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七月,研学浦江。风从海上来,心潮逐浪高。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十三五”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教师〔2017〕8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十三五”第二批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和名校长后备培养培训人选名单的通知》(闽教办师〔2019〕21号)文件精神及福建教育学院“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基地”培训课程方案,福建省“十三五”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第五次集中培训于2021年7月4日~7月14日在改革开放前沿高地、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盛大举办。福建教育学院语文研修部鲍道宏教授、刘波班主任、陈燕助理班主任以及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共计三十余人与会。 培训共分七个部分:<div> 第一部分是现代文学史学科专业培训,邀请陈思和、周立民、文贵良、宋炳辉四位博导进行现代文学经典作品解读;</div><div> 第二部分是教育现代化及教育哲学培训,邀请杨小微、程亮两位博导主讲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哲学修养等内容;</div><div> 第三部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培训,主要邀请倪文锦、王荣生、郑桂华三位博导主讲教育评价改革、当前语文课改中几个热点词解读以及任务群实施策略等内容;</div><div> 第四部分是名师工作室研修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报告,主要邀请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李百艳名师工作室李百艳、孙伟菁、周丽君介绍名师培养及成长策略;</div><div> 第五部分内容是中学语文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主要邀请张广录、夏智、胡根林、谢琳、兰保民、丁蕾、陈一星等正高级或特级教师主讲文本解读策略、整本书阅读与交流、“人民教师”于漪教育思想、考试评价等内容;</div><div> 第六部分是党史教育及浦东改革开放实地考察,到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参观学习;</div><div> 第七部分内容是学员主持讲座及点评、小组汇报、座谈等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与研讨汇报能力。</div> 序幕:人文思想现代风,鸿儒博导传道忙<br> 2021年7月5日上午,福建省“十三五”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训项目首席专家鲍道宏教授、项目班主任、福建省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刘波老师、助理班主任陈燕老师为全体参训学员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开班仪式,揭开了研修的序幕。<br> 第一部分:陈门听音辨韶韵,罅隙觅思见真功<br> 本部分是现代文学史学科专业培训,主要邀请陈思和、周立民、文贵良、宋炳辉四位博导进行现代文学经典作品解读。<br> 2021年7月5日上午,中国文学馆研究员、天津大学客座教授周立民带来《巴金的信仰、创作与<家>》讲座。周教授学养深厚,洞识精微,从打开巴金作品的钥匙、李芾甘如何成为巴金、作家巴金及其文学视界的构成、《家》与五四观念四个板块诠释了巴金的信仰、成长、作家经历、作品创作过程及艺术成就,就如何分析作品,感悟生活,体会巴金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深厚的文学造诣,做了细致的阐述。巴金的创作和信仰是密切相关的。巴金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身处逆境时,对灵魂与人生进行一些思索和拷问,是可能的;有过恶行者,当遭受命运的惩罚时,对自己所为进行一些反省与诘问,也是自然的。而巴金先生年届八旬,地位显赫,又是一个浩劫中的被迫害者,且身处一种全民族的控诉氛围中,在这氛围里几乎人人都说自己是一个冤屈者受难者,他却出来拷问灵魂,反省自己,这不仅表现为思想和情感境界的超越,也体现了他对那场浩劫认知的深度。他的深刻认知和情感的超越既属于个人又属于整个中国的知识界。巴金老是期待自己“生命开花”,而《随想录》正是他在晚年开的生命之花。人到晚年、人到显赫还有思想之花开这是一个人的幸运,也是一个民族的幸运。巴金有对时代的思考,有对人生人性有深刻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他又能透过笔力传达出来,流传于世。巴金的“知识分子的良心”“生命的开花”我们要通过文本细读,去体会。正如周教授所说,文本是分很多层次的,要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解读文本背后丰富的层次。<br> 2021年7月5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系主任文贵良教授为大家带来《严复:汉语的现代转型与知识范型的建构》讲座。文教授旁征博引,以严复“民直”“小己”“计学”等词翻译为例,讲解了汉语现代转型与知识范型建构。严复“六书乃治群学之秘笈”现代格义方式,不是简单地以中国概念去比附西学的概念,而是从汉字的造字形义与西语词汇的词根意义进行比较,以确定准确的汉字翻译词汇。从奠定现代汉语的基本意义看,严复语言实践完全可以称之为“元语言实践”,从中国现代知识谱系发生角度看,严复的语言实践可谓“元知识范型”的构建。文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探知中国现代文学发生路径指明了方向。文教授介绍严复曾留学英国,精通英语,在从事翻译的实践中,翻译与创作互相交错。