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了让孩子们读书,老师们也真的是拼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学习研讨,进行了两天。现场的老师们非常敬业认真,我在线上观摩,也很认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看了几位老师关于《昆虫记》《西游记》《哈利波特》《平凡的世界》《蝇王》等的项目设计,其实是越来越迷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为什么要开展项目学习?项目学习能解决我们什么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果说以项目学习的过程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逼着学生合作学习,增强团队意识,达到做事育人的目的。关于这点,我毫不怀疑。如张卓玉老师所说,项目学习是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生中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迭代升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用这种方式可以倒逼老师们更新理念,让学生称为学习主人,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学校仅仅是几门学科进行项目学习,而常规的课堂依旧是老样子,效果自然有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然,我知道任何改革都是艰难的,整体改革不现实。所以,项目学习的推进,必然会让我们的改革往前推进一步。对此,我保持谨慎乐观。</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是,以项目学习方式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利弊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这种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问题是,学生真的不喜欢读书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可见,小学到初二阅读率最高,初三后锐减。</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学人均阅读量最大,也不过13.7本。而中学语文推荐阅读量也远不止这么多,还不包括其他类别的图书阅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这几张数据可以看到,学生的读书时间随着年级逐渐下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原因在于课业负担重。以我女儿为例,初中后就没有十二点之前睡过觉。碰到作业多的时候,凌晨三四点也不少。而她小学时,每天的作业七点之前就可以完成。即使到六年级,也在八点前可以完成。所以,后来能写点东西,有些思考,完全得益于小学阶段的大量阅读积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么,我们在谈学生不读书时,究竟在说什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头痛医脚,就如为了减负,拿校外培训开刀(规范管理当然有必要),不惜牺牲老师们的时间,开展学校托管;为了限制房价,取消学区房;为了公办回流,限制私立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是,校外培训和私立学校之所以蓬勃发展原因何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谁愿意花十几万买一平米的房子?有多少家庭能够支付一年几万的学费?哪个孩子愿意奔波在补课的路上?(十年前在某所学校初一上端午日这一课,学生的感言就是,端午是人家的,我们的端午不是在去往补课的路上,就是在补课的教室)谁是教育剧场效应的推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似乎谁也觉得自己委屈,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三十年之前的高考,录取率才20%多,也不影响考前我们帮家里收麦子,也没见谁上过培训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什么社会越发展,生活看似越来越好,生存焦虑却越来越严重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难道不是因为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不是因为学校教育质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不是因为畸形的应试体制?不是因为严进宽出的大学招生?不是因为评价的单一?不是因为教育医疗养老等的三座大山导致的集体焦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解决这些问题,取消培训班又能如何?摇不到理想学校,只能课外加餐。只不过从地上转入地下,一对一家教会成为必然的趋势,社会分层也会随之加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好吧!我只是想说,这种补窟窿的政策或者对策,并不能解决社会的焦虑。根本上来讲,是要解决教育的中国问题,而不是中国的教育问题。例如,今年各种三令五申就起到了一点淡化焦虑的作用。中高考后难得静悄悄,往年铺天盖地的各种再创新高的喜报不见了,如果能坚决扼杀,学校之间必然会减少各种升学率名校率带来的压力,大家逐步回归安静的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然,这是题外之话。我只是对以项目式的整本书阅读存有疑虑。我们究竟是要通过项目学习解决什么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整本书阅读究竟存在什么问题?项目学习能解决什么?我们需要好好想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项目学习能解决学生阅读兴趣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也许能从设计的角度,尽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是,一次项目学习周期有多长?一年能做几次?能完成几本书的阅读?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RTox0cqL8zUJs_ndLY-y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初中语文必读选读书目</a>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初中语文阅读要求,中考必读12本,选读24本。很显然,没有哪一所学校有精力进行这么多次的项目学习。那么。能够保障项目完成后就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吗?如果不能,其余的怎么办?一次项目学习的耗时应该是单纯阅读的两倍,看有些学校的设计甚至不止两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计算性价比,这种投入是否值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之所以认为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不是整本书阅读最好的选择,因为读书其实更多是无用之用,是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成长。