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1年7月12日,老汉我十分荣幸,随校党委组织的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班一行36人,到我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人老好忘事,赶紧用美篇记下来,希望以后经常看看,杜绝老年痴呆症。😄</h3> <h3>红军服是穿上了,当年红军伙夫也没这么大的肚子,惭愧!😄</h3> <h3>红色教育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唱国歌,我们的仪式感不要太强啊!😄</h3> <h3>开班授旗仪式!😄</h3> <h3>开班仪式上,井冈山大学的李院长亲自来给开班,并上了一堂高质量的党史课,信息量很大,受益匪浅。</h3> <h3>啥叫蒙太奇,嘿嘿!😄</h3> <h3>这次全程对接我们的是井冈山大学,马上就要出发进行第一站的现场教学。</h3> <h3>第一站是到著名的三湾改编之地来现场教学。三湾改编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我个人认为支部建在连上,这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极具创造性的杰作。古田会议是对它的传承,也是极具后人称道的。</h3> <h3>毛主席在三湾改编中,第一次提出支部建在连上,这是有划时代的贡献。建国后他老人家曾经感叹:人上岁数了,创造性就少了。多少有点让人唏嘘不已。</h3> <h3>三湾改编做的其中一件大事是士兵委员会的建立。士兵委员会因为发展到绝对的民主导致井冈山斗争八月失败,虽然最后被换成新的形式,但它在军史上是绕不开的,的确是对当时队伍中存在的军阀作风起了巨大的遏制作用,也是后来官兵平等制度的萌芽。</h3> <h3>这是毛主席老人家三湾改编时的旧居。</h3> <h3>当年三湾改编中连以上干部活到建国后的只有四人:毛泽东(党和国家主席)、罗荣桓(元帅)、何长工(地质部党组书记)、熊寿祺(原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当然战士里活下来的有陈士榘上将、黄永胜上将。三湾改编时,主席提拔何挺颖为党代表,算是提拔了一个大学生,上海大学毕业的嘛!他如果在,恐怕不会有后期罗帅的辉煌了。据说是他对连队的党建抓得好,以至于没有逃跑的兵,但也有另一版本是说主席在秋收起义失败后问一士兵:你为什么没有脱离队伍?答曰:我是共产党员啊,所以没跑!这个回答提醒了主席要重视基层党建工作。</h3> <h3>毛主席他老人家三湾改编时居住房间的堂屋。</h3> <h3>三湾改编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支部建在连上;二是成立士兵委员会,这是走向官兵平等的第一步。至于说由师缩编团,那是具体的工作,人少了嘛,自然要整编。</h3> <h3>三湾改编后,我军从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失败的阴影中走出,初步完成了军队党建最基础的支部建在连上的任务;成立士兵委员会,初步找出官兵平等的路子,轻装上阵,在老人家的带领下向着井冈山进发。</h3> <h3>可惜我戴的红黑相间的遮阳帽丢了,遗憾!这是参观三湾改编时,井冈山大学的教授亲自给我们讲课后,对有关历史进行解说。</h3> <h3>我们完成了三湾改编的参观教学集体留影纪念一下。</h3> <h3>著名的朱毛井冈山会师就是在龙江书院完成的,斯人已去,房屋还在,后人缅怀!</h3> <h3>谁能想到这两个大手相握,竟然成为掀起一个波澜壮阔的破坏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弄潮儿。</h3> <h3>真应该感谢东道主井冈山大学的老师们辛勤地接待,每到一地都有老师现场上课,张老师和万老师都始终不辞辛苦的陪着,天热但没热过人心,向他们表示感谢!</h3> <h3>这是张老师,党史熟悉,也能说点真话!😄</h3> <h3>万老师我要给她拍照,她推辞了,说他们就在这里生活,照相机会太多了,没必要!万老师还没到60岁退休年龄,始终陪着我们,对工作一丝不苟,很负责任!</h3> <h3>讲课老师就多了,从副院长到教授们,开始都没想起来留影,算啦,他当代表吧!😄</h3> <h3>到毛主席和贺子珍居住的八角楼参观,感慨甚多!有些话就不说了,女人真苦!毛主席他老人家艳福不浅,碰到两个痴情女!可怜杨开慧,我看到她的《感偶》旧诗就有说不出来的思绪: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br><br></h3> <h3>这是八角楼的屋顶。</h3> <h3>老师介绍贺子珍时,说贺子珍是第一个女红军,其实她也是永新县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很苦!为主席生了六个孩子,只活了一个李敏。据说,在福建有大女儿活着,但没有公开确认。</h3> <h3>两位老人都离开了我们。我开始知道贺子珍还是上学时,她是文革后首次出来,当选政协委员,记得很清楚,人民日报是头版上了她的照片,我当时感到诧异,一个普通的政协委员至于这样介绍嘛,问老师才知道她曾经是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她很不容易!据说她身上十几处弹伤,其中有掩护中将钟赤兵,被飞机扫射的弹伤。</h3> <h3>井冈山烈士纪念碑很壮观,我们专门在此凭吊了英烈!</h3> <h3>我们作为晚辈向先烈敬献花圈,重读入党誓词。</h3> <h3>烈士纪念碑对面就是井冈山的最高峰,叫五指峰。乍一看像毛老人家躺在那里,有点海南毛公山的意思。第四套人民币百元钞有它的图案。</h3> <h3>在烈士纪念碑林里发现了玛拉沁夫的作品,随手拍照下来。玛拉沁夫,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他了,但说一首老歌名估计会熟悉,他是歌曲《敖包相会》的词作者,是1952年的作品。</h3> <h3>王观澜的字还不错!是曾志的字不怎么样,所以没拍照,她和陶铸的文采也不能比,但字不值钱人值钱呐!</h3> <h3>黄洋界哨口,我们来了!早年读主席的诗词知道了黄洋界,这次终于看到了。</h3> <h3>这个纪念碑很有意思,正面是毛主席的题字,后面就是朱老总的题字。</h3> <h3>朱总司令的题字!</h3> <h3>就是这门炮报道敌军宵遁。😄</h3> <h3>朱良才将军撰写的《朱德的扁担》回忆文章,是我们这辈人熟悉的,在朱总司令的挑粮小道上俺也试一试。😄</h3> <h3>小井医院的惨案是永远挥之不去的,138名重伤员遭到屠杀。曾志曾经是这个医院的党支部书记,她是绝不会忘记的,骨灰也要求葬在这里!</h3> <h3>这个医院也是301医院的前身了,血统应该这么来吧?!</h3> <h3>我们一行人每人向烈士们献了一朵小花,寄托我们的哀思!</h3> <h3>曾志的墓我是第一次看到有这样来处理的,我都觉得陶斯亮真有点艺术细胞了。</h3> <h3>来到这里才知道当地的客家人不是从中原过来的,是从广东等地回迁过来的。估计是岭南的气候不适应,生活也清苦,就回迁了。不多的平原当地人都占了,只能到山里了。😄</h3> <h3>别了,井冈山!有机会我们还会来。明天我们就启程去瑞金,继续我们的红色之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