“六书乃治群学之秘笈”,“群学”源于荀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群学”即“人学”,侧重的是社会、国家之群的治理,“六书”,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六书”解释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构造汉字的方法。严复是以六书为基础的一种现代格义方式,即考训汉字的造字形义以会通西方群学的方式。面对中国从未出现的名词,如何翻译,从汉字的造字形义与西方词汇的词根进行比较,以确定准确的汉字翻译词汇。有时候为了准确,往往在汉语汉字、英语词汇与日语汉词三者之间的格义。考求英语古义和汉语古义的融会,以获得英语与汉语在现代理学上的贯通,严复强调“正名”,正是寻求汉语与英语字义契合的基础上确立汉语的适当名称。例如“right”的译词“权利”,进入汉语后,激活了“民权、君权、主权、自由、人权自由权利的能量,带来西方近代权利的观念”。 最大的感慨是:文字是富有生命力量的,这个力量来自于文字背后的文化,翻译的文字的生命力来自于对双方文化的探寻、融合,严复先生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有益探索。所以,从奠定现代汉语的基本意义看,严复语言实践完全可以称之为“元语言实践”,从中国现代知识谱系的发生角度看,严复的语言实践可谓“元知识范型”的构建。文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探知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路径,打开了一扇窗。 2021年7月6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特别的文学之旅《浪漫徐志摩》。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讲座,正如讲座题目一样,是浪漫的。伴随着蔡琴、罗大佑演绎的徐志摩经典诗歌改编的歌曲,很有年代感。宋教授带着我们循着诗人的足迹,穿越徐志摩所生活的年代,寻迹诗人的文学创作路径,感受他的文学成就,了解诗人的浪漫爱情以及他与后世的形塑。在诗人对自由、对生命价值、对爱情充满美感的诗行中;在宋教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诗人诗歌当中的空灵美、音乐美、绘画美。诗人对自由、对生命价值、对爱情充满期待和执着化成富有美感的诗行;记得徐志摩说过 “kiss the fire”,包含着徐志摩性格和对生活的态度。听从心灵的指引,用心灵拥抱生活。他的性格也会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徐志摩的诗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例如大家熟知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不是单纯描写女性的端庄,而是动态的美感,一刹那的美感,捕捉到了瞬间的美丽,写出了这个女子如水莲花般的不胜凉风的娇羞,富有神韵。不禁联想到郑桂华教授讲《荷塘月色》中的荷花的比喻,比喻不仅要体现本质核心特征,更要有情感价值。说得真是很对!怎么将审美体验落实到文本教学当中,也正如郑桂华教授讲座中所说,要多角度多层次带学生进行欣赏,审美,鉴赏多种风情,看到文本独特的美学价值,提升语言的敏感性。语文教学教育要看到文字背后的那个人,那个人的情感,在心里点亮一盏灯,从文字中感悟,感悟人生的喜悦、人性的悲悯。 2021年7月6日下午,复旦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原中文系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陈思和教授作了《漫谈中学语文教学》讲座。陈教授深厚的学养、广博的知识,令人如沐春风,如痴如醉。从陈教授的讲座中,我们明白了:教育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教育的层面,一个是人文教育的层面。人文教育和知识教育常常是水乳交融的。陈教授还以《骆驼祥子》《台阶》为例,阐释文本细读。对如何读出文本内的含义与韵味,文本的意义指向,作了细致入微的讲解。陈教授讲述《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更是令大家叹服。整体融合的视角让我们读到许多从单篇散文里很难读出来的新元素,贯穿始终的教育成长主题、童年记忆为核心的散文连缀形式以及典型化的创作手法所带来的细节虚构,让大家重新审视这部作品在原创艺术上重要的独立完整的价值。“我更相信人文精神的力量,我相信人依靠理性和美好的感情,可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信。……我想阅读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审美的训练,训练读者对文学语言和文学美感的感受能力和把握能力,进而洞见人性的丰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也丰富滋润起来。” 学员们纷纷感叹大家风范。讲座结束后,陈教授为学员们答疑解惑,进行深入互动交流。陈教授的话语如思想灯塔,引导我们且歌且行。 第二部分:哲思洞开心亮堂,微言存义绪纷飞<br> 本部分是教育原理、教育现代化及教育哲学培训,邀请杨小微、程亮等两位博导主讲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哲学修养内容。<br> 2021年7月7日上午,我们有幸邀请到华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杨小微教授为我们做讲座《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中学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杨教授指出教育现代化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现代化关键点在以“化人”为本,以“文化”为根。谈及中学学科课程创新与课堂教学变革,他通过介绍四个层级课程开发的案例,阐述课改的各种样态,帮助大家提升课程意识,理解课改意义。<br> 2021年7月9日上午,我们聆听了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程亮教授的《教育哲学的邀请》讲座。程博士深入浅出的讲座,让深奥的教育哲学变得生动易懂。讲座围绕“哲学是什么”“教师为什么需要哲学”“教育应该有何用”“课程应该有什么”“教学应该做什么”“管理应该如何做”“运用哲学提升教育教学价值”等等问题,引导大家运用哲学视角去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讲座,大家领悟了美好生活不只是限定物质层面,更应提升到精神灵魂层面;教育不是只聚焦到个体层面,还要关照到社会群体层面。