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盛夏光阴,惬意的午后,鞠一捧时光,读完整个中国古代史。思绪畅游历史长河,古韵回响.........</p> <p> 《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p> <p>从大禹变禅让为世袭开始,到秦王横扫六合,首创中央集权;楚汉骄雄争霸,到汉并天下。然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乱世再到隋唐大一统的繁荣开放。唐末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到宋元时商业繁荣,文学艺术多彩。而后明清时,日渐闭关自守,盛世繁华背后也隐藏着巨大危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漫漫历史当中。</p> <p>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诵读唐诗宋词元曲,穿越千古。往往忽视,其实秦汉之交也是中国历史极具魅力的时代。</p> 叱咤风云秦始皇 <p>囊括四海一统天下,车同轨书同文,条条道路通咸阳。</p> <p>秦统一六国之后,初定天下,疆域的统一,仅仅只是开始。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享受帝王的权力和尊崇,也并没有就此松懈起来,而是殚精竭虑来巩固政权。他面临一个个难题,国家该实行怎样的治理方针?天下归为一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开端,如何能够万世永恒?这个新生的帝国该走向何方呢?国家该使用怎样的制度?继续沿用分封制?...........</p> <p>当时六国贵族势力仍然在蠢蠢欲动,复国之念犹在。在一次巡游中遇到行刺,让他再一次感觉到民心统一比军事统一更为重要!于是,想稳定人心,只用严苛的法度已经无法满足目前所需,他意识到需要一套完整的文化认同体系,那使用什么样的学说才能使万民归附呢?</p> <p>在他为了民心的大一统选择了到泰山去封禅时,东方学者对封禅事宜推脱马虎;在他从泰山封禅后遇雨狼狈而归时,东方学者对他大肆讥笑;在他巡访天下时,怀恨暗杀他;在他举行宴会庆祝战争胜利时,东方学者却请求恢复分封制……凡此种种行为都在明确地告诉秦始皇这是天下臣民对自己施政的否定,对这个虎狼之秦的不认可。</p> <p>或许会看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的行为而对他抱有绝对的否定和批判,但当如果深入去了解这段历史后,他为什么会坑杀儒生?这或多或少是他起初宽厚对待东部各地儒生和叛乱,却一次次被否定,一次次失望后的宣泄。直到死的时候他也没有得到六国百姓的支持与拥护……看到他被东方学者嘲笑却选择忍耐的样子,看到他在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前眉头紧蹙、左右徘徊的样子,我也不禁为他感到悲伤。他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换来的大部分却是嘲笑和诅咒,可悲至极!</p> <p>不知道在平台宫内,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那一刻,他是如何回顾自己的一生的。他背负着巨大的枷锁,始终渴望得到天下万民的归附,让自己一手创立帝国,成为一个不朽的奇迹.........可能也充满了无尽的遗憾和悲哀吧。</p> <p>但我想,他也是第一次,是第一个过河的人,没有经验也没有前人借鉴,他已经做的很好了。突然建立起来的强大帝国,把不同区域的人,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一定是要时间的……</p><p> 他是千古一帝!</p> 雄才大略汉武帝 <p>汉定天下,隐忍而发,厚积粮。当年七天七夜的“白登之围”。刘邦,一个懂得隐忍的皇帝。“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威家海尔西归故乡”这首《大风歌》正是他自己内心的写照吧!</p> <p>然而后来,刘邦开始清除异性王。多么令人痛心!“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敌国破,谋臣亡。</p> <p> “歃血白马之盟”非凡历史时刻“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p> <p>无为而治,有为治国。</p><p><br></p> <p>十六岁的少年天子刘彻登上皇位,成为汉帝国的第五任皇帝。而这一切也要感谢“文景之治”感谢祖先多年来的“休养生息”。</p><p>继往开来,一生南征北战,在他的手中一个强大的帝国正崛起,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最为昂扬奋进的青葱岁月。</p><p><br></p> <p> 对于汉武帝最欣赏的不是他的文韬武略,不是他的决断,而是他的自省!</p><p> 多次远征打光了祖先留下的家底,在他四十七岁时,不得不在国库空虚,休养生息和继续进攻举国征伐中艰难抉择。</p><p><br></p> <p>很明显,他选择了后者,毫无例外的出现了百姓颠沛流离,徭役繁重。年老时,他颁布了“轮台罪己诏”反思了自己年年征战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与伤害,他没有将过错推给别人,也没有释疑述说战胜匈奴的对国家的重要性,“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至今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 悉罢之。”而是放下了作为皇帝的骄傲,试问?哪个皇帝敢公开公布自己的罪行?吐露内心的苦闷与自责?</p><p><br></p> <p>在他的一生中,为了心中那个强盛而统一的帝国梦想,自己始终在众人的反对与质疑中一意孤行,但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深深伤害自己百姓时,他又放下自尊,向他的臣民进行公开的惭悔。这多么令人钦佩!</p><p>《罪己诏》是反思自省的气度,不是穷兵黩武,只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p> <p>最是无情帝王家。他也有着着冷酷,无情的一面。从情感的角度来讲汉武帝是一个薄情寡义的帝王 。不论是“金屋藏娇”的陈阿娇,还是为大汉呕心沥血的卫子夫 ,到子少母壮的钩弋夫人,以及“倾国倾城”的李夫人 ,无一人善终。不管是“巫蛊之祸”的杀妻灭子,还是担心外戚膨胀的祸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威胁到了江山社稷,应了那句“最是薄情帝王家”。</p> <p>秦时明月汉时关。那个大气磅礴的时代并未远去,直到现在,我们仍以自己是秦汉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深感骄傲。</p> 流芳千古众英豪 <p>在众多作出牺牲与奉献的之中,我最敬佩和惋惜的是“贾谊、晁错、张骞”,三个为国尽忠的人才。</p><p> </p> <p>洛阳少年贾谊为汉文帝尽心尽力,终于想到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却被迫于诸侯压力的汉文帝否定,且被贬长沙,一年后便为梁王坠马之死而郁郁而终。可惜他生不逢时,他那华丽的诗性碰到了简朴的汉文帝,始以惊艳,尽情观赏,终觉无趣,最后任其风吹雨打,凋零芬芳,终成遗憾。</p><p><br></p> <p>晁错更为悲惨,他本是汉景帝的得力助手,因为他的提议触犯了诸侯的利益,所以诸侯逼迫诱导汉景帝杀死了晁错。一个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或许生存在这样动荡的时代,这是他们无法逃避的宿命吧。</p> <p>时代不仅有牺牲者,也有奉献者。</p><p> </p><p><br></p> <p>张骞十三年艰难跋涉寸步丈量的土地,27岁出使,40岁回归,矢志不渝的完成联合月氏抗击匈奴使命,打通汉王朝通向西域的“凿空之旅”,不惜在大漠戈壁辗转,这是张骞的注定宿命。兵马万里封狼居胥的战场。兵分六路,河西走廊浴血奋战,迫使匈奴人黯然西迁,从此淹没于历史烟尘,还大汉王朝朗朗乾坤,这是将军卫青、霍去病的丰功伟绩。</p><p><br></p> <p>“匈奴未灭,何以家为”</p><p>“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p><p>这是何等的荡气回肠!</p> <p>年轻的皇帝,年轻的使者,年轻的将军,那该是怎样一个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王朝呢? </p><p>我审视着这个年轻的王朝,仿佛穿越到两千年前,感受着他们强有力的时代脉搏跳动。</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