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农村80岁大爷家蟠桃熟了,喊游客到地里免费采摘,结局暖心

柳云泽

<h3>【本文转自网络】</h3><h3><br></h3><h3>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晋南因其独特的地理状况和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出产的水果糖分高,口感好,远销各地,深受客户欢迎,是北方水果主产区。当然了,水果要远销,品质好是前提,因此种植大户都是规模化管理,收获颇丰。可是,冰火两重天,对于那些家里没有劳动力又是旱地种植全靠天吃饭的老百姓来说,收成就是老天爷说了算的。一起来看看什么情况。</h3> <h3>  一个周末,我们在晋南农村游玩时看到奇怪的一幕:一位老大爷拉着个平板车,车上放了几个筐子,看样子是去摘蔬菜水果啥的,后面跟着三个带着河南口音的大姐,这是怎么回事,看着这几位的装束也不像个批发商。小编打算上去前一瞧究竟:原来这几位大姐是从三门峡来游玩的,路上遇到了大爷,问她们想不想吃蟠桃,想吃的话就跟他走,自己地里有的是,随便吃不要钱。几个人将信将疑就跟着来了。</h3> <h3>  一听说蟠桃,小编脑子里第一个画面就是西游记里的王母娘娘蟠桃盛会,那叫一个美呀,看着就馋人,一时也来了兴趣决定跟着老人家一起去桃地看看。</h3><br><h3>  一行人来到老人的地头一看,现实中的蟠桃和西游记里面天上的蟠桃会差别太大:由于天气旱温度高,桃树叶都晒得有点卷曲了,成熟的红蟠桃羞涩地挂满枝头,扁扁的形状,姿态各异,看上去倒也蛮诱人的,就是个头不是很大。</h3> <h3>  大爷摘了几个熟透了的蟠桃,让我们剥了皮尝尝,味道是真好,就是小时候吃到的那个桃子味,像极了想象中的西游记里的王母娘娘蟠桃盛会上那些蟠桃的味道。</h3> <h3>  大爷他姓袁,今年快80岁了,老伴前几年走了,孩子们都在县城里打工,家里现在就剩下他一个人。自己这片园子有20多棵蟠桃树,摆弄了好些年了,孩子们说他年纪大了,不让他干了,可是自己又舍不得这片园子,总不能扔了吧,就能干多少算多少,也没有荒废。谁知道赶上今年的天气旱,浇水需要用水泵电机还得排队,孩子们都没有空,自己又弄不了,就只好随它去了。因此今年蟠桃的个头都不是太大,产量不高,却也有个好处:非常的甜。</h3> <h3>  因为个头小,客商都不愿意收,今年一分钱都没有卖,眼看着这桃子都熟了,开始落了,要烂在地里了,那个心疼呀。俗话说,吃了不疼瞎了疼,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桃树,谁也不稀罕这玩意,送都送不出去,这几天上老火了。</h3><br><h3>  今天他中午在门口乘凉,刚好碰到了这三个城里人,就试探着问了问她们要不要蟠桃,不要钱,到地里随便吃随便摘。</h3> <h3>  大爷说,现在这蟠桃是最好吃的时候,熟到时候了。桃子不经折腾,一般七、八成熟就摘了去市场卖,肯定不如树上熟的好吃。你们来的正是时候,只要有来吃的都欢迎,给不给钱都没有关系。</h3><br><h3>  这位大姐说,听大爷讲了情况,觉得老人家挺不容易的,就答应跟他去地里摘,但是说好了可以在园子里免费吃,带走的不能不给钱,按照一块钱一斤算,权当是献爱心了。</h3> <h3>  本来几个人打算摘点够自己吃的就行,刚才尝了几个,发现虽然卖相不好,口感却非常好,比在市场上买的好吃多了,看着这园子应该也算是原生态了:不打农药,不打膨大剂,现在想买这样的绿色食品都不容易,碰上了就是缘分,几个人临时决定每人摘上大半筐,吃不了回去送人,刚才也在朋友圈里发圈帮着推销了,估计这几天还会有人来摘。</h3> <h3>  不得不说,大姐真是个热心肠。一旁的大爷听了,高兴地说,太谢谢你们了,我这就快点给你们摘去。</h3> <h3>  心随境转,估计此刻,大爷再看那一串串成熟的蟠桃挂在枝头,就像是在诉说丰收的喜悦。受那几个大姐的感染,小编一行人在抓拍了几张图片后也加入了摘桃大军,准备回去送人。</h3> <h3>  各位亲,袁大爷不要钱请吃蟠桃的举动就是农村人淳朴善良真实反映,几位大姐爱心采摘帮助大爷解决困难也是一种善举。试想一下:一筐桃子也就三、五十块的样子,就能帮到一位老人,解决袁大爷的燃眉之急,传递幸福的成本如此之低,何乐而不为呢。估计碰到的朋友都会有同样的想法。为善良的人点赞。</h3><br><h3>  <b>延伸阅读:山西8旬老人家有稀罕果黄梅,窗纱包裹防护,80元1斤不卖</b></h3><br><h3>  近日,摄影师冒着高温天来到了山西省黄河岸边一个叫7里的农村采风,早上10点钟我们走进了83岁史奶奶的家,影友L老师在当地农村已经拍摄了长达20多年的时间,不但对风俗民情了如指掌,而且和村民相当熟悉,听见了他的声音,奶奶拄着拐棍出来了,一见面便站在院子里聊了起来,如同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寒暄过后老人家非常热情地请大家进家里坐坐,凉快凉快,喝点水吃些饭,一行人很自然地回到了奶奶奶住的窑洞里。