不否认项目活动中对学生能力的全方位锻炼,但这种能力的锻炼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达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纯文学阅读重在对生命的浸润,对心灵的触动,并不是也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温儒敏认为“要求整本书阅读,首先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从而不主张“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课程化”。(温儒敏《温儒敏语文讲习录》,第220页、221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此,从教材的编写理念而言,整本书是对单篇课文的补充,强调功夫在课外。很显然,只靠几本薄薄的教材不可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果说课文学习更重方法策略,那么整本书阅读就是对所学分析角度方法的自然迁移运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阅读角度而言,人只有在放松、随意、自由的状态中才能享受到读书之乐。曾经在大学做过调研,喜欢语文但不喜欢语文课的学生占比高达90%!由此可见,学生读书的兴趣除了被课业负担剥夺外,语文老师得反思自己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近几年关于整本书的研究很火,据说这种把课外任务课内化、课程化,是无奈之举。理由是必读书中高考会考,而学生并不认真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真的学生天生就抗拒读书吗?如果是,如何解释阅读调查报告中9到14岁的阅读率高达98.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假设学校取消周测,月考,每天都有一节阅读课,不把文学阅读当作闲书而没收;假如学校重视图书馆建设,并真正开放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假如校园班级都有浓厚的书香氛围;假如阅读不要求那么功利,允许学生自己主办读书沙龙,自由分享……久而久之,阅读习惯和兴趣自然养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而这一切,只需要学校给学生每天一小时的自由阅读时间,每天能写阅读笔记三百字,哪怕只是一个人物,一句话对心灵有所触动。经年累月的坚持就会成为学生的生命底色。就如同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一样。前者滋养的是精神,后者锻炼的是体魄。</span></p> <p class="ql-block"> 需要声明的是,我绝对支持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只是认为以整本书阅读作为开展对象,并不是最好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例如《哈利波特》的阅读设计,的确非常精彩,学生也会感兴趣,但难以想象,这到底是为了活动本身还是阅读本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平凡的世界》干脆就设计成了社会宣传手册。文学阅读的审美熏陶呢?精神成长呢?还记得贝贝初一暑假阅读该书时,从她卧室飞奔出来,抱着我激动的样子,她说她的感动来自于小说中人物之间彼此的包容和理解!实际上,阅读一本书,有一点心得,一点触动,一些积累,也就足够!何必要搞这么大阵势?</span></p> <p class="ql-block">赞同这冷静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是,以《朝花夕拾》作为给鲁迅做成长展览的素材是否合适?阅读该书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和经典的隔膜。如果不读出鲁迅童年的小烦恼和小欢喜,怎么拉近和鲁迅的距离?正好该散文集大部分都是童年时代,年龄和初一的孩子接近,由此让学生寻找感悟不同时代的童年人生,改变鲁迅在大家心里严肃的印象,回归一个正常的也有喜怒哀乐都普通人形象。经典名著常读常新,对于初一的学生,不必要求有多么深刻的解读,阅读之后心里响起一个声音,咦,这个鲁迅也有意思!也许就够了。至于其中的教育主题,人文主题,社会主题等,不用强求。只要心里种下这颗种子,迟早会发芽开花。甚至也许在遥远的未来。有一位朋友说过,当年学狂人日记什么也不懂,现在才突然懂了!说此话时,他已经四十多岁,距离初读狂人三十余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项目学习和传统学习的流程是反着的。例如,传统讲授后,学生学会某些知识,然后用这些知识去做事,解决问题。而项目学习也是先确定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去学解决这个问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最后解决这个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何况,四周的时间,综合这么多主题,能完成吗?展馆的完成,不阅读《朝花夕拾》似乎也不影响。如此庞大的架构,相信最后呈现的成果会非常丰富,学生的综合能力也确实能得到极大锻炼,但留在学生心里的鲁迅会是什么样子呢?</span></p> <p class="ql-block">读书还是朴素一些的好。我始终坚持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即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艺术,是通过阅读文字想象的艺术,甚至比视听艺术,舞蹈艺术带给人的艺术影响还要难。因为他是不可触摸也无法看到的,培养的是基于语言文字的审美感悟和思维能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么,整本书阅读就不能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了吗?当然不是。即便是我,也曾指导一个研究生做过关于整本书阅读评价体系构建的毕业论文。只是后来反思这种教育方式,依旧还是控制、设计之下的理念,假设的前提是学生不读书,没兴趣,所以需要靠这种外在的机制来促进和约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促使我对此进行反思,是去年当代文学的进一步改革,突然间柳暗花明,多年的师生矛盾,自己内心的委屈都化为乌有。其实很简单的一个变革,就是把小组任务驱动改为学习共同体驱动,前者是让小组轮流组织课堂,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制定详尽的方案,一起完成阅读分享。后者是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规划,自由组合基于研究、师范,创意的学习共同体,确定他们的选题,制订计划,期间教师作为医生的角色答疑解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没有了教师的控制,由要求学生做什么变成了帮助学生做什么,发现原来的学生各种抵触不理解,都没有了。因为,我在基于他们的需求,在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此,我的担心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从目前看,基本都是教师制订详细的项目方案,学生基本都是执行者,在任务驱动下,悬在头上的依旧有无形的控制。