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月十五日,是同学们在沙坡头中国科学院沙漠验站研学停留的第三天,也是同学们最为期待的一天。这一天试验站的工作人员为同学们安排了治沙实践活动—扎草方格。在前两天的研学活动中,试验站王博士和高博士全程跟队介绍,耐心讲解关于固沙治沙的一系列相关知识,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一语不能践,万卷途空虚。这次的治沙实践活动,就是一个让同学们实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理解消化所学所获的一个完美契机。</p> <p class="ql-block">早上九点,晨光温柔,气温宜人。研学小组抖擞精神又出发。在组长沈学斌老师以及试验站王博士的带领下,我们徒步行进20分钟到达目的地:绿色环保沙化治理技术与示范试验示范区。整队完毕之后,沈老师指示同学们四人一组、男女搭配,然后接照王博士的提示,领铁锹,抱麦秸杆。准各工作究毕,在指定区城,试验站的资深实验员首先为我们现场演示了扎草方格的要领。同学们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在实验员演示完之后便都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动手实践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到一个个傲然又天真,青涩又带几分不羁的少年于旷野之中相互信任,合作,我忽然想到一句歌词“少年自有少年狂,心似骄阳万丈光。”也许他们有的时候会把你说的话当耳旁风,</span>会在拍照的时候故意给你一副严肃而漠然的表情,会在一些你期待他积极,热情饱满的时候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表象并不一定就都是本质或者内在的外在体现,也许表面上冷漠,孤傲的少年内心其实是炙热和谦和的。也许我们看到的颓废也并一定就是颓废。我们看到的冷漠也不一定就是冷漠,只是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期的他们,还没有完全找到自己的热爱,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时代在变化,作为教师,我们对于学生的认知和评价,也要从发展的眼光出发。不管怎么样,都要坚信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前途似海,来日方长!</p> <p class="ql-block">下午同学们在宿舍楼二楼会议室参与了试验站的研究人员安排的座谈活动。首先,五位试验站的研究人员分别为同学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各有侧重点的小讲座。王博士讲座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即包兰铁路人工固沙植被防护林体系的建立和交替,以及对沙漠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一些启示。李云飞博士更加注重亲身体验的分享,他从自己参加科研项目和野外工作的亲身经历让我们对沙坡头科研有了一个大致的感知。李博士很真诚朴实,结尾时,他让同学们相信,所有的路都不会白走。鼓励同学们多体验,多学习。第三位做分享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贾鸿飞老师。他从生物结与微塑料污染的角度引导同学们要保护自然,爱护地球。同样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谢婷老师从土壤有机化和国科大两个方面与同学们做了交流和分享。她送给同学们“观微之光,可明远方”,并鼓励同学们积极报考国科大。</p> <p class="ql-block">讲座分享环节结束后,是提问环节。王博士鼓励大家踊跃提问,让思维的火花碰撞起来。在博士的鼓励下高一四班的曹星同学提出了“可不可以在格里沙漠种植仙人掌,以帮助固沙治沙?”针对这个问题,王博士提到,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仙人掌确实是沙漠里的常见植物。但是在中国,不能绝对否定,但现实意义不大。这主要取决于不同的地域环境,另外仙人掌类属于多肉类植物,对水的需求量相较试验站所普遍推广种植的油,柠条,花棒来说更大一些。除此之外,引入仙人掌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属于生物入侵,可能会对腾格里沙漠的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未知的影响。接着,沈学斌老师也提出了自己困惑,即沙漠中的沙子与建筑用沙有什么不同,再将来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能否实现对沙漠的沙子的更有效的利用?针对这个问题,王博士说到沙漠中的天然沙子是不能用在建筑当中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沙漠中的沙子含盐量和含碱量超标,会对建筑物中的钢筋具有腐蚀性,继而影响建筑物的抗压和抗震强度。另外,沙漠中的沙子有害物质含量高,且相较于建筑用砂过细,不利于混泥土强度的提高。至于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能否将沙漠中的沙子变废为宝,提高其使用率,科技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前景是光明的,但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p> <p class="ql-block">最后,怀着对试验站各位老师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为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站为期三天的研学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