</h3> <h3>  奶奶的老伴也姓史,与她同年等岁,见到我们大爷同样热情,将我们让坐在土炕上,大家在凉凉的窑洞了开始了聊天的话题,L老师和老人拉起了家常,大爷介绍说他和老伴都姓史不是巧合,老伴是这户人家老人以前抱养的女儿,自己是个上门女婿,按照当地人的风俗便姓了这户人家的史姓,20岁上两人成了婚,结为夫妻,就在山村生活了一辈子,养大了2儿3女5个孩子,为老人尽孝送终,完成了人生应该尽的所有责任,现在一起在老宅里养老安度晚年。</h3><br><h3>  大爷说和老伴都是耄耋之年了,身体自然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孩子们不让他们种地了,要养活他们,提出要请老两口随着一起生活,可是他们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现在孩子们都一大家子人,天天忙着种地打工,不想给孩子添麻烦,其次住在孩子家双方都不方便,就说这上茅房就是个事情,在自己家里很自由,最后商量了一下,5个孩子到这边轮流伺候他们的生活,一个人10天,每次孩子们来吃喝都是他们带来,自己负责自己10天的所有生活需求,其实这样挺好的,轮流换班都不烦。</h3> <h3>  两位老人说孩子们都很孝顺,他们相当满意,现在重孙子全部算起来已经15个人了,让他们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有个孙子和孙媳妇现在当了大学的老师,给自己落下了名声,农村人就是这个习惯,提说起来就是张三李四的孩子现在出息了,做老人的脸上也有光。说完孩子又说起老两口的生活,大爷说他和老伴生活了一辈子,几乎很少有脸红的时候,生活中就是互敬互让,家庭很和谐,老伴喜欢吃水果,他就在院子里栽种了好几种,现在成熟的是梅子和桃子,你们等会也可以尝尝鲜。这个黄土小院子听母亲讲当年是3斤面粉换下来的,有三孔土窑,相当于1斤面粉换下1孔窑,可能是当年闹饥荒的结果,算起来也有上百年的时间了,土窑生活冬暖夏凉很接地气,不用空调不花钱,对人身体相当好,这也是自己不愿意离开的原因。</h3> <h3>  奶奶的耳朵现在不太好使,聊天的中间很少插话,听到了大爷说请我们吃梅子,立即站起身来将我们带到了院子里,揭开套在树上的纱布,一树黄橙橙的梅子便进入了眼帘,奶奶说这里原本是棵老杏树,自己年轻的时候喜欢吃梅子,老伴很有心便将杏树接续嫁接成了梅子树,这吃了半辈子,梅子在当地现在很少见到是个老品种,只要发黄就可以吃了所以也叫黄梅,不但很甜而且是个离核,轻轻一掰就是两半,为了防止山里鸟儿的投食糟蹋,刻意给梅子树套上了纱布,现在果实累累挂满树枝,今年至少要下百十斤。</h3> <h3>  史奶奶一边介绍一边给我们挑选好果实,摘下来吩咐我们自己清洗然后再品尝,J老师说不用清洗,梅子上边有薄薄的一层果粉都是好营养,家里的水果不打农药,直接吃最好,说完迫不及待的就连吃了2个。奶奶说黄梅现在当地几乎没有了,就是个稀罕物,每年都有人来品尝,村民都几乎都吃过,有人说带到城里超市能卖80元1斤,如果卖钱至少能卖千元左右,可是自家孩子多从来就没有卖钱的想法,你们来了有口福,先尝个鲜。</h3> <h3>  奶奶不停地给我们栽着梅子,一行人连吃了10多个,大家对老人的黄梅特别喜欢,Z老师提出给100元钱买点,奶奶说不要钱,可以随便吃,但不能卖钱,随后奶奶又说院子里的桃树也完全成熟了,可以再吃几个鲜桃过过瘾,红红的水蜜桃非常诱人,大家又尝了个鲜。</h3> <h3>  奶奶说自家的小院就是个花果园,老伴在农村就是个能行人,种庄稼是行家里手,犁耙耱样样精通,种菜种瓜手到擒来,就是个碎碎的事情,黄土小院里栽种上了枣子,杏儿,桃子,酥梨,还有花椒树,蔬菜有豆角茄子辣椒和黄瓜,不打农药不下化肥,一年四季吃菜和水果不花钱,还是高品质的有机果蔬。</h3><br><h3>  </h3> <h3>  窑洞的老式木门上贴着一个大大的福字,两侧是大吉大利还有开门见喜的小对联,上方是奶奶的剪纸作品2头金牛,看来老奶奶不但手巧而且是个热爱生活的人。</h3> <h3>  奶奶说现在社会好家庭和谐,生活在农村一样好,国家给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现在一人每月能领130多元钱,种地不纳粮,是从来没有的事情,要是再年轻几十岁就好了,年纪大了地也不种了,10亩地分给了2个儿子,收入都是孩子们的,她和老伴就安心在这里过着养老生活,能吃能喝就是福气。</h3> <h3>  临走的时候史大爷特意出来送我们,让我们再摘点梅子带回家,L老师说不要钱我们就不带了,大爷有点生气说:“你们是不是生分了?几十年的老朋友能用金钱买下吗?要掏钱我就翻脸了,就赶你们走!”看到老人家生了气,大家赶快道歉,最后开玩笑地又摘了几个吃了起来。回程的路上大家甚是感慨,农村老人的淳朴和善良让人找到了回家的感觉,黄梅如今成了稀罕物,特殊的味道里是浓浓的亲情和乡情,吃了一次让人回味终生。各位,你那里还有这个黄梅吗?和史大爷家里的一样吗?欢迎留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