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赤日炎炎似火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楠溪江水半枯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写生画士心情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阴凉树下把笔挥。</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以纪康金老师为首的申江书画院写生组一行在永嘉楠溪江景区写生活动的写照。写生的目的一是为获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般的精彩画面,二是为在写景中获得笔墨的精妙,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p> <p class="ql-block"> 中国画为什么要有笔墨?董其昌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也就是说画之所以有它的价值存在,它可以比自然界山水更有意义,就是因为它笔精墨妙。好的笔墨可以承载文化、承载文心、承载气质、承载境界、承载修养。笔墨和人文有积极相关的关系,山水画笔墨始终是一种追求、一种磨炼,是山水画的核心价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 笔墨的狭义性即用笔用墨,具体包括笔力、笔性、笔意、笔势和黄宾虹所说的“五笔七墨”。笔力就是骨法用笔,笔性则包括内在和外在两种形态,内在如线条质量、弹性,外在如黄宾虹用笔之“折钗股”、潘天寿之“铁犁地”、陆俨少之“抽龙筋”等,笔意则强调线条的勾勒及虚实避让关系,笔势则是笔意累积的结果,包含用笔的节奏变化及画面组织能力,古人云:“气韵生动非云烟雾霭”,而是由笔墨笔笔生发而出,笔笔生发,正是笔势的内在关联。以上的水墨丹青的论述都是众多艺术大家的总结,在此重温的目的就是表述真景写生与拍照记录的相互不同的实际意义。</p> <p class="ql-block"> 写生获取的笔墨感想约包括:笔墨境界、笔墨形态、笔墨结构、笔墨关系等。</p><p class="ql-block"> 笔墨境界;山水画创作者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董源、巨然、王蒙、沈周都有自己的所属语言,但董源、巨然明显要高于后两者,为什么呢?境界不同。以披麻皴、解索皴为主的南派山水到了“四王”,笔墨功夫虽好,但境界不高,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笔墨语言。</p> <p class="ql-block"> 笔墨样态:笔墨样态是个性化语言的笔墨呈现,是每个人在长期的创作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比如范宽的豆瓣皴虽然源于李成的小雨点皴,与李成不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更与李唐的刮铁皴大相径庭。又比如同样画一棵树,王蒙的树的形态与倪瓒的就完全不同。艺术家若不能形成自己的笔墨样态,便没有自己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笔墨结构: 笔墨结构是形成画面物象形态的造型规律,是笔与笔、墨与墨、笔与墨的排列、组合及结构。笔墨结构有疏密繁简、宾主倾让、大小远近、粗细纵横、方圆曲直等形态。比如小到一树一石的组织,大到画面纵横的布置,都属于笔墨结构。在画画当中经常出现结构不搭,比如在画披麻皴时突然蹦出斧披皴、北方的山上长出椰子树等也属于笔墨结构出现了问题。</p> <p class="ql-block"> 笔墨关系:笔墨关系是由枯湿浓淡、虚实明暗、轻重缓急组成的。山水画枯湿难、浓淡易。所谓浓淡易大家知道,我们在画画时前面的石头、树画得浓一点,而后面的小石头画得淡一点。而在枯湿这个方面有时往往会不经意,这个枯湿我们用“温度”来表述。一百度是温度,零下五度也是温度。温度和浓淡有什么不同呢?浓淡表现了主次,表现前后,表现了宾主关系,表现了事情的轻和重的关系,但是枯湿随时随地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温度是表现质感的。比如用同样浓度的墨画一块石头,一个画得比较干,一个画得比较湿润,它们明显产生味道上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质感。温度非常重要,是笔墨关系的重要基点。</p> <p class="ql-block"> “意”,在中国画的审美中是一个灵魂,其无大小之别,只有高下之论。如某画之“意”境界不高等云云。然而获取“意”的创作必须通过各种写生形式来获取自我的意境,当代中国画缺“意”,既是外来文化对我们的异化,也是我们自身营养的不足,营养价值就是在写生中提取。</p> <p class="ql-block"> 中国画千百年来的艺术样式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笔墨精神。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笔墨是使中国画达“意”的最有效载体,笔墨境界的高下决定了中国画“意”的高下。</p><p class="ql-block"> 近年“意”的提出,有人说是缘起当下国展审美,工笔画的细致入微的画太多了,所以弄这么个词以正视听。我们以为大可不必这么去想,明代唐寅说:“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点出了作画如作书的共通之关捩,在唐寅看来,即使是工整的画,也应该像楷书那样“写”出来。因此,表面上看起来是工笔的画,因为是写出来的,其笔墨定是有境界的,也一定有“意”的存在。反倒是那些貌似写意,实则横涂竖扫的作品,无论如何也读不出那个“意”味来。因此,中国画的“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中国画“笔墨”这一传统命题上来。</p><p class="ql-block"> 笔墨的锤炼离不开写生的积累,写生中思考的选用适合大自然的笔墨加以练习形成自己的笔墨。</p> <p class="ql-block">以下各位画家的写生作品</p> <p class="ql-block">纪康金作品</p> <p class="ql-block">徐志来作品</p> <p class="ql-block">李菽铭作品</p> <p class="ql-block">吕兆梁作品</p> <p class="ql-block">何凤瑛作品</p> <p class="ql-block">叶依群作品</p> <p class="ql-block">庄双财作品</p> <p class="ql-block">邢维敏作品</p> <p class="ql-block">陈瑾作品</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8-13日于永嘉楠溪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