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商帮故事——伯延朱家也是大药商

东风暖

伯延“锦和堂”朱家的生意<br>  嘉庆年间,伯延村徐兴仁,朱万金、朱万库兄弟,程和祥、程庆元兄弟等人听说东北经营药材能赚钱,开始闯关东。徐兴仁在沈阳创立“和发徐”药铺,朱家兄弟在松原创立“荣盛和”药铺,程家兄弟在宽城子(长春)创设“和合成”药铺。这些人创设的药铺和龙泉村武氏兄弟于乾隆末年创设的“武临泰”药铺共同构成了武安人在东三省早期开疆破土的基本框架。<br>  道光27年,朱万库的儿子朱锦和本村程和祥、程庆元共同出资,各取名字中一个字,在宽城子组建新的药铺“锦和庆”。同治四年,武安药帮在祁州成立,并立有一块大石碑,上面刻有武安三百家药号,并推举出42家具有实力的药铺作为轮值首事,其中就有“锦和庆”,而“徐和发”、“武临泰”(德泰兴)、“德庆增”等大商号并未在碑中出现。<br>  咸丰元年(1851年),“锦和庆”的店员刘万金(伯延人)和胡全义(同会人)对东家说:“松花江北闯关东的人越来越多,药铺少,需求一定很旺盛,此时正好抢占市场。”就这样,两位敢想敢闯的年轻人,凭着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在“锦和庆”药店的支持下,带领着几个学徒肩挑手扛药材行走800余里,来到北团林子(绥化)落脚开店。 光绪末年,生意传到朱凤鸣手里,他任东家兼总经理后,生意更加兴隆。他任人唯贤,聘任李树植、翟庆林、白成林、李极三、程文行、翟昭寿、李尧村、郭银生,王治安、高黑的等人为掌柜,号称十条好汉。他靠这些能干的人广设分号,遍滋新柜,龙江大地上“锦和”号药铺超过百余家,员工上千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北霸天。<br>  在齐齐哈尔滋锦和昌药店,在大赉县滋锦和兴药店,在九台滋锦和福药店,在珠河县滋锦和义、在呼兰县滋锦和彩、在双阳县滋复兴源、在哈尔滨滋锦和裕,在庆城滋锦和增、在海伦滋锦和长、在望奎滋锦和源,在拜泉、青岗、北安、三道镇、铁力、克山、克东、五常、安达、兰西、绥楞、兴隆镇、汤原,密山、明水、嫩江,一面坡、双城等地方开设“锦和盛”分店,有些地方多达数柜。另外,在营口设“和记”总号,在内蒙设总外柜办事处。 民国初年,朱凤鸣(字歧周)曾任河南财务局筹备员,在伯延乃至武安他是家喻户晓的大药商。他常驻伯延,立堂号为“锦和堂”,偶尔到东三省巡柜。在武安,他广交三教九流的朋友,义结金兰的弟兄也有很多,传为佳话的是他和武安第一任民国县长韩葆谦(字伯益)的交往,韩葆谦也经常到朱家做客。民国16年,韩葆谦第二次任武安县长,但这次正赶上会匪猖乱,民受其害,时局动荡,他也无能为力。 在他即将离任时,和朱凤鸣一起游览伯延的风光,写下六首古诗送给朱家,也算告别武安父老,被朱凤鸣刻在门墩上,名曰“韩公石”。 <p class="ql-block">  摘录一首:“年年秦鹿逐中原,民不聊生话果然。欲向参天消劫运,誓将赤手挽狂澜。”表达了他平息会匪的决心。又一首:“清晨策仗到郊原,乘兴登临任自然。鼓岫入云多异色,洺流分道沙平澜。”书写了伯延一带大自然的风光。</p> 朱凤鸣和高黑的<br>  武安药商主要集中于城南,但其他地方不能说没有。城西西寺庄乡有个山村名集乐,距城区20公里,四面环山,九沟一河,山多地少。高姓乃村中小户,民国年间高家出了一位有名的大药商,名叫高陞堂(升堂),因人长得黑,又名高黑的。此人极其聪明,能言善辩,极具开拓精神和经商才能,任威震东三省、号称“北霸天”的“锦和盛”药材庄大掌柜。 <br>  高陞堂的父亲是一位盲人,靠算卦维持生计,家贫。随着经多见广,他算卦的水平越来越高,人们都说算得很准。整个武安都知道了这位活神仙。民国初年,伯延大财主朱凤鸣也相信算卦,他慕名来到集乐村找高黑的父亲求卦。