作为教师,要引导孩子们过有意义的生活,过自觉自省的生活。 第三部分:桂华馥丽才横溢,文锦华采蕴妙章<br> 本部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培训,主要邀请倪文锦、王荣生、郑桂华三位博导主讲教育评价改革、当前语文课改中几个热点词解读以及任务群实施策略等内容。<br> 2021年7月9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导、教育部中小学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倪文锦教授作《关于深化阅读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讲座。倪教授从教育评价改革最新文件讲起,围绕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水平、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评价建议进行了独到细致的阐述;向大家介绍阅读评价国际借鉴,引发大家对“公平与卓越”评价理念深度思考、对阅读评价关注以及对评价体系完整性合理性思考,提出评价细化目标五个维度:信息的辨识与提取、类与比较、分析与推理、整合与诠释、评价与反思。讲座后倪教授和学员互动交流,答疑解惑。<br> 7月11日上午,郑桂华教授为我们做《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的专题讲座。郑桂华教授以其亲切温和的风格,高瞻远瞩的理念为我们对于文学阅读及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解带上了一片新的人文高地。郑教授指出了文学阅读丰盈而饱满的核心在于情感价值、美学价值,更要重视学生独有的个性化体验。在文学类的任务群教学中,指出教学应有一种非功利的美学追求。再通过近三年来教材中的单元设计比较,指出学习任务群各要素的特点:学习任务及学习项目的综合性、实践性;学习内容整体性,结构化;学习情境的真实、复杂性;学习资源的典范、丰富性。<br> 郑教授的讲座切中我们教学的痛点与难点,她从比喻鉴赏入手,用《春》《荷塘月色》等熟知的课文句子指出比喻不仅将其本质、关键、核心特征写出来,更应关照比喻修辞背后的情感价值。一个比喻鉴赏点,郑教授剖析得丰盈而又饱满,层次丰富,内容丰厚,让我们明白,语文文字欣赏的关键,应摒弃零碎的、割裂的知识教学,多角度多层次地带领学生去欣赏,将知识教到学生的心坎里去。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更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br> 文学类的任务群教学中,郑教授强调了精读的重要性。以《背影》“嘱咐”与“嘱托”的区别鉴赏为例,强调文学鉴赏应在细微的地方去调动学生,链接生活经验,去发现文字背后的情味,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鉴赏时不能太多地从表面滑过,应关注对文字内理的意蕴感受。文学作品的教学,郑教授注重整体把握与思路梳理,强调要引领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独有的美学价值,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独有价值为:获得心灵的自由,哪怕我们很努力,很渴求很不容易获得这个自由,哪怕这个自由很刹那在无意识之间就消失了,但我们应需要追求自由,给自己一个精神的出口。郑教授谈到,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教出作品的独有美学价值,要从语言的精准、缜密中,去引领学生感受文本背后的“人”。在写作中,也要重视学生独有的个性化体验。郑教授的讲座带我们走出教学的盲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带我们走向鉴赏的人文高地。<br> 7月11日下午郑桂华的讲座,直观地分析了“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5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学习目标与内容。郑教授以《祝福》为例,通过对课文练习系统历史分析,来阐述教学内容演变过程,剖析不同时期小说的读法与教法变化。以《驿路梨花》为例,通过设计关键问题“最后出场的为什么不是解放军而是梨花的?”的分析,教会学生:应该如何对待他人。通过比较辨析,指出教学应有一种非功利的美学追求。再通过近三年来教材中的单元设计比较,指出学习任务群各要素的特点:学习任务及学习项目的综合性、实践性;学习内容整体性,结构化;学习情境的真实、复杂性;学习资源的典范、丰富性。学习方法为关键、注重反思。<br> 郑教授指出,在庸常的生活中,我们有什么样的状态来对待生活,我们的学生也会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人生。你只关注眼前的东西,你的境界就小。平时教学应引导学生让自己活得更加坦然,更有力量。我们的教学,不是简单粗暴地将知识传送给学生,而且要引领学生,从知识到能力到情感价值观,去细细品鉴到作品的一字一句,去链接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作品文字背后的人情人性。只有这样,学生的眼神才会是清亮的,对课堂是充满期待的。如此,方能使我们的教学走向一个新境界。<br> 郑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接地气的实例,更难得的是,郑教授亲自授课,以课堂实例引领一线教师践行课改。郑教授教学观点凝炼而有智慧,充满了哲思和审美情趣。郑教授极具人文精神、审美情趣、人格魅力的的讲座带领我们走出迷惘的人生状态,走向教育高地,走进别有洞见的语文新天地。苏子有言“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郑教授讲座如桂花馨香般浸润到每一个人心里,给了我们前行的方向和力量。<br> 7月13日上午,王荣生博导讲座《当前语文课堂改革中几个热点词解读》,王荣生教授从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词入手剖析了“移植词”“自创词”“望文生义”三个热点词,阐述了概念辨析的重要性。而当今许多研究者并未研究概念的真正意义,而经常性混淆乃至误用,并生造出“大而化之”的概念。然后,着重从“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两个方面进行严谨的阐述,指出“语文学科不宜贸然行事”,为我们的学习与研究指明了方向。