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勒功宝莲山(二) ——闲话双峰塔

王建来

<p class="ql-block">  双峰塔是勒功村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砖体建筑,保存现状较好,是研究我国佛教建筑和勒功族姓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2010年,该塔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列为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航拍双峰塔</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走近双峰塔</b></h1><p class="ql-block"> 《景德镇市志》记载:“双峰寺塔,位于浮梁县勒功乡双峰寺遗址左侧山坡,为北宋早期建造的砖塔。从现存的一块南宋嘉定己巳年(1209年)和一块明天顺庚辰年(1460年)的碑记推断,该塔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为六角七层。底层约为拱率1/20的弧线,塔身收分亦呈弧线。这种形式的砖塔,在国内尚属罕见,是研究中国弧身建筑的一个很好佐证。1989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双峰塔外部应该是五层,内部是九层,取“九五之尊”之意:位高而不傲,谦和之德。</p> <p class="ql-block">  2010年7月,我特地拜谒了古塔,其形貌已如耄耋老人——</p><p class="ql-block">  古塔坐北朝南,南面是块面积不小的草坪,草坪上矗立着两块一人多高的北宋和明代碑刻,上面刻录了宋、明两代有关双峰寺的人文资料,字迹斑驳。草坪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林,使这荒凉的山野更加显得宁静、神秘。</p><p class="ql-block">  塔基边长3.5米,占地约32平方米,塔基被乱石杂草掩埋。古塔外形是六角菱形,六面均为内弧形,这样的外形设计,据说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塔高约17米,五层,每层高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塔身自下而上慢慢收拢。由于风雨剥蚀,塔顶已毁损坍塌,看不到原貌了。</p><p class="ql-block">  塔身用大块红砖砌成,底层墙厚90厘米,往高层墙厚逐渐减小。六向墙面都砌成规整的图案,层次分明。每层的每个墙面均设计了一人多高的立式圆门,这样的设计既美观漂亮,又减轻塔身的重量。塔身藤蔓攀援,杂草丛生,显得苍老而憔悴。</p><p class="ql-block">  古塔底层开四门供出入,内部面积较大,可以摆放一圆桌酒席。第二、第三层原有木质扶梯,现已腐朽。在底层往上看,有些砖上雕刻着各种图案、花纹,依稀可辨。</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笔者当年描述双峰塔的部分内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勒功王志远先生拍摄于2003年12月</span></p> 双峰塔在我国历代佛塔建筑中属孤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历经千年风雨,双峰塔已经老态龙钟,令人生怜。<br>  据目前史料分析,历史上,双峰塔没有大规模修缮,更没有重建。2013年,政府耗资80余万对双峰塔进行了加固性修缮,旧貌新颜,傲然屹立。不过,由于墙体加厚(底层墙厚196厘米),已经改变了内部原貌:底层“塔心”大大缩小,内部已没有隔层、扶梯和神龛佛像,几乎成了一座“实心”塔。<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2013年修缮后的双峰塔</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黄叔道与双峰塔</b></font></h1> 双峰塔,目前都认为是北宋勒功人黄叔道主持建造。可是,它建于哪年呢?众说纷纭,以至以讹传讹。<br> 勒功王铎(1927-2013)先生在《勒功古街》一文中是这样记载的:“黄叔道公字道枢,以伦经起家,官至翰林院中书兼国子监祭酒①,及归时建双峰寺及双峰塔……从汉代元嘉元年(151)主持僧如忠所创的双峰教院,经历许多朝代873年②,已经成为废墟。(1024年)黄叔道公在遗址上重建双峰寺及寺塔……”<br> 《景德镇市志》记载:“从现存的一块南宋嘉定己巳年(1209年)和一块明天顺庚辰年(1460年)的碑记推断,该塔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为六角七层。”<br> <font color="#ff8a00">【注解】①[官至翰林院中书兼国子监祭酒] 疑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国子监祭酒,宋随唐制,翰林学士为正三品,中书侍郎为从三品,国子监祭酒为从四品。②[873年] 从151年到1024年跨越873年。</font> 关于建塔时间,王铎先生认为,该塔建于宋天圣二年(1024)。《景德镇市志》认为“该塔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两者观点大同小异,这也是目前外界流行的说法。<br>  关于该塔的建筑时间,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说法都有待商榷。<br>  《双峰寺公输录》记载:“庆历二年(1042),黄叔道建双峰塔。”这个关于该塔建筑时间和主持者的说法,我认为合符情理,也有史料佐证。<br>  为什么是1042年建双峰塔呢?我们不妨从黄叔道的发迹历史以及两块碑刻来分析。<br>  据《黄氏宗谱》记载:“黄信,字叔道,一字道枢,生于宋太平兴国丙子年(976)六月初九亥时,景德甲辰年(1004)任醴泉(今陕西省礼泉县)县令,次任杭州学政③,三任翰林中书兼行国子祭酒事。景佑丙子(1036)姪仕④。”