一来二去,朱凤鸣和高黑的父亲成了朋友,此时高黑的也就十三四岁,在朱凤鸣面前表现的机灵聪慧,能说会道。高黑的父亲对朱凤鸣说孩子不小了,总得找个出路,您是伯延的大财主,东北有大买卖,能不能让孩子跟着您学生意。 集乐村高陞堂老宅 朱凤鸣正想为“锦和盛”招兵买马,见高黑的是块学生意的料儿,马上满口答应,说过几天东北柜上有人回来,走时把孩子带走,到绥化“锦和盛”药店当学徒,请先生放心,我会慢慢提携和栽培这小子,让他尽快学到真本事。<br>在朱凤鸣的关照下,高黑的进步很快,从习字、打算盘、认中药开始学起,然后又到栏柜学习抓药,过了几年成了劳金,后来又提升为三等掌柜,对药店的规矩、营销、进货、记账、药性、药理以及如何制药等都了如指掌,而且学会了把脉开药方。<br>  因为他精明能干,做事稳妥,深得朱凤鸣和其他股东的赏识,委以重任,很快升为独当一面的大掌柜,让他负责绥化“锦和盛”药铺。在他的带领下,绥化“锦和盛”实行连锁经营,广开分号,生意几乎占据了整个黑龙江。因为生意实行股份制,高黑的也有半股生意,当时朱家、程家、关家也只有一股生意。生意越做越大,利润越来越多,东家、掌柜、店员都能从中获利。别小看这半股生意,如果每年赚10万银元,高黑的就可以分得5000银元。在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5000银元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锦和盛股份 <p class="ql-block">  高黑的因为遇见了自己的贵人朱凤鸣,加之自己的聪明才智,发财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之前,高黑的在武安西乡一代已经很出名了,说高陞堂是锦和家72柜买卖的大掌柜。在村里有一块1932年的修庙碑,上面的发起募捐人正是高陞堂,而且邀请朱凤鸣为修庙事撰文,可见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武安有“三大堂”之说:大洺远的五福堂、同会的同和堂,集乐的高陞堂。前两个是堂号,后一个是人名。他致富不忘乡里,家中骡马车辆常年供穷人无偿使用,对村中公益事业非常热心,积极捐款捐物,每次回乡还给人免费看病,深得乡亲们的尊重。其父母去世后,葬礼非常隆重,有顺口溜为证:“高陞堂埋爹娘,三台戏在东场,纸扎冥楼配牌坊,客棚设在黄河场,邻村来奠客满堂。”因为土匪知道他有钱,只要听说他回乡肯定找他麻烦。所以每次回乡,他都不敢声张,把好衣服、帽子让下人穿戴上,自己乔装改扮,换成粗布衣。他本想在村中大兴土木,学伯延房家建一座豪华庄园,图纸和地址已经落实,不想突发事变,计划落空。</p> <p class="ql-block">  他的家乡地处山区,时局动荡,战乱频仍,当时有十八个司令闹武安的说法,所以他把大部分财产在一个夜晚,赶上骡子车偷悄地运到了伯延,在伯延买了房子定居下来。</p><p class="ql-block"> 随后,他继续去东北经营药店,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其长子高正明解放后回到伯延,一直在伯延生活。上世纪90年代,一代药商高陞堂在东北去世,临终他把集乐老家埋藏银元的地方告诉了孙子。孙子来到集乐村,老宅早已分给了贫下中农。于是,他把此事告诉了当地政府,在政府和公安人员的主持下,挖出了一麻袋银元,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可见,一代药商致富发家的故事和武安“三大堂”的说法并非虚构。</p><p class="ql-block">  此正是:少年聪慧遇贵人,学做生意会用心。命运从来自己握,穷到极处也翻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