最后,还就“真实情境与沟通情境”方面谈了常态阅读的重要性。王荣生教授丰润的学养,深厚的理论认知,严谨的治学态度,实在让人叹服。 第四部分:浦东潮涌风头劲,百花丛中艳群芳<br> 本部分是名师工作室研修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报告,主要邀请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李百艳名师工作室李百艳、孙伟菁、周丽君等介绍名师培养及成长策略。<br> 2021年7月8日上午,我们走进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浦东新区李百艳语文教师培训基地学术秘书周丽君老师,李百艳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高级教师钱虹博士,分别以《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多元对话研修模式》《项目化学习视野下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探索》为题,向我们展示了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乃至整个浦东新区教育教改优秀成果,为我们带来了上海市教科研发展的饕餮盛宴。<br> 周丽君老师介绍,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的永恒主题。8年来,浦东新区李百艳语文教师培训基地始终围绕“深耕”和“孵化”两个关键词开展工作,精心策划、精致实施、精彩呈现、精品打造的培训活动使基地成为学习、交流、研讨、提升和辐射的宝贵平台,培养一支有自信力的优秀语文教师团队是基地的宗旨与目标。充分尊重教师发展的专业自主权,努力建构“多元对话”的研修模式,不断完善富有基地特色的研修体系,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与育人境界,是浦东新区李百艳语文教师培训基地始终的追求与前行的方向。周丽君老师从基地概况、实施过程、经验与成果、成效与反思这四个方面,娓娓而谈,在名师培训基地的引领和辐射上,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br> 接着,钱虹老师以《鲁宾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为案例,和我们分享了在项目化学习视野下,建平实验中学语文组在初中整本书阅读方面的实践探索。钱虹老师说,项目化学习最本质的一条特征就是要学生学习核心知识,而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更是需要学生汇聚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学科核心知识来解释现象。核心知识可以是学科中的关键概念、学科能力,也可以是与学生成长、世界运转密切相关的知识。核心知识不是事实性的知识,也不是技能性的知识点,它表现为本质而抽象的特征,指向学科本质或促进人类对世界理解的关键概念与能力。钱老师从项目实施背景、项目实施过程、成果展示及评价等方面,为我们指出一条中学整本书阅读明路。 7月8下午,上海建平实验中学会议厅。我们迎来了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浦东新区初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李百艳校长,她为我们开设了一场题为《对话:公办初中治理现代化的机制探寻》的讲座。<br> 李校长是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博士。教育部“国培计划”领航工程李百艳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普教系统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主持人,上海市督学,教育部特约督导员,2017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作为一个光环萦绕的传奇人物,她却保持着朴素的教育情怀。<br> 讲座伊始,李校长深情地为我们追述了建平实验中学的发展历程——应浦东改革而生,借建平品牌而立,随时代发展而变,因对话治理而兴。经过了初创期的脱颖而出、发展期的内涵建设、新时期的转型变革,走出了一条均衡化导向下公办初中优质发展之路。<br> 接着,李校长重点阐释了对话治理的内涵。面对学校所面对的多元交织的矛盾困境,她创造性地提出对话治理的核心理念。从管理、教学、家校、团队建设各个层面,畅通对话渠道,激活参与主体,深入对话互动,满足成长需求,追求对话共赢,实现培养目标,搭建对话平台,促进专业发展。<br> 最后,对话管理的成效与思考。李校长对建平实验中学未来发展之路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与规划,可谓高瞻远瞩。在她智慧而不乏温柔描述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现代化路上不断前行美丽校园,也看到了一个在教育路上不断探索坚定背影。<br> 建平实验中学的孙伟菁老师为我们开设题为《基于对话素养的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的讲座。孙老师从建平中学在国际比赛中所取得成绩入手,总结团队获得佳绩的原因: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科学与人文比翼齐飞。而这样完美的融合得益于对话素养在日常教学当中的重视与培养。针对开展项目化学习与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中的困难与挑战,孙老师给出了应对的策略方法,并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实践成果,以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激励我们在教研探索的路上勇于实践,不惮前行。而项目开展的调控性与协同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实践性和探究性,都依托于良好的对话素养,也是通往良性对话的途径,从而重塑育人理念,重建课堂文化,走向人本而开放的对话素养的生成。