我们寄希望于锻炼学生发现生活中真实问题,并通过自主行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并没有那么理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二,关于项目式学习对学习者的影响研究表明,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对学科学习是否都能产生好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三,语文学科内容很多,核心素养指向包含多方面。是否都适合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积极表现会不会称为掩盖其学科知识获取的假象?如何能在活动中既关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又能更好实现程序性知识和反省性知识的落实?</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数据表明,人文科学类和语言类的效应值较高。但也存在如下的研究问题,即效果与项目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正相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为包报告没有具体介绍,所以我不清楚这个项目的主旨是什么。按照我的理解,基于学科素养设计项目,定位应该是神话的野性思维和丰富想象,让学生对比阅读中西方相似主题的神话故事,首先体会其魅力,再对比中西神话的不同背后的文化逻辑。这样就把语文四大核心素养都包含在活动中了。</span></p> <p class="ql-block">上述研究结果都是进行项目式学习时必须要注意的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综上所述,我再次强调我的观点。支持项目学习,但要注意科学开展。根据研究内容,寻找相适应的项目主题。正如此表显示,项目式学习按照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四层。基于学科的项目属于第二层,学科项目探讨的是与真实世界中的学科问题,是需要运用学科思维去解决,并在解决问题中深化对学科概念的理解。学科项目主要在国家课程中进行,有时候也会用到部分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学科项目化学习强调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概念或大任务等的设计,让学生经历类似学科专家的专业实践,体会专业领域的创造历程。(夏雪梅.(2021).指向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项目化学习:一个中国建构的框架. 教育发展研究(06),59-67. doi:10.14121/j.cnki.1008-3855.2021.06.01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语文学科中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开展项目式学习。尽管理解也敬佩一线教师和研究者为了促进学生读书想尽办法的努力,但依旧认为把整本书阅读课程化,不符合阅读的目的,也不符合教材的目标。很容易声势浩大但丢了阅读之于个人精神成长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么,语文教材中哪些内容适合开展呢?我认为,实用类文体和综合性实践活动都是最好的对象。例如说明文写作,就可以开展项目活动,主题是给***写一份关于**的说明,情境设计可以是针对目前使用化肥太多,土壤的盐碱化现象很严重,现在要给农民介绍一种改良土壤的有机肥料。项目主题明确之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为让所有农民都能了解到土壤污染的危害,从而愿意选择有机肥,要做哪些工作?分析问题之后进行分工合作。那么,想要写好说明文,就要学习写作技巧,核心还是要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不同写作方法,最后才能运用好。在项目设计中,建议老师只给出基本要求和时间,至于怎么做,怎么分工,什么样的成果(例如可以是农村演讲会,也可以开发网页,还可以新媒体制作视频)等均由学生自己决定。当然设置情境可以和学生的生活更贴近,例如新闻消息单元,主题可以是给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制作最美劳动者画册,报道一线的生活工作。后面的程序同上,做这样的活动,主要是对实用类文体的现实应用,还可以顺便进行职业生涯的教育,了解不同行业的甘苦。再比如,演讲单元中,核心是学会针对不同的演讲对象和目的,学会不同的演讲技巧。这种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必须要以项目式学习进行,否则所学的技巧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项目学习流程:确定项目问题——学生讨论分析问题——分工协作——解决问题——形成成果。其中,解决问题的核心知识一定是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即为了解决某问题,必须要学习某知识,也就是学习的动力来自于解决问题本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而单元学习或者任务群学习的流程是:研读单元或任务群内容,如消息新闻单元,先学习这些新闻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和特点,然后分享交流加深学科知识,最后用这些知识完成做报到采访等到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此可以看到,两种流程是相反的。前者是基于问题解决,学生自主探讨解决方法,重学生自主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训练其基本能力。后者是从学科学习出发,重迁移运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目标有本质区别。一定避免教师包办过多,干预过多。特别是项目方案的制定,要由学生完成,而不是教师完成,否则,就成了基于任务的活动,而不是基于项目的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至于采取学科的项目,还是跨学科甚至超学科项目,取决于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好吧,因为用电脑不方便,手机断断续续写了三天,思路不连贯,写了后文忘记前面,凑活看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只是个人思考,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再次总结观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支持项目式学习,认为该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表达,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等方面有显著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不认为整本书阅读采用项目式学习是最佳选择,读书还是要安静下来,才能享受到时光岁月的美好,涵养性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语文学科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项目学习。纯文学类还是要注重无用之用,分享式参与式讨论式学习也许更能体现生命的相互影响。实用类综合类则建议采取项目式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