<br>  碑刻《双峰寺记》(1209年立)记载:“……(黄叔季)公之孙曰叔道,以名进士,官至侍郎,游其地,惜庵居隘以陋,以庆历壬午(1042)遍择山之最者,得本业宝莲山秀也,即是改庵为寺……扁曰‘双峰’,取诸山也……”<br>  碑刻《双峰碑记》(1460年立)记载:“双峯寺,今梵居处,名铁炉山……有宋隆里人黄叔道,官至侍郎,庆历壬午(1042)之双峰,剪蓁芜,重创寺院,榜曰‘双峯’,取诸山也……”<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注解】③[学政] 学政是“提督学政”简称,清朝设,主管一省教育科举。④[姪仕] 即“致仕”,古代官员退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双峰塔与碑刻《双峰寺记》(1209)《双峰碑记》(1460)</span></p> <p class="ql-block">  建造双峰塔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主持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号召力和经济实力是不可能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黄叔道“官至侍郎”位居三品,他应该有能力建塔,为什么说他不是在1024年建塔呢?</p><p class="ql-block">  景德甲辰年(1004),黄叔道28岁入仕,任醴泉(今陕西省礼泉县)县令,此后,由地方官逐步擢升,后入京为官。1024年,黄叔道48岁,这时正是他仕途升迁的重要时期,此时建塔,恐怕声望、财力、时间都不允许。故此,黄叔道在1024年建塔的可能性不大。</p> <p class="ql-block">  现存黄叔道墓碑额是“宋景祐翰林院”,景祐(1034-1038)年号只用了五年,景佑丙子(1036)年,黄叔道60岁从翰林院告老还乡,荣归故里。这时,曾经是三品大员的黄叔道,无论是身份、声望还是人脉、财力,都是我们不可想象的。为秉承祖训,祈福求安,1042年,66岁的黄叔道改建“阇黎庵”且易名为双峰寺,同年又建造双峰塔和观音阁⑤,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至于这几项工程耗时几年几月何时竣工,那是另外一回事了。</p> <font color="#ff8a00">【注解】⑤[观音阁]位于勒功北村口,又名迎官阁、三圣阁、关帝阁、迎宾阁,一般认为是黄叔道于宋天圣年间(1023-1032)始建,历代重修再建均在原址。根据本文分析,笔者认为应始建于庆历壬午(1042)年。</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嘉靖十年(1805)重修的黄叔道墓葬</span></p> 修寺建塔都需要大量的砖瓦,为了节省人力、财力,古人就近取材,在潘家源(双峰塔北面山坞),专门筑造了砖瓦窑,遗址尚存,修寺建塔的砖瓦应该都出自那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宝莲山潘家源古窑址</span></p> 范仲淹⑥曾为黄叔道题诗:“谁人积德在双峰,创置开业众不同。儿孙盛绍官功业,杏坛经训世儒荣。”(摘自石溪村百培坞黄叔道墓碑,《双峰碑记》也有记载)对黄叔道的双峰开业和崇学尚德给予了热情褒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注解】⑥[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时任饶州(今鄱阳县等地)知府,与黄叔道交好。</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勒功汪氏与双峰塔</b></font></h1> 《双峰碑记》也是双峰寺的碑刻,不过,这块碑刻中提到了“双峰塔”,是这样记载的:“……有宋隆里人黄叔道,官至侍郎,庆历壬午(1042)之双峰,剪蓁芜,重创寺院,榜曰“双峯”,取诸山也……有汪氏祖槎神异勇力,募缘建塔修厥事。绍兴间(1131-1162),官尚书字梦柏者……重修招提祠(指双峰寺),塔侧曰:善神不忘德也……”<br> 《双峰碑记》中提到的“塔”,当指双峰塔。“有汪氏祖槎神异勇力,募缘建塔修厥事。”大概意思是:有个名为汪槎的汪氏始祖(或者姓汪名祖槎),有神奇的勇气和力量,四处募捐建造了双峰塔,还做了和塔有关的那些事(指雕饰佛像、神龛等)。从时间上看,建塔应于1042年前后。<br> 如果上述解释说得通,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双峰塔是汪氏主持建造的吗?<br> 由于《双峰碑记》对此事的记载只是一笔带过,目前也没有其他史料佐证,所以谁也不敢就此断言。只是,汪祖槎为修建双峰塔而四处募捐且劳心劳力,这是毋庸置疑的。<br>  遗憾的是,目前没有看到双峰塔是谁主持建造的有关典籍或碑刻⑦记载。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勒功诸姓先民都积极参与并出资出力建造双峰塔。<br> <font color="#ff8a00">【注解】⑦[典籍或碑刻]《双峰寺记》记载:“故后祠塔侧曰:‘善神者,弗忘德也。’”《双峰碑记》记载:“塔侧曰:‘善神不忘德也。’”据此可以判断,塔侧曾经立有碑刻,应该记载了建塔的有关资料,可惜该碑刻现在灭失了。</font>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古塔的春天</b></font></h1> 千年古塔,承载了勒功厚重的文化积淀,见证了族姓兴旺、村落繁荣的辉煌。范仲淹留下的墨宝已无缘欣赏,岳飞拜谒古塔的身影早已远去。青山依旧,沧海桑田,孤傲的古塔,告别了风云聚散,淡忘了古道红尘。漫漫千年,古塔终于点燃了时代梦想,走进了烂漫的春天。<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参考资料】《景德镇市志》《黄氏宗谱》和王铎先生《勒市古街》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写作本文,得到了许多热心人士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欢迎大家提供宝贵文史资料并提出修改建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声明】本文资料,请勿用于商业运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6月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