最后,孙老师告诉我们,要把有压力的事情做得有动力,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把有难度的事情做得有温度,言语中的情怀与力量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第五部分:撑篙向青慢洄溯,满载星辉一船明<br> 本部分内容是中学语文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主要邀请张广录、夏智、胡根林、谢琳、兰保民、丁蕾、陈一星等正高级或特级教师主讲文本解读策略、整本书阅读与交流、“人民教师”于漪教育思想、考试评价等内容。<br> 2021年7月8日上午,张广录老师阐释了文本解读的内涵,强调了文本解读的意义,,分享了一堂好课的标准,并以鲁迅的《阿Q正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从交际语境背景、文本上下文照应、历史文化背景三方面,对文本立意行文、逻辑思路等进行细致严明的解剖,完美呈现了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张广录老师指出,“解读”是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很多打着解读旗号的语文课的教学行为,其实都不是解读,而是装疯卖傻地矫情做作。解读不是就文本而论文本,而是把文本置于一个新的认知框架之中,使文本自然生发出新的意义——不同于自然阅读状态下的原本理解。张老师的这番话,为我们开启了文本解读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们得以在新的认知框架中,对文本解读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br> 2021年7月10日,由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四位名师分享了四场富有海派语文特色与追求的讲座。前三位名师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旨,予以在座学员富有前瞻且切实的指导分享。前三场讲座共同聚焦:立足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借助文本或作品的语言文字,以问题链设计作为路径,创设情境,紧扣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关注评价与反思,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前三场讲座又各有教学实施策略。<br>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谢琳教研员讲座题目是《阅读教学学习活动设计》,她从一节好课的标准谈起,从“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背景、单元整体设计与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设计的难点突破、学习活动设计的问题链举隅”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谢琳老师特别点出学科知识观由“事实本位学科知识观”向“理解本位学科知识观”转型,在此背景下,学科体系的理解、探究与创造显得犹为重要,认为学习思维方式是当下迫切的急待解决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以问题形成与问题解决为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单元学习的主要组成,也是学生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关于单元课文教学,谢琳老师提供教学设计思路:文本内容+文章体式+单元导语+学生实际。<br> 胡根林老师《整本书阅读之课型与读法》讲座重视与学员之间互动,不断引发学员参与式的体验。胡老师从新课标提出的整本书阅读和以往的课外阅读有何不同入手,研讨了整本书阅读和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胡老师梳理了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给教学带来的困惑,着重探讨了“整本书阅读”阅读过程与课型探究,关于整本书阅读,胡根林老师推荐两种读法:“类”的读法与“个”的读法。教师通过“类”的读法的教授,引导学生掌握应用“个”的读法。 关于文本解读,夏智老师认为: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一种关系存在,没有一个词是独立的。文本解读之匠心,是于平常语言中觅得文本独特或丰富意蕴。夏老师的讲座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本解读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他告诉我们应该看到文本的“厚度”,看到文本背后的语言支撑。他说文学背后有很多东西做支撑,语言是其中重要之一。而语言背后呈现的关系是复杂的,没有一个词是独立的,我们要有关联性思考的能力,才能看出问题来,才能更好地靠近作家。第二部分是“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他通过实例让我们明白讲读课文本和自读课文本教学的问题该如何设计。可以说,夏老师这场讲座为我们思考如何让文本的“原生价值”真正转换、生成为课堂的“教学价值”提供了路径。夏老师还建议我们去尝试“语段备课法”,还鼓励我们大胆质疑,这些都让我们受益匪浅。他让我们明白每一位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含量,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含量。 7月10日上海正高级教师兰保民老师带来《向于漪老师学习》讲座。作为语文人,一直受惠于于漪老师的教育智慧,一直感佩于于漪老师的教育情怀。故各位学员不辞疲惫正襟危坐于会场,以虔诚认真的学习态度致敬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即是应有之义。海派语文的特点是什么?前瞻、开阔、博大;真实、切实、厚实。语言就是思维。所以,要聚焦语言文字,要对话,要有活动设计,其要旨是思维品质。阅读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学生成为课堂“发光体”。 7月12日下午,曹杨第二中学丁蕾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完成富有情境的学习任务》讲座。