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经商故事系列一:我们“60后”挥之不去的贫穷记忆

有伴悦活

我是典型的60后,正是闹饥荒的那几年生的。<div><br></div><div>老一辈人说,那个时候能活下来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好在那时候我还小,对那场灾难没有太多的记忆。<br><br></div><div>我出生在北方的一个贫瘠的小山村,家里有6个孩子。爷爷早逝,父亲是长子,所以还要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压力不是一般的大,我们家几乎是村里最穷的人家。好在我出生时,父亲的弟弟妹妹都已陆续自立成家,也能接济下我们一家。<br><br></div><div>对于贫穷,那真是我一生最深刻的记忆,我印象最深的是,从没有吃饱饭,甚至说能够吃到粮食哪怕是高粱、米糠都是很奢侈的事情,所有可以吃的东西甚至是村里的猪草,杨树叶都是我们的食物。<br></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儿时也从没有自己的鞋子,大人们老是让我穿姑姑们穿过的旧鞋子,还是红色系带的。为此,我成了同伴们嘲笑的对象,小男孩的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气急败坏的我都想把鞋子扔了不穿,但是山路陡峭,碎石扎脚,没有鞋子寸步难行,只能又羞又气地跑回家。</h3> 再大一些的时候,全村100来号人从山上搬到了山下,终于不用每天翻几个山头去上学。但是因为搬迁的地方是盐碱地,粮食的产量依旧不高,我们村依旧是附近十里八乡最穷的村子。 因为穷,我们兄弟姐妹只有男孩有机会读书,二哥读到了初中毕业已经是家里学历最高的了,而姐姐们都没有上过一天学,我也是小学读完后就跟着父亲一起种地了。没读过书的父亲不知道读书比种地有用,他只知道家里又多了一个能干活的人。 种地两年之后,我开始发现同龄的玩伴大多都外出谋生了,村支书看我们家太困难了这么下去以后都找不到老婆。于是帮我找了一份修公路的工作,比种地收入好一些,第一个月赚了30块钱,高兴的不知道放在哪里才不会弄丢。但是这份工作非常不稳定,哪里有活去哪里,而且冬天天冷又不能干活,算下来真正能赚到的钱也不多,这让我有了危机感。 为了多赚钱摆脱贫穷,我就跟着做木匠的二哥做起了学徒。 学了几年我有了点手艺,就跟着二哥两个人到处去村里做散活,听着鸡叫睡觉,听着鸡叫起床,为了生机没日没夜的干活,后来二哥转行去了家具厂做会计,而我就在工厂里做了工人,总算稳定了下来。 <h5></h5><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眼看日子越来越好了,我也攒了钱结了婚,想着这样的安稳日子也不错,可没想到人生的变故就是这样来得猝不及防!</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未完待续......)</h3><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9b9b9b"><br></font></p><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9b9b9b">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争议,请及时联系。</font></p><p></p><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font color="#9b9b9b"><div style="text-align: left;">文中口述内容均为老人实地访谈,原创不易,请多多支持。</div></font><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