个人,在给孩子祝福的同时,也给了孩子一些告诫——初高中如何做好衔接,如何踏实自律。因为有拍摄任务,短暂的相聚后,我们四个人开车前往拍摄地。到达盘锦已是晚上八点多了,闲聊中得知,盘锦崛起是因为石油,当年中国三大油田之一——辽河油田,盘锦就在辽河油田之中。天刚刚黑下来,街道宽敞整洁,车辆并不多,熟悉拍摄场地后,我们在一所监狱附近居住,这应该是离拍摄场地最近的旅馆。此次出行,使用的车是松原影友大漠胡杨的车,车的性能好,宽敞舒适,六个小时的车程大家并没有觉得累,开车的石头哥哥应该有疲惫感,我们心里多了几分感动。找到旅店,停好车,出去吃晚饭。走了很长一段路,勉强找到一家面馆,每人吃了一碗刀削面,大漠胡杨——黄大哥结账。黄大哥今年七十五岁了,身体硬朗,因为刚刚打过新冠疫苗,稍有不适。和黄大哥出去几次,渐渐感觉到他为人豪爽,乐于助人,特别是在钱财方面,从不斤斤计较。这一次也是一样,他出的车,我们打算不让他出油钱,他不肯,坚持和大家均摊费用,我们在心里为他点赞。</b></p><p class="ql-block"><b> 在去盘锦的路上,得知孔大哥去世了,据说是肠梗堵误诊,最后是败血症。有一次外出拍摄,我和孔大哥住同一个屋,有了一些沟通。大哥睡眠不好,之后我还给他寄过睡眠药,那一年他好像是73岁。去大庆拍文须雀,我和孔大哥挨着坐,我们在雨中等了一个小时,他送我一块月饼,我的心里很是温暖。那次以后,再拍摄时很少见到孔大哥,有一次去松原拍太平鸟见到孔大哥,依然是亲切地笑、暖暖地问候、朴实地祝福……摄影,不仅仅让我们的视野有所拓展和延伸,而且友情也得到丰盈。听说孔大哥离世,有几分悲伤,回来这几天,孔大哥过往的镜头不时在脑海里闪现。“珍惜每一次拍摄!”走在摄影路上的我们都有这样的感慨。人生的路上,大家更懂“且行且珍惜”。</b></p> <p class="ql-block"><b> 凌晨四点,我们起床,简单洗漱,吃了一碗泡面,匆匆赶往30里外的拍摄场地。在此之前,有几位大连的影友早早地出发了,大家的努力不过是想占据有利位置,拍到最佳图片。我们在导航指引下,很顺利到达拍摄场地。拍摄场地在郊区一户人家的院外,当然那里靠近苇塘,是震旦鸦雀的家之所在。震旦鸦雀所以选择那里安家,是人们保护意识的提高,正是人们接纳了它们,它们才接纳了人们。我们到时,场地里已经坐了十几个人,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架设好拍摄器材,成鸟采食回来了,于是噼噼啪啪的快门声让寂寞的场地热闹起来。</b></p><p class="ql-block"><b> 几乎每一次拍摄,都会遇到令人不愉快的人:有大声喧哗的、有四处走动的、有临时讲课的……没有办法,拍摄的人素质不同,不可能统一量化。这次没能幸免,一位老者领着一位女子,年龄相差20岁不止,开始以为是他的女儿,后来看到他们黏黏糊糊,估计不是父女关系,拍摄现场,那样的行为让人不爽,老者时不时抽支烟,烟味呛人不说,对于育雏中的震旦鸦雀会不会有影响?这样的基本问题无需回答。</b></p><p class="ql-block"><b> 震旦鸦雀喂的是大杜鹃的雏鸟,但是,像喂自己的孩子一样,兢兢业业。雏鸟食量大,两只成鸟一直在忙碌中。它们自己的孩子或夭折,或被扼杀在雏形中,它们一无所知。今年,这一对震旦鸦雀在族群繁衍中算是颗粒无收,它们没有悲哀,有的是育雏时更加忙碌的身影。杜鹃雏鸟很会演戏,震旦鸦雀每次衔回来的食物不大,并不都是虫子,有时是嚼碎的植物的碎片,雏鸟吞咽食物的能力并不强,成鸟必须把食物送到雏鸟的咽喉处。有时,喂一次食,成鸟要把头探进雏鸟的口腔,用力塞进食物。吃过食物的雏鸟,还会大张着嘴,身体瑟瑟发抖,做可怜状,让震旦鸦雀父母忙碌不止。震旦鸦雀喂食不会有太奇葩的镜头,中规中矩,就那么几个套路。摄影人拍摄时,等待的是两只鸟同时回来喂食,所谓拍到“全家福”,或者是成鸟同框。