丁老师从“学习任务”“情境”“完成”三个关键词出发,说理清晰,举例丰富,具体强调了在“语言情境”“历史文化情境” “现实情境”“虚拟情境”等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她结合教材,展示了生动的情境设计,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历史或语言情境中,深入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br> 丁蕾老师强调,教师应善于立足课堂,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面对的言语问题引入教学,呈现生活化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自我建构,发现与把握实战型言语策略、方法,以获得言语能力和言语品质的提升。丁老师务实的精神及朴实的语言,让我们赞不绝口。<br> 陈一星老师为我们展示的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她依标据本,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发,来为文本解读提供方向。她还根据教材的单元导语,进行阅读指导,设计学习任务,可谓取法乎上。<br> 陈一星老师介绍具体做法,先上绪论指导课,然后多管齐下,促进和监督学生通读全书。接着通过组织知识竞赛、红楼微讲座等方式来精读全书。最后分享多个主题导读,层层深入,为我们展示了深厚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能力。<br> 第六部分:一大会址重誓言,初心不忘砥砺行<br> 本部分是党史教育及浦东改革开放实地考察,主要到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参观学习。<br> 一大会址参观、学习 上海建平实验中学考察、学习 第七部分:敏思捷悟智奇崛,躬行践履步踏实<br> 本部分内容是学员主持讲座及点评、小组汇报、座谈等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与研讨汇报能力。<br> 为锤炼学员综合素养,提高学员概括和主持能力,增进学员与演讲嘉宾之间互动,鲍老师共推出9位学员(包括两位班主任)参与了专家讲座时主持及学习反思总结。<br> 2021年7月10日上午,许元洪主持了第一场谢琳老师《阅读教学学习活动设计》讲座及学习反思总结。许元洪在主持时重点介绍了谢琳教研员的所在单位及组织教研活动情况,表达了学员们对谢琳老师讲座的期盼和欢迎。在总结阶段,许元洪用“前瞻、聚集、激活、赋能”来概括谢琳老师讲座内容,高度肯定了这场讲座对于语文教学的启示和推动意义。谢琳老师讲座表明:上海教研活动都是走在全国前列,比如大单元教学早已提前布局并落地实施,体现了前瞻性;其次,教研活动抓得扎实,目标明确,对标对表意识强烈,体现了聚集意识;上海教研及授课重视活动开展及项目化学习,体现了活动化、项目化趋势;此外上海教研及授课特别突出能力为本的导向,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谢老师讲座还有较好学理性和思想高度,讲座中渗透了石中英教授《知识转型与课程改革》的理论精华,也自觉运用了程亮教授所倡导教育哲学中对概念的追求,即探求是什么的根本问题。整个讲座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可操作性,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br> 2021年7月10日上午,李新华主持了第二场胡根林老师《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读法与评价》讲座及学习总结。 2021年7月10日下午,蔡小云主持了第一场夏智老师《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问题的形成》讲座及学习反思总结。蔡小云在致开场词时提到:周六下午一点半,本是休息日,夏智老师专程来为我们开讲座,我们全体学员无比感动。夏智老师是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教研员,他长期从事语文教学、作文写作、命题等研究工作。在总结时,蔡小云首先表达了对夏老师的感谢,感谢他带来了精彩讲座!她认为夏老师的名字很应今天的情景——夏日有温度,而且这是一场智慧的讲座。接下来蔡小云老师也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文本解读很考验一个老师的功力,它不仅要求我们读懂文章,还要读透,甚至超越,要看到别的读者所没有看到的点。文本解读能力高下,考量的是教师本体性知识丰厚与肤浅,凸显的是教师文学鉴赏能力水平。然而,文本解读有深度有创见不能保证课堂教学就一定是高效的,所以文本解读如何与课堂教学建立最佳的关联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夏老师以他独到见解解答了我们困惑。 2021年7月10日下午,陈燕助理班主任主持了第二场兰保民老师《向于漪老师学习教语文》讲座及学习总结。陈燕老师介绍了嘉宾情况:兰保民老师,是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双名工程”首批名师后备培养对象,是“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弟子,长期跟随于漪老师从事现代教育学、“德智融合”等项目实践和研究。对于于漪教育思想有深入了解和研究。陈燕老师谈了自己学习体会与感受:兰老师的讲座就如山涧幽兰漫溢着清香,浸润着我们的心灵,这与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感谢您带着我们一步步走近于漪老师,让我们感受到于漪老师的伟大,也让我们认识到“统一、和谐、协同”才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更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想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做到全面育人。如何做到全面育人,教师首先要是个大写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就如水一般,包容、纯粹、光辉明亮,将你的思想、人格的温度通过你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其次,于漪老师“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语文学科性质观、“教文育人”语文教育目的观、“教学相长”教学观、“情趣性与创造性相结合”语文教学艺术观无不透露着教育应是“目中有人”,“人”包含学生,也包含教师自己;最后,“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告诉我们,决定你能站多高、走多远,是你的思想高度与深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在学做教师”于漪老师一辈子执着于专业的提升,虚怀若谷,始终保持一颗谦卑、反思的心,值得我们每个人终身学习。 