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遗事

孙庆国

威海首次出名缘于甲午之败,日本攻占威海卫之后,英国又强租威海卫32年(1898—1930)。这一段历史翻篇太快,有很多故事几乎被淡忘了。 一,甲午英烈 威海卫北洋水师共有多少人,没查到准确的数据,大概有4000多人。为数不多的将领多出自船政学校,除邓世昌是广东人其他多为福建人。兵源多半来自威海沿海一带,主要是荣成、牟平沿海渔民子弟。他们都是谁?战败之后将领们全部被革职,士兵都被遣散灰溜溜地回家了,无法获得这些士兵们详细的名录,他们后来的生活如何也无从知晓。阵亡将士名录还是1918年民国海军将士回忆凑起来的,这真令人寒心啊!北洋水师是清王朝灭亡前的一段绝唱。<div> 北洋水师也是清王朝第一批领取高薪的群体。当时当朝一品大员年奉仅180两白银,北洋水师一个电灯兵等技术兵年奉340两,普通一兵年奉也高于七品县官,丁汝昌年奉8400两。这让满朝大臣情何以堪,只有李鸿章为之背书撑腰。战败了丁汝昌必须以死谢罪,死了也得不到抚恤。直到光绪、慈禧都归西了,清廷快咽气的1910年才给丁汝昌等复职抚恤。</div> 以身殉国丁汝昌。 以身殉国刘步蟾 英勇牺牲邓世昌。 后人凑成的以丁汝昌名义公布的北洋海军甲午殉国将士名录 丁汝昌殉国后,清庭不予抚恤,不予恢复提督身份。 指挥日岛炮台的康济舰管带萨镇冰威海战败也被革职,清末重建海军被任海军总长。他是唯一见到新中国的北洋高级将领。 二,一战华工 1914年一战爆发。由于战争激烈,到1916年英法大量伤亡已是人力匮乏,急需补充劳工。此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北洋政府看到了国际大势,为了提高国际地位,用“以工代兵”的方法参战来获得战后的话语权。<div> 1916年英国在英租地威海卫设立了“大英威海招工局”和“华工待发所”,威海成为英国招工的大本营。据记载有14万多华工被运往西欧战场为英军和法军提供劳务服务。他们在后方提供辛苦的后勤服务,替代了当地壮劳力,使他们走上前线。更多的华工直接上前线挖战壕运弹药,对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有大量华工献出了生命,有学者研究死难者人数约3000--20000人,正是华工的贡献挣来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地位。</div><div> 对于这些华工,西方世界选择性的遗忘,很少提及。直到纪念一战100周年,法国才为那些做出贡献牺牲的华工举行追悼。我们国家对于这些华工出行归国也少有报道记录。</div><div> 这些华工半数以上都是山东人,有44000多人就是从威海出发的。他们都是谁?仅过去100年就无据可查了吗?他们都是穷苦出身,为着“优厚的收入”冒死前往。在法国军队士兵每天10法郎,华工每天5法郎(相当于1块银元)当然常有克扣。华工的收入一半发给其家人。华工勤奋能吃苦获得良好的声誉,战后当地可想把他们留下来。也是因为华工太优秀了,工会、政府怕抢了退伍军人的饭碗,拒绝签证。最后还是有3000--5000多人成了法国人的上门女婿。他们是最早移居西欧的华侨群体。</div><div> 大多数华工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家乡。他们以命相拼的梦想实现了吗?他们的辛苦改变了家庭的命运吗?那时山东许多地方一亩地只卖5块银元,他们买地变成自耕农了吗?他们的后来极少有记载。 </div><div> </div> (一下照片来自网络) 列队登船。 在船上。 到达马赛,下船登岸。 他们在老外面前形象气质毫不低矮猥琐。 在后方工厂。 运送炮弹。 三,华勇营与香港威海卫警察 英国强租威海卫后,为了维持治安曾建立了一支雇佣军。威海人痛恨英国人,招兵很难。英国人以远优于中国军人的待遇从山东及直隶甚至辽东的社会流民中广泛招募才建成。这支部队被称为“中国军团”,因为士兵全是华人,所以威海人叫他们“华勇营”。在八国联军进军北京时,英国人违背“不在威海以外使用该部队”的承诺,派华勇营进京,酿成了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局面。尽管清王朝风雨飘摇,西太后臭名昭著,中国军团的许多人也不愿意执行打中国人的命令,而是选择放下武器离开。到1903年,1300多人的队伍陡减至500人,且再也招不到兵力补充。1906年6月,英国将这支雇佣部队解散。这是清政府丧权辱国在威海卫添下的又一桩耻辱。 英祖殖民街景。 1930年收回威海卫。 1898年威海卫与香港新界一同成为英国的租借地,当时香港人口剧增,政府急需扩充警队编制。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发生,港英政府为稳定局势,开始从威海招募警察。在香港警署组建威海卫警队,外称鲁警。威海人的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受到好评。选拔来的普遍个子较高的威海警察街头执勤,也成为香港街头一景。香港从威海招募警察在英国撤离威海后依然没有间断,直到1949年。由此威海人在香港警界以至于整个香港都是有影响的族群。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就是威海卫警队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