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人在丰富发展《后稷文化》

河东田夫文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7月13日,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山西稷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组织会员共同学习县委书记吴宣在第81期《后稷讲坛》上以《“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的内涵与外延》为题所作的专题讲座报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稷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费克仁对及时召开集中学习县委书记吴宣在后稷讲坛上的专题讲座报告和贯彻落实推进会议做了详细的安排。稷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天寿出席并讲话,同时对于学习贯彻落实报告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按照安排,副会长、秘书长杨明有给大家学习了县委书记吴宣在第81期《后稷讲坛》上专题讲座报告的主要精神,副会长郑天虎、资深专家武俊青、县政协委室主任、县后稷文化传承、稷山四宝工作推进办公室主任周伟正、理事陈良选、副秘书长刘彦俊等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大家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谋长远,为学习贯彻落实专题讲座报告精神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20多名会员参加了研讨会。副秘书长杨继红代表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接受了稷山县融媒体中心的电视采访。与会人员表示,积极参与后稷文化的传承发展,为稷山高质量转型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稷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学习贯彻县委书记吴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后稷讲坛》报告研讨会上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发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7.1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各位领导、文化界同仁:</p><p class="ql-block"> 能参加这样专题性、学术性、研讨性的会议我很高兴,感谢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杨明友秘书长代表研究会领导的盛情邀请。</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讲三句话:</p><p class="ql-block"> <b>第一句是 感受很深刻</b></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在县委党校报告厅举办如此规模之大、参会人员之多、主题内容之明、理论阐述之清的专题讲座,史无前例,足以看出县委对擦亮、用好“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这块金字招牌的重视高度。</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吴宣书记从四个方面对“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作了全方位的阐述,提出把新时代农耕文明传承好、弘扬好,足以看出作为一个县委书记对地域文化研究的理论深度。</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以县委书记的身份对后稷文化的外延、拓展和实践提出了“创新表达方式、注重转化作用,大力彰显农耕文化魅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新期待”。为后稷文化今后的工作指明了研究方向。</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在讲坛上提出了“倍加珍惜、深入研究、大力弘扬、全面发展”的四句话十六字的工作要求。为广大文化工作者在今后研究后稷文化工作中干什么?怎么干?怎么能干好?为后稷文化研究明确了工作任务。</p> <p class="ql-block"> <b>第二句是 回望很欣慰</b></p><p class="ql-block"> 从到稷山师范工作到退休,在后稷这块热土上我生活工作四十多年了,虽然自己从事美术教学、教育和创作,但几十年来也一直关注着稷山县后稷文化研究的进程和发展。三十多年前的1989年,我的第一次画展便选定在稷王庙举办而不在校内举办,是因为我崇拜稷王之丰功伟绩,欣赏稷王庙古建筑群和“三绝”(木、石、琉璃)的艺术之特色。我到稷山工作后看到有关后稷文化的第一本书是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杨继红的《稷山民间传说》,第二本书是宁水龙的《稷人说稷》,第一本刊物是《后稷文化》,这是我在宁水龙同志的领导下参与了策划、设计和创刊号的印刷。</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稷山县的文化工作者在“三无”(无工作场地设施、无专业人员配置、无专项资金保障)的情况下,<b>担文化大义,写后稷篇章,扬文化自信,立稷山形象,</b>做了大量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工作。如:</p><p class="ql-block"> 宁水龙的<b>《农耕之祖》、《咬文嚼字说稷山》</b>;</p><p class="ql-block"> 黄建中的<b>《后稷大传》</b>;</p><p class="ql-block"> 杨明友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的<b>《天下粮仓源稷山》</b>,将世界目光引向了稷山。