2021年7月11日上午,岳科君主持了郑桂华老师《文学类文本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实施》讲座及学习反思总结。 <br> 2021年7月11日下午,谢显辉主持了郑桂华老师《大单元教学实施》讲座及学习反思总结。谢显辉在主持时表达了对郑教授致敬之意,认为能听到这么精彩和高端的讲座是学员们一大精神盛宴。在学习总结中,谢显辉认为:无论是《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还是《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单元教学》,郑教授富有学理性和理论高度的诠释以及大量接地气的课例,都为本次讲座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令我们更为敬仰的是这些课例都是郑教授到一线课堂自己上的课。郑教授教学理念和观点充满智慧、哲思和审美情趣,擦亮了我们心灵的世界,于是我们的眼睛都是亮的,比如,“要注重文本的美学价值”,“没有审美情趣,就没有好的语文课”,“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等,加深了我们对学习任务群意义、单元教学意义、目标与主题的提炼等的理解。郑教授是一位富有人文精神、审美情趣、人格魅力的女神级教授,教我们“读文学作品,走出负能量,善于接纳自己”,“教语文,走出物的束缚”,听郑教授的课,是享受,更是启迪,做郑教授的学生一定很幸福。郑教授引导我们走出迷茫的状态,走进新的天地、高地,一种饶有审美情趣、富有哲思理趣的境界。现在门开了,灯亮了,我们也要自己走进去,去探索,去思考,去实践。也许我们还有脚下,但我们一定要勇敢地往前走,往心中的高地走,不辜负期盼,在郑教授持续不断引领下,期待能不断听到郑教授的讲座,汲取更大的力量。<br> 2021年7月12日上午,刘波班主任主持了丁蕾老师《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考试》讲座及学习反思总结。 2021年7月12日下午,郑丽洪主持了陈一星老师《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原则与基本方法》讲座及学习反思总结。 2021年7月13日上午,吴秀菊主持了王荣生博导《语文课程改革中热点词解读》讲座及学习反思总结。 7月13日下午,学员按组围绕学习任务群及问题驱动的阅读教学实施两大内容就各自研修情况进行小组汇报。<br> 班长蔡勤主持了汇报会。<br> 第一个上台的是纪小华,她汇报的内容是《读无止境,砥砺前行》,她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3个关键词。第一个词是感谢。首先感谢敬爱的鲍老师,给我们安排了这么丰富的讲座,是一场头脑风暴、精神盛宴。鲍老师带我们来到上海,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前瞻、开阔、博大、厚实的海派语文,敢为天下先,争为天下先的上海人精神。感受前沿的理念思考和这种理念下的具体落地。感谢刘波老师陈燕老师,为大家考虑周全。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先后聆听了多位专家教授和名师的讲座。感谢一同前行的各位同学。独行快,同行远。和优秀同学交流,获益良多。第二个关键词回顾。回顾了陈思和、周立民、文贵良及宋炳辉讲座精彩内容及可贵的思想启迪。第三个关键词:思考。言为心声,文学即人学。文学反映的对象、描写的内容,是社会中的人,是人的各个方面,即使是描写自然景物,也是把它作为人格化的自然来写。文学渗透的是写作者的个人情感。是作者信仰、情感,是人生体验的外化。文学创作目的是为了人。文学离不开人,也离不开情感。因为如此,解读的时候,围绕解读这个中心,把两个方面作为辅助,借用一个时兴的说法,一体两翼三层级。文本解读作者和读者的角度是为两翼。了解作者生平、信仰、情感、经历是一个翼,从读者出发,调动读者的人生经验,是另一个翼。解读是中心,是在课程教学的语境下,从文字本身去解读,进行文本细读,进行文学欣赏,获得审美体验。在解读时注意三个层级:细读姿态的多元性层级;细读指向的言语性层级;细读结论的兼容性层级。文本解读,文本细读,这是一场美丽的寻找发现之旅,曲径通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第二个上台的是李春旺,他汇报的内容是《专家引领,驭梦而行》,他首先回顾了几位专家讲座的精彩内容,着重畅谈自己的研修感受:1.我们应热爱生活,对自己的生活及专业保有一种如热恋般的激情及专注;2.坦然面对生活的所有琐屑,不注重自身的功名及工具性的教学,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并能一以贯之地研究;3.超脱于生活之外,浸润于专业之中。以最严谨,最真实的态度潜下心来研究、实践;4.十天的学习,给我们原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系统带来了巨大冲击,不仅带给我们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更是教会了我们怎样去做一位学科带头人,怎样做一位幸福、阳光的教师。 第三个上台的是林艺容,她汇报的内容是《沪城研修骄阳去,名师送宝活水来》,她回顾了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及曹扬二中几位教师讲座及授课内容,着重提出自己研修中困惑与思考:1.投入心力如此之多,收获到底有多少?2.是否有些是方向跑偏、矫枉过正或过分夸大?如何返璞归真、守正创新?3.如何对待整本书阅读非课程类的东西?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语文的定位是什么?林艺容老师也表达了自己思考的结论与决心:1.我们首先要有迈开步子撸起袖子去做的勇气与智慧;2.老师心里一定要有明晰的想法及定位;3.保护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要驱遣、强迫,过分干涉;4.不能把语文科与其他科刻意区分开来,项目活动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统合着语文学科的。 第四个上台的是欧阳荣华,她汇报的内容是《让我们更好生活的教育》,她首先表达四个感谢!