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岁(1917-2012)。<div>妈妈于1917年出生在四川泸州乡下一个山寨里, 那时四川乡下“棒老二”(土匪)不少, 大一点的村子或庄子,就自己修个寨墙, 雇几个寨丁, 保护自己的寨子。</div><div>外曾祖父略有田地, 外加做点生意,一家人生活过得还算可以,外公在读过十来年私塾后, 大清政府开始了费科举兴学堂的变革,外公也赶了这个浪潮, 离开家乡跑成都去读了”法政学堂“,若是没有其他事件的影响, 老老实实太太平平读下去的话, 也就算是四川最老的法政人才了,但是, 年轻人有点火气, 外公在读书期间参加了同盟会,这不是可能会掉脑袋的事么?不久, 不知是事发逃跑, 还是外曾祖父发觉大事不妙把外公喊了回家。自那时起, 外公也就步老辈子的后尘,做了小地主做点小生意了。</div><div>不管怎样, 外公到底是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所以妈妈没有像当时四川山沟沟的女孩子缠足,很小也能和男孩子一样读了私塾, 不过, 妈妈和几个舅舅一样, 私塾读得有点年头, 所以他(她)都是十几岁才离开山寨到泸州城里读高等小学和初中。</div><div>那时很多家庭对女孩子的教育不是那么的重视, 有些家庭女儿到一定年龄就会被”逼“着退学嫁人,外公不算太开明也不很保守, 儿子是必须上进读书的, 女儿呢想读就读,不读也行。</div><div>所以我的几个舅舅至少都是高中毕业, 要知道二三十年代的内地, 高中毕业也就是”半高级知识分子“啦。</div><div>妈妈的书读得很一般,而且有点变来变去,初中毕业后, 读过中师, 也读过高中,好像还都读过两回,泸州重庆的学校也都进过, 结果到了二十二三岁, 既没有高中文凭, 也没有从中等师范学堂毕业,其间还跑小学去教过一阵书。</div><div>到了二十三四岁时,想想还是去学个技能吧,就准备报考抗战期间从上海迁到重庆的立信会计学校,算是下了决心。</div><div>计划赶不上变化,我的父母两家, 原本就有来来回回的姻亲,妈妈在准备会泸州禀报父亲准备学会计了,缺点路费, 就去找在重庆办工厂的大老表(即我的父亲)借路费。</div><div>早在十来年前, 我父母就在我曾祖母的葬礼期间见过, 当时都只是十几岁的青少年, 此刻, 父母都已经二十几岁了, 父亲看到当年小姑娘”X三妹“,如今变了大样,等我妈妈借好了路费回了泸州, 我父亲赶紧写信回老家,前面说过,我父母有姻亲关系,我父亲的姑妈嫁给了我母亲的叔叔,所以请她出面做媒最为妥善。</div><div>这门亲事一说就成,然后, 妈妈就一直做家庭妇女, 一个有文化的家庭妇女, 直到1958年大办食堂那阵,我们家所在的江南新村要分块办几个里弄食堂,炊事员好找, 会计难寻,里弄干部得知我妈有高中/中师文化,上门”求贤“,结果当年我妈想学会计没有学成,如今会计的”职务“送上了门,于是妈妈成了小食堂的会计, 一个抗战期间的女民兵队长阿姨是个负责人, 几个连级转业军官老婆是炊事员,我们一家当然吃了食堂。</div><div>”好“景不长,这个食堂维持了三个多月, 黄摊了,妈妈二十几岁想学会计, 四十几岁圆了三个月的会计梦, 然后又回到了家中, 当起了家庭妇女。</div><div> </div> 11岁, 应该是1928年在泸州 1930年13岁泸州 1931年14岁泸州读初中时,穿的是童子军的制服 十七岁, 不知是在泸州还是重庆 20岁应该是在重庆读书。 22岁, 这种打扮, 就应该是在大城市了,就是重庆 1942年重庆 1943年泸州 1944年还是应该是重庆 1946年29岁刚到上海不久 1946年冬, 29岁, 看这发型, 应该是当时最时髦的”飞机头“。 三十岁, 在上海王开拍的照片 30岁, 也是在王开拍的 1947年在现在的复兴公园, 那时叫法国公园。 我的外祖父--老同盟会员, 不过从来没有因这个经历得到了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