</p><p class="ql-block"> 由此,而派生的史料性、文学性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如:</p><p class="ql-block"> 宁水龙、刘彦俊主编的<b>《稷山历代名贤》;</b></p><p class="ql-block"> 刘彦俊主编的<b>《稷山历代碑刻集粹》</b>;</p><p class="ql-block"> 黄建中编著的<b>《历代诗人咏稷山》</b>。 </p><p class="ql-block"> 还有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如:</p><p class="ql-block"> 刘彦俊、段铁成的<b>《阳城史话》;</b></p><p class="ql-block"> 韩根龙的《<b>蟠龙山下古村落》</b>等等。</p> <p class="ql-block"> 另外,艺术作品也如群星灿烂、互映生辉。如:</p><p class="ql-block"> 原旭东主编的《后稷故里话丰年》海内外征联大赛作品等;</p><p class="ql-block"> 县剧团创编的《铁面御史—姚天福》;</p><p class="ql-block"> 苏安福创编的《农祖稷风》、《稼穑风》;</p><p class="ql-block"> 县影协主办的《枣乡》主题影展;</p><p class="ql-block"> 县美术馆主办的各种反映稷山社会历史变化的展览;</p><p class="ql-block"> 县音协创作的《村歌三首》;</p><p class="ql-block"> 我本人在美术创作中均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稼穑图》、《稷山历史十二名人》、《马趵泉系列》、《北京的长途》、《今年多收这个数》、《牵》、《我在咱村当模特》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无论是史料性的还是文学艺术性的作品创作,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对后稷文化的倾情吐露,一笔一划都是作者对后稷文化的衷情写照,一招一式都是作者对后稷文化的热情呕歌。</b></p> <p class="ql-block"> <b>第三句是 建议供参考</b></p><p class="ql-block"><b> 一是整合资源,拟定课题,理论立身,刊物提档。</b></p><p class="ql-block">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毛泽东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思想决定行动,认识决定成败,没有正确的思想理论作指导,行动就会陷入盲目和被动。这些年大家是辛苦的,成绩是瞩目的,我作为后稷文化研究会的艺术顾问,只注重艺术方面研究专题,其它历史课题因为跨行从没涉猎,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稷山有好多专题可组织力量挖掘探讨研究。后稷文化是大文化,不仅仅是研究稷王、稷王庙、稷山塔的文化,而应是一个宽泛的地域文化名词:包括农耕文化、羲和文化、民俗文化、产业文化等......稷山有好多的专题需要大家来研究,如《玉壁大战研究》、《姚天福研究》、《二妙的诗作及历史意义研究》、《后稷文化在新时代的作用探讨》等等。我们已经有《后稷文化》这个刊物,当时我和宁水龙先生决定加上《全国唯一的后稷文化研究刊物》。为了刊物生存,宁水龙先生辛苦多年了,现在看来大众化倾向多了,理论性有点弱了。可是一般读者,谁愿看数千或万把字的理论文章呢?这是办刊人的矛盾。建议在现有《后稷文化》刊物上增加专题性的“理论版”,专门刊载全国各地的学术性、专业性的理论文章。希望能办出站位高、起点高、水平高的“三高”理论刊物。</p> <p class="ql-block"> <b>二是利用资源、拓展空间,丰富内容,举办展馆。</b></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县美术馆有机构没展馆,借用文化馆场地举办一些展览;而在稷王庙里,有场地没展览。当年任政协主席的马卯录同志曾有将两边廊殿作为中国农耕文化展览馆的想法,结果设计出来了,终因费用过大而未实现。现在中央提出“一名人一馆、一典故一馆”,而在稷王庙却是没馆没图又没文、无实物无佐证无陈列。这怎么能让文物活起来?活不起来如何谈“活化”呢?建议县委县政府将稷王庙两边的廊殿利用起来,将中国农耕文明展览馆办起来,不但要让文物活起来,而且要起到“活化”作用,“化”就是教化。</p> <p class="ql-block"> <b>三是活化资源,整理编辑,县情县史,印制图册。</b></p><p class="ql-block"> 我理解让历史、让文物“说话”、“活化”就是首先要让广大群众知道历史,知道文物,知道先贤人物,只有知道后群众才会产生历史的自豪感,对照历史先贤才能激发出创造历史的内在精神和情感动力。我手边有《识读•运城•古中国》,有《走进天下第一县•绛县》、有《新绛》等群众性图文并茂的宣传各地的历史、人文丛书,作为普及读物很受广大群众欢迎。但是就是没有类似《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的丛书。后稷文化是历史文化、是全国文化,是稷山的地域文化。稷山的文化要靠稷山人来作,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才能开创后稷文化研究新局面。建议组织人力,保障物力,策划编辑出版,普及后稷文化宣传,满足人民文化期待。凝聚全县人民斗志,真正让后稷文化在稷山县进入习近平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奋力谱写稷山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新篇章,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提振力。</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

后稷

稷山

文化

稷山县

研究会

稼穑

专题讲座

研究

农耕

水龙