感谢鲍老师精心安排了这次上海研修的课程,有机会学习并有所进益;感谢两位美女班主任在生活上的贴心统筹;感谢31位同学近10天的学习陪伴;最后感谢班委给予分享机会。关于研修的意义,她认为每场学习给予研修者的不同感发与启示。将内容分为三个方面:程亮教授的教学哲学思想、于漪老师的教育情怀以及王荣生教授的语文教育观。教育学,若与哲学关联,是否可理解为关于人的生存的哲学与人的发展的教育。关于教育哲学,作为教育哲学研究方面的学者,程亮教授的《教育哲学的邀请》,感发如下:每个人都需要哲学。因为哲学就是“爱智慧”;因为哲学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柏拉图《理想国》之洞穴隐喻:一个人如若试图帮助别人摆脱无知的束缚,即担负起哲学家(教育家)的使命,自己会发生什么呢? 事实上,任何试图引领囚徒走出洞穴,走出阴影世界的人将被杀死。苏格拉底的悲剧就是个例证。但“人是一根思想的苇草”;但“天亮的日子还多着呢,太阳只是颗晨星”。这些哲言都启示我们人之为人的本质诉求与人的思想的力量与意义。哲学的追问,没有终点。哲学话题是永恒话题,没有结论。对于教育的追问,亦是如此。教育是造就一个精英,还是让每个人成为合格的公民?一个孩子的学习力,只有分数这一个维度的评价标准是否符合教育正义?于教师而言,学生的幸福人生是什么?作为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应有“每一个人”的观念。追求卓越和教育公平,是教育的哲学,也是教育的伦理。<br> 关于教学哲学思想之于教师的意义,鲍老师总结精准贴切:教师的教育哲学,就是帮助学生造就一个有品质的生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教师自己也应处于自觉、自醒、自洽、自如生命状态。<br> 7月10日最后一场讲座,是由上海正高级教师兰保民老师带来的《向于漪老师学习》讲座。作为语文人,一直受惠于于漪老师的教育智慧,一直感佩于于漪老师的教育情怀。这场讲座,或可视为对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致敬。作为人民教育家的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用于漪老师2018年于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来概括,就是“愿做一块教育的铺路石”的教育情怀。对此,于漪老师的具体阐述是: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是实实在在的草根教师,一直站在课堂上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什么是教育?我认为,作为教师,就是育人,就是引领孩子走一条健康、正确的人生之路。这条路该怎么走?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每个孩子都是国家、老百姓的宝贝。有了良好的国民素质作为基础,我们的中国梦才能实现。从事教育事业,十分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追求,要靠真本领,顶天立地地做一个大写的“人”。我想,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理解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感发于漪老师的教育情怀,进而运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敢为天下先,脚踏实地地办教育”。<br> 2021年7月13日上午王荣生教授讲座,从教育哲学层面,审视当下教育以及语文教学并进行多元反思。于漪老师发问,什么是教育?通过这么多天的研修,生发一问:什么是真实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帮助我们与学生都成长为更好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或许就是符合真、趋向善、追求美的教育愿景吧!虽然关于这个“好”,也无定论或标准。但所谓“教育”所谓“学习”,难道不应该持有“增长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在解决当下问题,应对未来世界上更高明、更自如甚至更自由”的追求吗?<br> 如何更好地为人为学为师,鲍老师寄语:1.永葆好学之心;2.欣赏他人优点,乐于助人,提携后学;3.将学生培养成为主动思考、宽容友善的人,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与机会;4.教育应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及改变的世界;5.阅读及理解能力,或为将来孩子立身安命之根本。<br> 研讨与交流最后阶段,鲍道宏教授作了总结讲话,既提出当下要求,又对未来研修作了具体的部署。 2021年7月14日,在福建教育学院领导团队精心筹划下,在上海教育界相关院校及科研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学员共同努力,为期11天的上海研修划上圆满句号。上海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前沿高地,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在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我们先后聆听了多位专家、教授和名师的讲座。大师云集,名家荟萃;泰山北斗,光耀星空。真可谓:名家献宝彩虹色,大咖出语春雷声。此次研修,学员们思想得到洗礼,理念得到了更新,才干得到了增长,素养也得以提升。汪曾祺先生说:“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 学员们一路行走,一路思索,胸臆常存疑惑苦,茅塞顿开天地明,收获满满,感动满满。教学与科研永不停歇,正因为选择了诗和远方,我们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地平线,我们便无怨无悔选择再次出发。前行路上,我们无惧挑战,勇于战胜自我,去迎接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曙光。<br><br><br> 编辑:许元洪、王雪梅、林艺容、<div> 李春旺、纪小华、欧阳荣华</div><div>指导:刘 波、陈 燕、蔡 勤</div><div>审核:鲍道宏博士</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