我们算是幸运的,拍摄不久就拍到了全家福,而且成鸟停留的时间长。</b></p> <p class="ql-block"><b> 拍摄中,得知离拍摄现场不远处,有一窝苇莺哺育杜鹃,拍摄震旦鸦雀的间隙,我们又去拍摄苇莺喂杜鹃。那个杜鹃雏鸟马上可以飞行了,那个苇莺也更加忙碌了,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据鸟导说,开始的时候是两只成鸟在喂雏鸟,后来雄鸟不知去向,估计识破杜鹃的诡计,不肯做徒劳无益的事儿。但是,苇莺的妈妈很是执着,没有放弃,依然在辛苦中。我们问起苇莺雌雄鸟的区别,他说雄鸟的头型更凌乱,在他眼里,可能每一只鸟都是一个挚爱的朋友,像是邻家的孩子。他还说,大杜鹃每天都要来几次,如果雏鸟可以独立飞行,它就把自己的孩子领走了。这样的故事很是悲摧,自己的孩子被谋杀,却辛苦养大谋杀者的孩子,这是动物的本能?还是母爱的包容?这是留给人类的思考课题。</b></p><p class="ql-block"><b> 从拍摄角度看,拍摄苇莺更有兴奋点,因为成鸟的每一次喂食线路都可能会变化,喂食的姿态会有变化,加之背景是稻田地,嫩绿的颜色让画面增添了几分细腻。苇莺最经典的喂食姿态是成鸟脚踩雏鸟的后背喂食,或是在雏鸟前方悬空喂食。鸟导经营拍摄有七个年头,对于鸟的育雏习性很是了解,在他的指挥下,鸟友都能拍到理想的镜头。两个小时的拍摄,同去的几个人可谓收获满满。之后,我们又回到震旦鸦雀的拍摄场地,两个小时,拍摄震旦鸦雀的鸟友还没有拍到“全家福”,还在苦苦等待。不久,有人小声提醒,两只成鸟都回来,有望拍到“全家福”。果然,两只成鸟同框,我们又一次拍到全家福,尽管时间短暂,拍到的不过三五张,但是,我们都很满足了。之后,又拍了三组,收拾好设备,我们奔往下一个拍摄场地——拍摄小翠。</b></p> <p class="ql-block"><b> 拍摄震旦鸦雀,是第一次近距离走近震旦鸦雀。震旦鸦雀的珍稀程度堪称鸟类中的“大熊猫”,我们戏称“熊猫妹妹”。除了珍稀程度外,还有它的憨态:大大的嘴、圆圆的头、直直的飞行,每一次喂食雏鸟笨拙的动作……都和大熊猫神似。从颜值上说,震旦鸦雀可谓高颜值,憨态中透着小小的灵气,让鸟友喜欢毫不奇怪。</b></p><p class="ql-block"><b> 拍摄之余,查阅了一些资料,震旦鸦雀是1872年在南京发现,因此用中国的古名——“震旦”命名,意为东方的日出。由此可见,它的珍稀程度,一度是濒危物种。盘锦是1991发现震旦鸦雀,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震旦鸦雀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这是生态改善最好的例证。鸟导说,震旦鸦雀替大杜鹃育雏,十年也难得遇上一次,这充分说明震旦鸦雀种群数量增多,给了大杜鹃偷梁换柱的可能。</b></p><p class="ql-block"><b> 拍摄小翠并不成功,这在意料之中,曾经有过几次拍摄,收获不大,主要原因是翠鸟飞行速度快,对焦困难 。缘份不到,成功拍摄小翠还在路上……这正是摄影的魅力。回来时,又是六个小时的车程,郭师傅晚上九点钟到松原接我,一路平安!</b></p><p class="ql-block"><b> 黄大哥热情地和我告别,七十多岁的他,回来时开了近两个小时的车,替石头哥哥分担一部分,两天连续作战,黄大哥担心石头哥哥疲惫过度,行车不安全。</b></p><p class="ql-block"><b> 告别时,黄大哥爽朗的笑声是午夜一盏灯,暖暖的,行走在夜路上,我的心里一片光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2021.07.13</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